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半段时期贝语网校,白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曾经提出要把国名中文翻译改成“白罗斯”,不过这件事最终没能实现,中国外交部官方网站上依旧使用的是“白俄罗斯”。实际上,“白罗斯”和“白俄罗斯”原本就是同一个意思。不管是“罗斯”还是“俄罗斯”,都是对“Rus”的译法。蒙古语在早期中俄交流过程中曾经充当过沟通工具。蒙古语发音规则不允许以字母“r”作为起始,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在前面补充元音“o”;这样一来,“”这个词汇就变成了“俄(斡)罗斯”。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日语在翻译时没有经过蒙古语的转译,因此其结果更贴近原始发音,表现为“露西亚(ロシア)”这一形式。
2019年2月期间,网络上曾广泛流传关于“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赞成与俄罗斯合并”的传闻,后来卢卡申科本人及时澄清了该虚假信息;然而此事并非空穴来风。白俄罗斯和俄罗斯,这两个国家名称相似,实际上拥有盘根错节的历史联系。
中国外交部网站上的“白俄罗斯”
没有自我的历史
“白俄罗斯”这个名称,最初见于公元13世纪时期。无论其拼写形式是“(白俄罗斯语)”还是“(俄语)”白俄罗斯和俄罗斯有什么区别,都源自“(白色)Rus”这一词汇。有人推测,这里的“白”字可能指当地民众常穿白色衣物。也有人解释,“白色”象征“自由和独立”,意指白俄罗斯人在十三世纪上半叶,处于东方蒙古与西方立陶宛两大势力之间时,依然维持了自主地位。

依照这种说法来看,“白俄罗斯人”实际上等同于最本源的“俄罗斯人”。这就让人怀疑“白俄罗斯人”是否具备独立的历史脉络。现实情况也是如此,十二世纪成书的俄国早期史书《往年记事》中记载了“世界上有波利安人和德列夫利安人,还有北方人、拉基米奇人、维亚迪奇人和克罗特人”,并且提到“这些人彼此之间在罗斯地区使用斯拉夫语交流”。现今白俄罗斯境内分布着一些东斯拉夫民族,诸如克里维奇人、拉基米奇人和德累哥维奇人,他们在此建立了数个公国。公元980年,基辅罗斯的统治者弗拉基米尔大公消灭了波洛茨克公国的君主,又娶了他的女儿,借此将基辅罗斯的势力范围(以及后来的东正教信仰)拓展到了白俄罗斯地域。基辅罗斯的繁荣非常短暂,很快就走向衰败,在12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期间,这个国家分裂成了许多独立的公国,其中就包括位于白俄罗斯境内的波罗茨克公国、图罗夫-平斯克公国以及格洛杰斯克公国。
11世纪的基辅罗斯
十三世纪时,罗斯在遭遇两次蒙古的突然袭击后遭受了严重打击。车尔尼雪夫斯基曾不无自豪地评价道,罗斯人“是欧洲的坚固屏障,是抵御所有攻击的屏障白俄罗斯和俄罗斯有什么区别,尽管被敌人摧毁了大半,但依然屹立不倒”。东部的罗斯公国和南部的罗斯公国彻底损毁,乡村地区“长满了茂密的树木,变成了许多野生动物的家园”。相比之下,西部的白俄罗斯地区则侥幸逃过一劫。为了获得安全保障,以波罗茨克为首的白俄罗斯公国决定,通过与立陶宛大公达成共识,最终将自己纳入立陶宛大公国的版图之内。
这里呈现了一个反常情况。这个大公国名义上以“立陶宛”命名,行政中心位于维尔纽斯(如今立陶宛的首府),但立陶宛民族仅拥有全国面积的十五分之一和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相较之下,白俄罗斯区域反而主导着该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务。古白俄罗斯方言更被确立为官方用语。同样令人费解的是,所谓“古白俄罗斯语”其实只是学术界现在用的名称,当时白俄罗斯人直接管它叫“俄语”。1569年立陶宛和波兰合并之后,波兰人在新组成的联合王国掌权阶层中拥有压倒性优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迁到了华沙。立陶宛-白俄罗斯的精英基本上都波兰化了。
“名不副实”的立陶宛大公国

