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与英国相望于海,地处欧洲西部,国土面积达七万平方公里,略小于重庆市。
爱尔兰历史上长期受英国管辖,持续了三百多年,直至一九四九年才宣布脱离英国实现独立,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与爱尔兰接壤的北部六郡,即通常所说的北爱尔兰,却并未跟随爱尔兰脱离英国,仍然归属于英国版图之内。
到今天为止,英国的全称依旧是大不列颠几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那么,疑问产生了,爱尔兰在争取自主时,为何将北境排除在外,北境又是怎样脱离爱尔兰,成为英国在爱尔兰的一处孤立飞地呢?
爱尔兰跟公元前英格兰类似,同样是个移民国家,本土最初的原住民,早已在凯尔特人迁徙的高潮里消失了。
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一些拥有红发蓝眼的凯尔特人从异域大陆迁徙而来,他们先后进入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驱逐了原住民,并成为最早期的外来定居者。
后来,又有一批日耳曼部族来到英格兰,这些部族种类繁多,彼此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他们逐渐融合在一起,最终在英格兰形成了盎格鲁——撒克逊民族。
由此,英国诸岛呈现了某种格局,英格兰的主要族群为盎格鲁人,其北方与之相邻的苏格兰,则是凯尔特人的子孙——苏格兰人。
爱尔兰由于被海洋阻隔,比较维持了本国的独立性,其主体民族源自凯尔特人后裔,即爱尔兰人。
原先彼此和睦相处,各过各的生活,但这种不稳固的状况在1155年遭遇了破坏。
这一年,英格兰出身的罗马教皇阿德里安四世,向当时的英国国王亨利二世,颁布了一份名为《褒扬令》的文书,准许他在爱尔兰建立封地,实际上就是授予他一项许可,允许他前去征服爱尔兰。
中世纪的欧洲完全被天主教所统治,教皇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因此教皇指明可以征服的地区,暗指神已经准许这样的征服行为。
亨利二世征服爱尔兰之后,此地便成为英王管辖的爱尔兰属地。
因此从某个层面来看,英国管治爱尔兰的岁月绵延了七百多年,如此看来这种管治理应坚不可摧,绝无可能在世纪之前就此瓦解。
但是事情完全没这么简单。
后来,英格兰产生了一位知名君主,初中阶段的人应该都清楚,他名叫亨利八世。
该人物使自身声名传播至遥远我们处并非源于他身为英国国人之故而是他促动英国一场宗教变革从而与罗马教头分离开来
那个宗教变革之后,英国君主便成了英国教会的主脑,变革后的信仰称作新信仰。
这件事让教皇十分恼火,他因此撤销了亨利八世的教会身份,还取消了历代教皇赐予英国君主的所有名号,其中包括阿德里安四世当年授予英国国王的关于爱尔兰主人的地位。
此外,当时以天主教为主导的欧洲国家纷纷响应教皇号召,对亨利八世表示不满,在表达这种不满的同时,它们也不再视爱尔兰为英国人的属地。
在亨利八世离世前的若干年里,这位君主调整了治理模式,爱尔兰的归属从领地升级为王国,执掌权柄者依然是亨利八世。
这种体制叫做共主联邦,英格兰国王后来兼任苏格兰王位,这个做法也是从这里借鉴的。
亨利八世推行的信仰变革,还引发了现今北爱尔兰地区的持续纷争。
因为改革以后,英国变成了一个新教国家。
宗教改革符合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因此英国议会成员大多信仰新教,然而国王本人未必如此。
例如亨利八世之女玛丽一世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因为屠杀新教徒而被称为“血腥玛丽”。
她的妹妹名为“童真女王”的伊丽莎白一世,同时也是一名清教徒,在她登基之后,又对天主教进行了镇压。
伊丽莎白去世后没有留下儿子,王位由苏格兰的詹姆士一世继承,因此英格兰的君主变成了天主教徒。
詹姆士一世是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的父亲,查理一世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被处决。
