16世纪美洲农作物传播影响世界,爱尔兰土豆兴衰引深思?

留学资讯2025-09-07 15:06:43佚名

十六世纪之后的新大陆探索促使许多高产的农作物扩散到全球各地,其中爱尔兰和英国,玉米和红薯的大规模种植推动了中国在清朝中期的人口数量从两亿增长至四亿,而源自北美的马铃薯则深受欧洲民众喜爱,尤其在爱尔兰备受欢迎,至今仍是欧洲居民饮食中重要的碳水化合物来源之一。

爱尔兰于17世纪中期开始在境内广泛种植高产马铃薯,随后该国人口数量急剧增长,从150万增至810万,增长幅度显著,时间跨度为1760年至1840年。到了1845年饥荒爆发时,爱尔兰的450万农民几乎将马铃薯作为唯一的食物来源。

可是某个传染病偷偷搭乘商船从北美洲蔓延至西欧,致使许多马铃薯植株衰败凋零。由于当时科技水平和生物认知有限,人们并未察觉到是真菌作祟,受苦的农夫们还没清除掉田里烂掉的带菌作物,就急切地栽种了新一季的种子。疾病很快扩散开来,马铃薯几乎完全绝收,数百万爱尔兰百姓因此陷入饥荒和死亡的威胁之中。

一块感染了疫霉菌的土豆。

然而爱尔兰民众的生存根本无法离开马铃薯,即便某种农作物发生病变,也不足以引发一场绵延数年的全国范围大饥荒。跟历史上多数饥馑类似,自然灾祸并非这次灾难的全部原因,与之交织的人为因素往往才是关键所在。而针对爱尔兰而言,这个关键因素就是英国的殖民统治。

白人殖民地

人们普遍认为欧洲人殖民非欧洲人,其实白人也能殖民白人,比如利比里亚就是黑人殖民黑人。1541年起爱尔兰王国和英格兰王国就是共主联邦,直到《1800年联合法案》才使爱尔兰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英国国旗的形成源于《1800年联合法案》。该旗帜由三部分组合而成,分别是英格兰的旗帜,为白底红十字,苏格兰的旗帜,为蓝底白叉,以及象征爱尔兰的圣帕特里克十字,为白底红叉。图:

爱尔兰大饥荒原因_爱尔兰和英国_爱尔兰大饥荒英国责任

1782年爱尔兰实现立法独立,但并非完全独立,仅获得立法权,此后开始对进口的外国商品加征关税,目的在于促进国内产业成长。不过,当《联合法案》实施后,爱尔兰并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本土刚刚起步的工业遭到摧毁,爱尔兰再度转变为以农业为主的国家。

1861年的人口调查资料表明,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国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并且农业人口数量庞大,爱尔兰在遭遇粮食收成不好时显得特别容易受到冲击,同时,非农业领域的就业机会稀少,导致土地所有者更加肆无忌惮地行事。

爱尔兰民众大多信奉天主教而非英国圣公会,因此《刑法》明文禁止天主教徒从事公务、购置田产、订立遗言、承继家业,即便担任天主教教职也构成叛国行为。此举实为侵吞爱尔兰人土地的伎俩,众多财富与田产通过法律途径被转移至英格兰新教徒名下。

《刑法》于1829年终止实施,英格兰及盎格鲁-爱尔兰地区却已掌握绝大部分土地资源,众多爱尔兰天主教信众因而沦为佃农,需支付沉重地租,爱尔兰最终沦为英国的主要粮食供应地。

电影《乱世佳人》又名《飘》,其中女主角斯嘉丽的父亲教导她认识土地的价值,斯嘉丽一家在美国南方是爱尔兰血统的移民。由于爱尔兰人历史上未能拥有自己的土地爱尔兰和英国,因此他们对于土地抱有强烈的向往。

“无形的手”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于18世纪中叶问世之后,英国便从奉行出口优先进口限制的重商主义政策,转变为倡导自由经济模式的先驱国家。斯密主张市场存在一只“看不见的力量”实现自动平衡,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客观上会推动公共利益的发展,因此政府不宜过度介入经济活动。

到了1846年,辉格党执政后,他们觉得解决饥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听任自然,让爱尔兰自行调整,还停止了那些让穷人干活来换取食物的政府项目。

那一年,英国废除了《谷物法》,爱尔兰廉价粮食无法继续自由进入英国,也丧失了在英国市场的独占优势,价格急剧下滑,而收入锐减之时,肉类、蔬菜等副食品的价格却持续攀升,英国的羊毛产业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更是飞速发展。