白俄罗斯人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其命运始终与立陶宛和波兰交织在一起。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携手普鲁士、奥地利,先后三次肢解波兰,最终使其走向灭亡。1794年4月,在法国大革命的感召下,年届三十三岁的上校亚库布·亚辛斯基发起了白俄罗斯地区的反抗行动。他建立的短暂过渡性政权却命名为“最高立陶宛拉达”,其目的仅在于重建立陶宛大公国的自主地位
忠实的小伙伴
俄国在瓜分波兰时,于1772年吞并了白俄罗斯东部地区,1793年又兼并了白俄罗斯中部地带,1795年最终将白俄罗斯西部剩余部分也纳入版图。莫斯科的当权者终于达成了“统辖整个俄罗斯”的夙求,正如恩格斯所言,“俄国首要的欲望,就是把所有俄罗斯各部族都纳入沙皇的统治之中,沙皇自称是涵盖全部俄罗斯以及白俄罗斯和小俄罗斯(也就是乌克兰)的绝对统治者。”
三次瓜分波兰
从1762年到1917年革命爆发,白俄罗斯地区长达一百四十五年间都由沙皇政府管辖。沙皇当局按照俄罗斯本土的管理体系,在白俄罗斯境内划分出省和县两个行政层级。叶卡捷琳娜二世曾发表过一项声明,声称她不会在对待白俄罗斯人和大俄罗斯人时有所区别。这一声明的实际意图,就是要迫使白俄罗斯民众接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那个时期欧洲范围内民族主义风潮正盛,白俄罗斯地区却显得格外沉寂。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东欧其他地方的民族情感大多是由城市里的读书人首先点燃的,而白俄罗斯在沙俄版图里仅算是个农业地带。到1897年为止,百分之九十八的白俄罗斯民众仍居住在乡村地带或不足两千人的聚落里,百分之九十二的白俄罗斯民众主要依靠农耕业、林木采集业乃至捕猎为生,更为奇特的是,当时白俄罗斯地域内的主要城市并非白俄罗斯人的聚居地,例如超过半数的明斯克(现今白俄罗斯的首都)居民(百分之五十一点二)在1897年时竟然使用意第绪语(犹太人使用的德语方言)。
白俄罗斯民族意识的发展非常缓慢,当时普通民众倾向于认同俄罗斯,而天主教徒则更倾向于波兰。1902年,俄国西部边区的总督斯维亚托波尔克·米尔斯基在一份报告中明确指出,白俄罗斯部族缺乏政治传统和历史文化的独立性,他们的命运要么取决于波兰,要么取决于俄罗斯。

俄国革命爆发后,白俄罗斯地区陷入动荡不安。1918年2月21日,德军攻占了明斯克。紧接着,在3月9日,一个亲德但存在时间短暂的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1919年1月1日,白俄罗斯临时工农苏维埃政府宣告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该国家在1922年12月30日并入苏联,成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初始成员国之一。
昙花一现的“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
苏联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白俄罗斯民众都坚定效忠莫斯科。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凭借迅猛攻势对苏联发动突袭。到1941年岁末,整个白俄罗斯地区(含原波兰共和国的西白俄罗斯部分)均遭德军占领。德国人在此地的做法和别处相似,也想要建立一个受操控的政权:1943年和1944年之间,他们成立了所谓的“白俄罗斯中央拉达”,同年12月还选出了一名“总统”,6月27日又举行了“国会”。但白俄罗斯国内,亲德民族主义者从未像波罗的海三国或乌克兰那样,对政治产生过显著影响,例如,那个所谓的“国会”在明斯克举行活动还不到一个月,苏军就攻占了这座白俄罗斯首府……在纳粹德国统治的三年间,白俄罗斯四分之一的民众惨遭杀害,二百七十座城镇中,二百零九座被彻底摧毁。白俄罗斯民众持续进行广泛的游击活动,控制了百分之六十的领土面积,明斯克因而得名“游击队之城”。
“白俄罗斯中央拉达”

