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2020届高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卷第Ⅰ卷,包含54分的选择题,一共有18个小题,每个小题3分,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这里列出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氢是1,氧是16,氮是14,氯是35.5,钙是40,钠是23,铁是56,铜是64,钛是48,考试内容解析也包含在内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在科技领域获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以下陈述中存在错误的一项是:A.蛟龙号深潜器采用了钛合金,其中钛22号元素属于过渡金属;B.港珠澳大桥使用的合金材料具备高强韧性、低密度以及抗腐蚀等特点;C.国产C919飞机选用了氮化硅陶瓷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这种材料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D.中国天眼进行信息传输所用的光纤材料是硅,这个说法不正确【答案】D【解析】【详解】A.蛟龙号深潜器选用的钛合金中,钛22号元素位于第四周期第IVB族,是过渡金属,因此A选项正确;B.合金材料通常具有高强韧性、低密度和抗腐蚀等优良性能,所以B选项正确;C.氮化硅陶瓷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C选项正确;D.中国天眼用于信息传输的光纤材料实际上是二氧化硅,而非硅单质,因此D选项错误;正确答案为D。以下说法中准确的是,生石灰不能用作食品抗氧化剂,焰色反应是物质燃烧时火焰呈现的颜色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海水淡化能够解决淡水供应危机,但加入明矾不能使海水淡化,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关系为Fe(OH)3悬浊液大于Fe(OH)3胶体,FeCl3溶液最小,因此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择C。【点睛】焰色反应属于物理现象;食品领域蕴含化学原理;铁粉能够起到抗氧作用,生石灰可作干燥材料。3.某实验小组同学将小块木炭在酒精灯火焰中加热至发红,然后迅速放入热的浓硝酸溶液中,引发剧烈反应,并且伴随大量红棕色气体生成。液面上的木炭立刻燃烧,产生耀眼的强光。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浓硝酸在分解时会生成二氧化氮和氧气。为了弄清“液面上木炭快速燃烧产生强光”的缘由,该小组同学借助如图装置开展以下实验:实验一,实验二,集气瓶内装的物质分别是氧气,加热浓硝酸生成的气体,观察到的结果是木炭快速燃烧产生强光,木炭快速燃烧产生强光,关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浓硝酸分解时生成的二氧化氮与氧气的体积比是1比1B.红棕色气体的出现说明木炭和浓硝酸之间发生了反应C.能够让液面上木炭快速燃烧产生强光的主要气体是氧气D.通过这些实验无法确认导致液面上木炭快速燃烧产生强光的主要气体必定是二氧化氮【答案】D【解析】【详解】A.浓硝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4HNO3→4NO2↑+O2↑+2H2O,因此二氧化氮与氧气的体积比是4比1,所以A错误;B.红棕色气体是二氧化氮,它的生成并不能证明木炭和浓硝酸发生了反应,也可能是浓硝酸自身分解所致,所以B错误;C.实验二中,浓硝酸受热分解得到的气体包含二氧化氮和氧气,木炭在这样的混合气体里能快速燃烧并发出强光起步网校,这可能是氧气的助燃作用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也可能是二氧化氮也具备助燃性,所以C错误;D.从C的分析可知,浓硝酸受热分解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氮和氧气,木炭在它们混合的气体中快速燃烧并发出强光,其原因可能是氧气的助燃作用,也可能是二氧化氮同样具有助燃能力,因此这些实验无法断定导致液面上木炭快速燃烧产生强光的主要气体一定是二氧化氮,所以D正确。答案选D。4.探究铝片与溶液的反应。铝片在无明显变化时表面无气泡,之后出现细小气泡,接着产生白色浑浊,最后形成大量气泡,经检测这些气泡是氢气和二氧化碳混合物,以下陈述中错误的是A,通过比较实验Ⅰ和Ⅲ可知溶液能够破坏铝表面的保护层,B,推测白色浑浊形成的原因是偏铝酸根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以及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根离子,C,加热和氢气逸出对碳酸根离子水解平衡的移动方向具有相反的影响,D,溶液内存在水解平衡,即碳酸根离子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氢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答案】C【解析】【详解】A选项,实验Ⅰ中铝表面没有气泡出现,表明表面存在氧化膜,实验Ⅲ中铝表面有气泡产生,说明表面的氧化膜被破坏,因此A正确;B选项,碳酸钠溶液呈碱性,铝表面的氧化膜与碱反应会生成偏铝酸根离子,去掉氧化膜后铝与碱反应同样生成偏铝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水解会生成碳酸氢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与偏铝酸根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根离子,因此B正确;C选项,盐类水解是吸热过程,加热会促进盐类水解,氢气逸出有利于铝与氢氧根离子的反应,碳酸根离子水解会生成碳酸氢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消耗了氢氧根离子,从而促进碳酸根离子水解,所以加热和氢气逸出对碳酸根离子水解平衡的移动方向都起到促进作用,因此C错误;D选项,溶液内确实存在水解平衡,即碳酸根离子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氢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因此D正确;综合以上分析,答案为C。2019年是元素周期表问世150年之际,如今周期表七个周期已全部填满,总共容纳了118种化学成分。短周期化学成分中包括W、X、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