爱尔兰和英国_爱尔兰大饥荒原因_爱尔兰大饥荒英国责任

十九世纪初期普遍认同的“马尔萨斯困境”揭示,民众数量按指数级攀升,最终会使产量增长缓慢的粮食供不应求,饿死人是不可避免的结局。所以英国政府面对大饥荒时无动于衷,甚至觉得死亡人数还不够多。当时主管财政并负责救济事务的查尔斯·特里维廉就声称,饥荒是“控制人口过剩的有效手段”。

位于爱尔兰梅奥郡的大饥荒纪念雕像。图:

但是,商业规则都是人为规定的,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自由”市场。在饥荒发生之前,爱尔兰的土地所有者就不是爱尔兰人。英格兰的领主们虽然在伦敦和都柏林逍遥自在,却依靠土地代理人、佃农等中间人进行管理,对于真正在这片土地上劳作和生活的爱尔兰农民毫无同情之心。

《谷物法》取消之后,经济状况不佳的领主将众多耕地转变为牧场;与此同时,为了减轻人头税负担,领主们开始强制让佃农搬离,甚至在寒冷的季节焚烧农舍;饥荒期间,大量警察迫使五万家庭流离失所;另外,《济贫法》规定,即便家庭拥有四分之一英亩土地也无法获得援助,陷入极端贫困的农民只能被迫出售自己的田地,在饥荒和驱逐面前毫无抵抗之力。

牲口啃食人类,其他农作物又何尝不遭殃。爱尔兰并非粮食匮乏。1782至1783年那场灾荒里,爱尔兰封锁了所有港口,禁止运出粮食以求自给,并且成功挺过了收成不足的年头;但在1845至1849年,即便村庄接连遭受饥荒,爱尔兰仍在向外销售粮食。地主和粮商掠夺的牲畜与谷物,足以让该国人口翻倍。

截图来自电影《黑色1847》

无意赈灾

英国政府的诸多决策无视人道精神,不仅涉及经济因素,更体现了殖民者针对被殖民区域的特殊用心。

爱尔兰大饥荒英国责任_爱尔兰大饥荒原因_爱尔兰和英国

《1800年联合法案》的出台反映了英国的担忧。美国独立战争从1775年持续到1783年,法国大革命则爆发于1789年,这两件事让英国感到措手不及。与此同时,爱尔兰的迅速发展也引起了英国政府的注意。在那场严重的粮荒中,英国当局并无援助灾民之意,如同1973年及1984至1985年埃塞俄比亚遭遇的饥荒那样,受灾最重的北方省份反而难以获得援助,由于当局意图让灾祸重创当地的叛乱活动。

部分英国上层人士依然视大饥荒为神对信仰相异的爱尔兰人的惩戒,财政官特里维廉将这场灾祸称作“神明意志的当头棒喝”,是“神圣的裁决”,意在彰显“社会弊病的盘根错节”。饥荒更被当作推行文化统治的契机,一些新教神职人员在临时住所与教堂数处熬煮糊糊与汤羹,引诱灾民若皈依英国国教便得以充饥。饥荒越严重,英国精英和地主越满意。

奥斯曼帝国当时的统治者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为了体恤爱尔兰灾民,决定捐助一万英镑现金,不过这个决定遭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干预,她将数额压缩到了一千英镑,因为她本人也只承诺出两千英镑的援助。尽管如此,苏丹还是秘密调遣了三艘满载粮食的船只,打算绕过英国的阻挠,直接将物资运送到爱尔兰。这些船只历经波折,最终还是成功抵达了德罗赫达港口,并将粮食分发给了当地挨饿的民众。

图左侧展示的是爱尔兰超级联赛俱乐部德罗赫达联的标志,右侧呈现的是土耳其联赛队伍特拉布宗体育的标识。德罗赫达联之所以选用奥斯曼和阿拉伯文化中常见的星月符号,是为了表达对奥斯曼土耳其在爱尔兰遭遇饥荒时提供援助的感激之情。该队与特拉布宗体育在2010年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双方俱乐部会共同使用相似的球衣设计方案。

推翻旧世界

1845至1855年期间,人口超过八百万的爱尔兰岛遭遇了严重的饥荒,导致一百万人因饥饿和疾病丧生,至少二百万人被迫离开家园,选择移民他乡,这个时期的爱尔兰民众长期遭受饥饿和剥削之苦,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难以调和,与此同时,许多爱尔兰裔也在世界各地广泛定居,建立了新的生活。

