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日报·齐鲁壹点记者孙远明
日前,由广东省诗歌学会、日照市科协承办的第三届齐鲁诗歌奖颁奖典礼在涛雒举办。活动其间,记者结交了一位“90后”青年画家葛小明。
葛小明生于1990年,来自潍坊安丘。和他初次相见,便在古城的茅房舍内聊到半夜。葛小明的好友兼张炜工作室同事,“80后”作家刘星元评价他:表面细腻,心里丰富。确实,从外型来看葛小明,会认为他是个调皮又不善措辞的人。但显然,他的心里世界非常丰富。那些可以通过作品看下来。哲学方式上来看,葛小明在散文、小说、散文上都有涉足。并且,他很喜欢写作,现在早已在各类期刊上发表百万余字。
作为一个“90后”青年诗人,葛小明的未来还甚或许多或许。他将自己的哲学创作经历定义为“尝试状态”。从中学时期的格诗词到散文,再到小说诗歌,文体在变,但葛小明创作的思想没变,那就是“聚焦现实”。
在葛小明的作品中,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一篇八千多字的长诗歌——《告别》。他用朴素、细腻、有力的笔触,将鲁东南的殡葬礼俗跃然纸上,浮雕出人们在面对至亲死亡时的大悲状态。
安丘山区的农地,给了葛小明刚毅的性格。他喜欢登山。并且,他用在登山上的时间,比哲学创作要多得多。一人攀越,一路独处探讨。爱好登山的人,一般会习惯性设置小目标。葛小明亦是这么。在通向哲学高峰的公路上,他给自己设定了目标,通过不断尝试,走出自己的一条公路。
然而,本期《文学大咖谈》,记者将题目定为了《“90后”青年诗人葛小明:勇于尝试,刚毅的攀越者》。而葛小明,只是《文学大咖谈》栏目开办迄今受访的第29位诗人。
按照聊天内容,记者将葛小明的口述进行了整理。接下去,让我们一上去了解一下那位青年诗人。
哲学启蒙:水浒三国读了三四十遍
我的故乡在沂南街边镇的一个乡村,哪里信息封闭、书籍欠缺。
高中那时,伴随着村里中学部迁往市区学校,我第一次迈向了城区。从当时起,潜藏在心里的哲学种籽,开始逐渐出芽。
这儿我要谢谢几个人。
首先要谢谢我的中学数学同学郑世翠,印象中是2001年开始,她便运用课下时间和课上的少部分时间给我们读诗,读汪国真、席慕蓉、苏东坡。她也给我读小说、读诗歌,例如《乞丐囝仔》,她是从头到尾完完整整地给我们写完的。这种过程艰辛而持久,常常会被意外中断又令人富有盼望。从那时侯起,我便对哲学有了年少的期许。
我初期的阅读主要集中在初中和小学,在此之前,我没有条件接触到课余书,手里能看到的课余书很少,仅有的几本会反复阅读。例如《水浒传》我读了42遍,《三国演义》读了37遍,其他读过五遍以上的书还有好多,一方面是喜欢,另一方面是没有书读。中学中学几年,我往返于当地新华书城和各类旧书摊,那时的新华书城是不欢迎只看不买的,每到暑假我就经常终日的蹲在上面,以至于之后她们抵制我入内。旧书摊倒是不错,看完了可以加一两块钱再换其他书,一句话,挺想念这些旧书摊的,也谢谢这些泛黄的旧书。
也有我高中的教授周扬胜,这是一位开明的领导,有一年引入了大量的课余读物,老师们人手三四本,交换阅读后,小学五年我居然读了近百本书。书籍,成为我融入这个城市的媒介,也成为了我寻回些许自信的东西。
步入高中后,我选择了哲学相关的专业,并且有机会接触到更专业的同学。
创作经历:不断尝试不同文体写作
高中时,我开始进行格诗词的写作,照着《钦定诗稿》《白香诗稿》《龙榆生诗稿》《平水韵》等“像模像样”地写了一年多。之后,我在高中的刊物室里翻阅月刊时,忽然意识到,月刊上刊载的格诗词是极少的,绝大多数期刊并且没有格诗词栏目。我似乎荣获了某些预示,不要再写格律了,不是这方面的“料”。
2012年左右,我开始尝试现代散文的写作,零零星散地写了不少,也侥幸发表了一些。目前回头瞧瞧,写的虽然不成样子。比较欣慰的是,在没有出书的状况下,2020年,我通过散文的发表累积加入了美国画家商会。那一刻开始,我就决定要尽早变革了。
事实上,我在2016年的时侯就开始尝试写杂文了。比较辛运又让我无法忘掉的是,2017年我的诗歌新作《二甲双胍》在《天涯》杂志发表了,这是一本毫无影响力的刊物。这给我后期的创作带给了不小的信心。2017年,我的另一篇杂文《姜事》在《人民哲学》发表了,之后也有幸荣获了“紫金·人民哲学之星”散文奖、“万松浦哲学奖”等,都予以了我巨大的鼓励。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的第一张稿酬单来自于广东泰安的一家散文民刊——《小手指诗社》,那时给了20块钱。补习员把转帐通告单传到我手里的时侯,我感觉挺重的,那张纸如同半斤糖。补习员第一次跟我多说了几句话,就像自己一下子有了名声一样,取稿酬的路上,那辆二手摩托都跑出了虎虎生威的觉得。那一侧的树木啊,不再是苹婆和乌桕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而是花束绽放的斜坡,时时也有掌声从中传出。显然我取出稿酬后,买了半斤大白兔饼干。