被德军绞死的白俄罗斯抵抗分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以来,苏联国内俄罗斯族人口比例仅略高于半数,依照美国学者约翰·阿姆斯特朗的预见,该国的民族方针主要在于,要将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等少数族群,逐步转变为俄罗斯主体民族不可或缺的附属力量。在乌克兰,这项政策引发了一定阻力,就连担任乌克兰党委第一书记的谢列斯特也用乌克兰文出版过《我们的苏维埃乌克兰》,因此勃列日涅夫将他逐出苏共政治局并迫使其退休。相反,在白俄罗斯,“俄罗斯化”却进展顺利。到了1970年,明斯克已有超过半数居民以俄语为母语。1988年的人口统计显示,绝大多数白俄罗斯民众认同自己是白俄罗斯人身份,然而仅有半数人将白俄罗斯语当作本民族语言,并且只有两成人在日常交流中习惯运用这种语言。
浅尝辄止的独立
白俄罗斯被深度融入俄罗斯后,其宣布独立的情况显得颇为出人意料。据美国驻苏联大使马特洛克透露,白俄罗斯高层在“819事件”中立场不明,导致政变失败后,他们失去了莫斯科的支持……白俄罗斯共产党负责人突然领悟到,宣布独立是避免莫斯科对其展开敌对调查的唯一办法。白俄罗斯在独立之后,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领导层变动,苏联时代的政治骨干依然掌握着国家的实际控制权。
1991年苏联“819事件”
偶然获得的自主权仅让白俄罗斯遭遇了经济困境。该国曾是苏联的工业基地,其制造的拖拉机、收割机和重型车辆等物资广泛供应给其他成员国。苏联统一市场的崩溃给白俄罗斯民众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1990至1995年间,白俄罗斯社会消费品总额锐减了百分之四十;与此同时,世界银行的记录显示,那段时间的贫困比例由百分之零点零一攀升至百分之三十六。庆幸的是,政府尽力防止了更糟糕的局面出现,正如1994年时任总理维亚切斯拉夫·凯比奇所言,"民众并未遭遇饥饿,他们的住所冬季依然有暖气供应"

白俄罗斯制造的矿业卡车
后来,白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在1991年岁末,历史性地初次获得了独立地位,可是,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里的大部分代表并不支持分离,而且,他们紧张地关注着克里姆林宫的动向,盼望那些变动能让苏联这个老大哥明白,应该把该国重新纳入苏联的版图之内。在那种思想的影响下,1994年卢卡申科,这位1991年白俄罗斯议会中唯一反对国家独立的代表,凭借其反腐败形象和作为俄罗斯支持者的身份,赢得了白俄罗斯总统选举。后来,白俄罗斯开始再次使用1951年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时期的设计的国旗和国徽,俄语重新确立为官方语言,就连国家独立日也改为了7月3日,这一天同时也是明斯克从法西斯占领中解放出来的纪念日,白俄罗斯外交方面最优先考虑的事项也变成了与俄罗斯联合。1996年4月20日,俄罗斯与白俄罗斯两国建立了合作关系,接着在1997年4月2日,这个合作被提升为“俄白联盟”的级别,到了1999年底,双方又签署了《成立俄白联盟国家条约》,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在朝着苏联时期的旧模式回归。
白俄罗斯现行国徽
但是,二十多年光阴流转,“联盟国家”依旧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双方对于“联盟国家”的认知大相径庭。卢卡申科持续寻求的“两国在联盟里身份对等”的构想遭俄罗斯否决。同期,普京建议白俄罗斯并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视作联邦成分,或白俄六个州与明斯克直辖市分别作为联邦成分)的提议也未获白俄罗斯同意。这究竟有什么让人费解的呢?尽管如今存在一个名为“欧盟”的跨国联盟,可是在“民族国家”依然作为世界根本构成单位的今天,舍弃合法“主权”对欧洲政要来说几乎等同于自毁前程——毕竟,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动放弃“主权资格”的欧洲国家仅有一个民主德国,而苏联和南斯拉夫瓦解后诞生的国家数量却多出十倍。所以可以明白,当白俄罗斯打算和俄罗斯合并的消息传开时,事情竟然发展到需要国家元首出来澄清的地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