一个值得关注的情况是,一些并非在爱尔兰本土长大、并且同那些在爱尔兰诞生的先辈们相距甚远的人,依然会认同自己是“爱尔兰人”。

这种被放逐的境遇,是由爱尔兰那场令人痛心的灾荒引起的,它深刻地影响了当地人的自我认知。英国当局的冷漠,唤醒了现代爱尔兰人的民族情感,有力地促进了他们寻求独立和武装反抗,尤其是在西部和南部这些受灾最重的区域。英国政府的严酷统治、灾荒的肆虐以及暴力的镇压,都为爱尔兰人民争取自主权和建立国家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二十世纪初,爱尔兰人多次发动反抗,随后又经历了三年的战斗,最终到了1921年,爱尔兰自由邦宣告成立。不过由于达成和解,北方的六个郡还是归属于英国,因此许多爱尔兰人到现在仍然感到非常不忿。主张爱尔兰独立的共和军,在每次英国举行的选举中,都稳固地赢得了北爱尔兰地区各个选区的选票。

爱尔兰和英国_爱尔兰大饥荒英国责任_爱尔兰大饥荒原因

如今的爱尔兰与北爱尔兰(北方六郡)

冤冤相报永无止境,爱尔兰共和军以反殖民斗士的身份,后来实施的爆炸活动和暗杀行为,导致包括英国海军上将蒙巴顿在内的大量人员丧生,最终被国际社会视为恐怖团体,不过,在他们的观念里,英国人昔日的“神圣裁决”,也完全是恐怖性质的暴行。英国当局同样多次针对爱尔兰民众实施镇压,例如1972年发生的“血腥星期日”事件。

U2乐队因“血腥星期天”事件而受到触动,进而谱写了这首歌曲。该曲目堪称政治批判类作品中的翘楚,并且在滚石杂志评出的“历史上最杰出的500首歌曲”列表里位列第268位。

爱尔兰共和军部分武装行动的经费和人员,主要来源于那些长期定居海外的爱尔兰同胞,这些资助行为一直持续到世纪末,并且其中一些行动产生了非预期的后果。

芬尼亚兄弟会成立于1858年,由美国的爱尔兰移民创建,他们运用奇袭加拿大的手段,意图迫使英国政府承认爱尔兰的自主地位,实际情况是,该组织在1860年代多次发动武装挑衅活动,最终导致加拿大组建联邦,也就是现在加拿大国家的早期形态。

去往新世界

当今,爱尔兰(不包括北爱尔兰)的居民数量为500万,然而全球范围内具有爱尔兰血统的子孙总数高达8000万,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众多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政治格局与文化面貌。

从1851年到1920年,大约有三七零万爱尔兰人前往美国,主要定居在东海岸地区,在1910年时,纽约的爱尔兰裔居民数量超过了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总人口,而如今在马萨诸塞州,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是爱尔兰血统的后代。

爱尔兰大饥荒原因_爱尔兰和英国_爱尔兰大饥荒英国责任

姓里包含“O’”和“Mc”的大多数人,都是爱尔兰血统的,例如麦当劳( )的建立者,是理查德与莫里斯·麦当劳这对兄弟。

另外,还有许多广为人知的人物,比如革命家切·格瓦拉,以及娱乐巨头华特·迪士尼;还有现代舞蹈的奠基人伊莎多拉·邓肯,和重量级拳击冠军阿里;更有文学界中神秘又迷人的艾伦·坡,以及银幕上绝美的格蕾丝·凯丽……还有菲茨杰拉德、流行音乐巨星猫王、当代歌手凯蒂·派瑞、脱口秀艺人乔治·卡林、电影演员汤姆·克鲁斯等,他们同样拥有爱尔兰血统。

爱尔兰最盛大的传统庆典圣帕特里克节在纽约呈现震撼场面,每年都有超过十五万人热情参与,全国各地普遍开展庆祝仪式。图:

爱尔兰血统的族群彼此联合又追崇本源,在警界逐渐占据上风,到了二十世纪初期,纽约警局里六名警官当中就有五名是爱尔兰人或者爱尔兰血统的子孙。一九五三年成立的“翡翠协会”这个爱尔兰裔美国人兄弟会,保障了信奉天主教的爱尔兰人至今在美国执法系统里持续扮演关键角色。某些主要都市里,警界和消防队长期由爱尔兰人主导,即便当地的爱尔兰血统居民如今已不再是多数人。

政界的情况同样令人震惊。美国《独立宣言》的56位签署人里,有9位来自爱尔兰。美国历届总统中,至少有25位带有爱尔兰血统,其中包括国父乔治·华盛顿。自肯尼迪1961年上任以来,除了福特和特朗普之外,其他每位美国总统或多或少都有爱尔兰血统。

奥巴马总统在2011年造访了爱尔兰的莫尼高尔,那里是他先辈们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照片记录了这一时刻。

我们正吃着米老鼠盘子里的麦辣鸡腿堡,同时手机上正播放美国警察暴力执法的新闻;每年圣帕特里克节,风笛声在美国各大城市此起彼伏,人们手捧健力士互相碰杯,爱尔兰大饥荒的警示之声依旧震耳欲聋。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