因此,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双方持续交战,他们争夺的焦点,不仅涉及英国应当选择何种政治体制,还关乎英国应由新教即英国国教还是天主教来治理。
末段的高光革命进程中,议会遍寻詹姆斯二世的子嗣,最终选定远嫁荷兰的玛丽二世担任君主,缘由在于她秉持新教信仰。
撕扯够激烈吧。
威廉三世(左)、玛丽二世(右)
确实,在持续数十年的英国战事中爱尔兰留学费用一览表,许多英国清教徒为了躲避本国天主教君主的镇压,选择横渡海峡,前往爱尔兰,并在距离英国本土较近的北爱尔兰地区安顿下来。
他们大量攫取本地资源,排挤并驱逐了北爱尔兰的原住民天主教徒,慢慢在当地构成了主导群体。
北爱尔兰居民并非没有抗争,然而毫无效果,因为英国内战迅速结束,以新教徒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掌握了权力,在英国的压制下,北爱尔兰初次反抗就这样被制止了。
英国人后来又出台了一部刑事法规,明确指出了新教徒在爱尔兰全境的政治主导权。
没错,是全岛。
爱尔兰国内多数是天主教徒,占人口比例高达75%,少数则是清教徒,双方之间的矛盾始终没有平息过,在英国人的管辖之下,爱尔兰的法律体系明显向清教徒群体倾斜,在日常生活中,天主教徒常常遭受歧视和压制,例如不允许他们从事商业活动,也不准他们购置土地。
由于信仰差异,英国耗费数个世纪仍无法融合爱尔兰人,最终仅靠人口迁移实现基因替换,在北爱尔兰六郡强行插入一个据点。
二零二一年英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爱尔兰有百分之三十一点九的人认同自己属于英国籍,百分之二十九点一的人认同自己属于爱尔兰籍,百分之十九点八的人认同自己属于北爱尔兰籍。
1789年,法国大革命兴起,素来与英国人存在矛盾的爱尔兰人深受触动,因而重新提出独立诉求,然而在殖民帝国的强大力道下,这股反抗活动先后遭到平息,不过爱尔兰人的自主观念已经逐渐萌发。
十八世纪八十年代,英国人意图强化对英格兰的管辖,于是废除了爱尔兰王国,使爱尔兰彻底归入英格兰王国,与此同时,先前已经并入的苏格兰王国也仍在版图之内,基于此,英国的国号更新为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
然而,终究存在“不是自己人,想法就不同”的固有观念,在英伦人眼中,以天主教徒为主体的爱尔兰族群,始终不被视为同类。
1845年,爱尔兰的主要食物土豆因遭受致命病菌侵袭而急剧减产,进而引发了影响深远的“爱尔兰大灾荒”,在这场持续五年的灾荒期间,已经发展为全球海权强国的英国本能够从北美洲地区调运充足的粮食来减轻灾情。
但是并没有。
此次灾荒造成将近百万爱尔兰民众丧生,爱尔兰总人口数量缩减了四分之一。
英国人心里高兴,嘴上却抱怨。爱尔兰人却把怨恨深深地埋在心底。
爱尔兰民族中,广为流传一句俗语,内容为“英国每次陷入困境,都为爱尔兰带来转机”,仿佛英国同样持有“爱尔兰每次遭遇麻烦,都令英国获利”的看法。
见死不救,是对方最好的选择。
1914年,爱尔兰的机会来了,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两年度满,英国军与法国军正和德军于凡尔登交战,彼此消耗巨大,爱尔兰人趁机举起了“复活节起义”,并且公布了独立宣言,声称要建立爱尔兰共和国。
此次暴动仅维持六日便遭镇压,然而爱尔兰民众的民族认同已然形成,换言之,爱尔兰的自主斗争自此拉开序幕。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力衰微,其殖民地纷纷寻求自主,爱尔兰民众更是抓住时机,当年一月,英国国会里来自爱尔兰的议员发表声明,表示脱离英国,另建爱尔兰议会,组建新政党,并宣告独立。
众多民兵团体转型为爱尔兰共和军,随即在爱尔兰境内频繁攻击英军与相关单位,三年爱尔兰内战由此引发。
预先告知各位,当前国际社会将爱尔兰共和军称作极端团体,然而该团体成立的本意,是为了促成爱尔兰的自主。