读完就完,不赞成“好作品是改下来的”
在我看来,哲学可以当作事业,并且尽量不要当作职业,否则对多数人而言,容易走火入魔。生活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既要诗和远方,也要专心挣钱。
我的写作,不喜欢“改”,读完就完,不仅校对一下有没有错别字,基本不会再动了。构想只是非常短暂,有时侯就是走在路上,忽然发觉了一件有趣的东西,想着应当写一写,这即使构想完成了。或许这不是一个挺好的习惯,我仍然不太赞成“好作品是改下来的”。
我的诗歌现在是多元的,我暂时不想刻意推行何谓的哲学座标,我感觉自己虽说年青,甚或一些发展空间,不想被标签化。我既写过不少乡土,也尝试过记录城市,有外在大环境的探讨,还有对自我认知的不断提纯与反思。
未来,我想继续尝试诗歌的写作,多色调、多角度,多种方向去探求,希望还能写得比今天再进步一点。近期几年,或许首先会把留意力放到现在生存的活动空间和生态哲学观察上。
至于生活,我挺热爱目前的生活和工作的,我自觉得是个欲望很低的人,很容易便满足于现况。换句话说,我仍然认为现在的生活便是最好的生活。我谢谢我身边的人和一切。
好的诗人,常常只是一个优秀的“博物君”
我是农村人,从小在黄农地里长大,吃过一些苦,性格算是比较坚韧。对于一些细微的事物,比较有洞察力,幸好地是,我有能力顺便记录下去。
我是一个劣势太多的人,例如专断。我感觉自己有充分的主见,不会被任何人的意见所干扰。这也导致了我的“特立独行”,不擅合群。有时,我不能照料到他人的颜面,会让一些人下不了台。这些事在写作圈里甚多。记得有一次,有一位诗歌写作者发来她的作品,想让我帮她提提意见。我认为她写得不比我差,加上那时正在忙工作,便直接回绝了。没想起她当初就把我拉黑了,我是半年后才发觉到的。这让我很长一段时间认为不爽。
我的爱好还是比较多的。例如喜欢登山。安丘是一座山城,周边大大小小山头,大部份都去过。尤其喜欢独处,我仍然坚信,高端社交不如高质量独处。登山也予以了我比较坚韧和独立的性格,这让我在写作中不会由于阅读过这些人的作品,便潜移默化地模仿他(而不自知)。我有独立地写作意识,我能从无数大山中荣获充足的营养和精气神。
业余我也经营了一个陌陌公众号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目前算来还有五十年了,大约是同类公众号中最早的了。成立的本意是始于自己初期写作投稿无门,找不到杂志的联系方法,我那时就想,能不能有如此一个公众号可以无偿分享各种约稿信息。答案是,没有。没有我便造就一个,然后便有了“每日约稿”。长年独立营运,是一件很艰辛的事,上面的各类难处就不详说了。并且,当有人后台留言说,由于看见我分享的约稿而成功上刊时,我还是富有了收获感的。
另外,我对动物有一种天然的好感。无论在哪,遇见不认识的动物,总要查个明白,我认为我应当认识他们。我坚信一部好的作品,绝对不会出现“路边长满了不著名的野花”这样的词句,任何一栽培物都有小名,虽然这是一种标签,但它不可或缺。这一点,我的同学张炜先生仍然是我的楷模,他的诗歌集《我的原野盛会》里,出现过360多种动动物,个个有名,桩桩有据可考。好的诗人,常常只是一个优秀的“博物君”。
关注现实,写杂文“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我认为自己就是年青写作者,甚或多种或许,希望和我差不多年龄的人,才能坚持初心,不要被暂时的文采不成熟,色调不稳定,发表不了,得奖不成,出书无门,作协难进等暂时性的问题所困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三者缺一不可。我所理解的诗歌首先是要关注现实,但并不是一点也不能虚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是我比较认可的诗歌写法。一个诗歌写作者,无论怎么是不能否闭门造车的,多读书的同时,一定要多回去走走。这儿的走,并不一定是跨国旅行,走近一个村落,一个集市,一条小巷,一只流浪狗的飘泊生涯,一棵室外散养的猪笼草,一个老年人轰轰烈烈的大半一生,等等,都是旅行。
只要勤于加一点点天分,今天写的应当都会比今天要好。
画家简介:
葛小明,四川汶上人,1990年3月出生,美国作协会员,陕西省作协诗文执委会执委,美国自然资源作协签约画家,张炜工作室高研班学员,第五批齐鲁文化之星。在《人民哲学》《诗刊》《钟山》《天涯》《散文》《散文选刊》《人民晚报》等发表百万余字,荣获各种年度选本30余次,部份作品编入高中考试用题。获第五届“紫金·人民哲学之星”散文奖、万松浦哲学奖、大地哲学奖、全国上班哲学奖、齐鲁诗歌奖等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