爱尔兰寻求自主,英国方面最为不安,毕竟英国民众也对爱尔兰人无休止的纠缠感到厌烦,在英人眼中,爱尔兰是个不温不火,且收益甚微的属地,治理它的好处,远不如非洲好望角那边的南非,以及北美辽阔的加拿大。
但北爱尔兰六郡慌了啊。
他们作为新教徒的后代,自然不乐意,由于一旦爱尔兰实现独立,该国居民将掌握主导权,他们的优越身份就会失去,社会位置会降低,甚至可能转为受压制的一方。
他们过去对爱尔兰人实施的行为,极有可能被原样模仿,而后施加于己方。
他们为抵制爱尔兰分离,创建了阿尔斯特志愿军这一武装团体,其主张是针对任何倡导独立的人,均予以打击。
因此爱尔兰寻求自治的首要目标爱尔兰留学费用一览表,是驱逐英国殖民者,其次要应对选择留在联合王国的那部分北方地区。
在长达三年的爱尔兰独立战争期间,有550名爱尔兰人在内战中丧生,然而在内战期间,有557名爱尔兰人死于北爱尔兰的宗教和政治冲突之中。
最先扛不住的是英国人。
英国人急于摆脱爱尔兰的困境,未等南北爱尔兰达成一致,便提议赋予爱尔兰独立权。
1921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同爱尔兰议会代表进行协商,双方达成一致,签署了《英爱条约》。该条约准许爱尔兰在英国国王的统治下建立自治领地,这就是后来的爱尔兰自由邦,但北爱尔兰被排除在外。
爱尔兰议会对于北爱尔兰继续归属英国的问题,基本上没有提出什么反对意见,毕竟,根据这项条约,爱尔兰本身也是英国的自治区域,按照相关条例,爱尔兰议会的成员在宣誓就职时,必须加入一段特定的声明内容
我郑重承诺真心拥护依法组建的爱尔兰自由邦宪法,遵循爱尔兰普通民众之义务,对大不列颠及其加入的大英联邦成员国,向国王乔治五世陛下及其子孙与合法后裔保持忠诚。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那个位于上方的誓言,其实成为了引发爱尔兰独立后内战的关键因素。
反对这项协议的人指出,依据该协议,爱尔兰并未实现独立,反而使其地位回到了过去爱尔兰王国与英格兰王国联合组成的邦联时期。
支持该协议的一方觉得这个计划即便包含让步,也不会削弱爱尔兰人自主管理的主体资格。
商讨未果,因此,在立法机构批准那项协议的同日,反对团体离开了立法机构,率领同样反对协议的爱尔兰共和军,双方爆发了武装冲突。
大家留意,那场爱尔兰内战,并不涉及北爱尔兰,完全由南爱尔兰(即爱尔兰共和国)单独发起,是为了确定自身地位而爆发的内部冲突。
爱尔兰在内战中的死亡人数介于两千八百至三千八百之间,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独立战争中的伤亡统计。
内战结束之后,反对派认清形势难以逆转,转而认为组建自由邦更为妥当,便重新回到议会之中,希望通过政治途径来化解矛盾,由此双方逐渐分化成了现今爱尔兰的两个主要政党,分别是共和党和统一党。
死的人算是白死了。
我们接下来要谈论的是《英爱条约》,有一个团体对此表示强烈反对,那就是爱尔兰共和军。
爱尔兰共和军组建于1919年,其前身是先前寻求爱尔兰独立的武装团体,关键在于,是在1919年爱尔兰议会宣告独立之后,将国内已有的爱尔兰武装团体进行改编和合并而形成的。
换言之,爱尔兰共和军之所以追随议会,是因为双方有着一致的目标,从而在爱尔兰独立战争中担当了武装力量的核心角色。
此刻,议会不仅准许南爱尔兰加入英国组成自治领,而且准许北爱尔兰独立运作。
因此,在爱尔兰的内部冲突中,爱尔兰共和军决定扶持那些同样反对条约的派系,后来被这些派系抛弃,同时遭受爱尔兰国防军的强大攻势,这个一度被视为爱尔兰正规武装力量的组织,逐渐失去影响力,最终被解散。
后来的北爱尔兰共和军,主要采取武装行动,意图使北爱尔兰并入爱尔兰共和国,因此他们的攻击目标转变为英国驻军,同时由于多次发动袭击,他们被许多国家视为国际恐怖团体。
北爱尔兰未能与爱尔兰一同实现独立,根本原因在于当地民众拒绝独立,具体而言,是殖民者的后代不愿意独立,再具体点说,这些人本身就是英国人,与英国血脉相连,若让他们脱离英国,等于让他们自行谋生。
北爱尔兰在爱尔兰人眼中,是英国强行割裂出去的一部分,历经数百年,早已融入他们的身份认同,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那地方,早就不是自己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