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临潼区华清中学始建于1938年,是一所具有70多年办学历史的省级重点中学,在临潼乃至三秦享有盛誉。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闻名遐尔的骊山脚下,北眺渭水,东望兵马俑,西望华清池。校园占地130亩,花木茂盛,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是学生求学的理想场所。
学校拥有一支学历高、教学质量强、勤奋敬业的教师队伍,师资力量雄厚。高中共有教师168人,其中专任教师129人。教师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40人,一级教师64人;有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和市、区级高级干部5人。现有教师15人,区级明星教师8人;本科学历120人,硕士学位4人。
学校拥有齐全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投资超过800万元建成的“逸夫科技大厦”,拥有物理实验室5个、化学实验室4个、生物实验室2个;机房4个,拥有学生电脑288台;语音实验室4个,拥有语音座位320个;多媒体教室可同时容纳160人以上上课;学校图书馆藏书10万余册,教学报刊100余种,建有电子阅览室,电脑12台;投资17万元的天文科技馆可以让学生观察天文现象,提高学生对天文的兴趣。交互式校园网络可以实现教学方式的现代化、信息化;华清中学网站开通了北京四中网校、K12教学资源库、翰林汇资源库等知名教育网络。通过互联网很容易找到您需要的教学。信息,实现与全国名校资源共享。卫星地面接收站丰富了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公寓楼改善了学生的住宿条件。即将竣工的学生体育中心将为学生提供餐饮和体育活动。 “扶贫助学基金会”将对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提供一定的补贴。
70年来,学校历届领导和师生怀着“奉献报国”的志向,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严谨、务实、勤奋、创新”的华清风范。学校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数十项。五年来,学校荣获“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民族团结教育先进集体”、“陕西省中学生生物竞赛团体优胜者”、“西安市文明校园先进单位”等20余项荣誉。教学日常管理”。学校每年向高等院校输送800多名优秀毕业生。学生参加全国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竞赛并连年取得优异成绩!热忱欢迎初中毕业生报考陕西省重点中学华清中学!
近年来,华清中学全体师生在继承和发扬“华清式”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000年高考,省控线637人,地级737人。尤为令人欣慰的是,该区高考成绩超过800分的5名考生中,有3名来自中部地区,其中3名达到了北大、清华的录取门槛。其中临潼中学,杨彦涛考入北京大学。 2001年高考,有二线及以上考生474人,其中一线及以上考生223人,升学853人,升学率83.2%。李锐、潘晓宇以769分的成绩获得区理科并列第二名,分别考入北大、清华。全区高分700分以上的学生有27人,其中华清中学有23人,占全区的86%。 2002年高考,二级以上考生523人,其中一级以上213人。全区成绩在600分(原分数)以上的学生有18人,其中华中地区有17人。 2003年高考,选修两门及以上课程的学生为588人,其中选修一门及以上课程的学生为250人。 97名学生考入211所工科院校(其中6人考入国防科技大学),34名学生考入全国排名前15的重点大学。 。全区600分以上的学生有8人,其中中部地区有6人,还有2人达到了北大、清华的录取门槛。焦连英以636分的成绩获得临潼区理科第一名,考入浙江大学(本科、硕士)。 2004年高考,我校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临潼区600分以上考生148人,其中我校110人,占全区考生总数的74.32%。其中,华芳和杨冰分别获得689分和683分。理科成绩名列全区第一、第二。杨兵以综合理科298分的优异成绩,位列陕西省第二名。王娅、王慧媛以635分、621分的外语成绩位列全区第一。一两个。我校第一届理科实验班共有学生53人,成绩在600分以上的学生有38人。我校现有本科及以上学历911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594人,大专及以上学历310人。近三年,我校考入“985”院校104人,考入“211”工科院校328人。 2000年以来,我校共有103名学生参加全国学科竞赛并获奖,其中一等奖5人,二等奖36人; 2001年,郭娇获得全国数学竞赛陕西赛区一等奖,2002年武林南赛,2003年张艳获得全国生物竞赛陕西赛区一等奖。 2004年,张莉获得全国化学竞赛陕西赛区一等奖。 2002年,我校生物竞赛队获得陕西省第四名,荣获“团体优秀奖”。 2003年、2004年荣获“集团优秀奖”。我们的信念是:造就“高精尖”人才。我们的目标是:为名牌大学输送精英。
据说,华中办学历史悠久,大概解放前就已经存在了。当时称中正书院。或许与蒋介石有一定的联系,但也可能只是盲目的依恋。我遇到的一些年近70岁的老人说,他们是华中XX班毕业的,所以这里的建筑有其独特的古老内涵,但现在的规模比几十年前更宽了。很多。从残存的松柏、青砖砌成的窑洞建筑中,仍能嗅到些许昔日的气息。当然,空气新鲜是因为阳光每天都在变化新鲜感。
从学校的名称来看,你很难将其与少数民族联系起来。它并不像女校或少数民族学院那样显眼,让人立刻想到一所全是女生的学校和一整班少数民族学生。这里上学的都是藏族人,所以看到穿着雪山韵味浓郁的民族服装的藏族学生走过这里也不要感到惊讶,因为华清中学是唯一一所援藏教育定点学校。西北地区规划。
当然,两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教学楼和宿舍。华中地区的另一大特色是,几乎每一座建筑都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名字。藏族学生居住的公寓楼被称为“鹤童楼”,这句话很可能出自唐藏时代,当时唐太宗纪念与吐蕃的友谊。 “鹤童世家”和“童帆楼”的意义不言而喻。两栋公寓楼入口处的庭院上刻着“长安居”,这也是一个非常雅致的名字。老师住的宿舍被命名为“卧龙”、“飞虎”……这些都是非常有创意的名字。有些名字还具有双关含义。比如“居里大厦”你可以理解为纪念居里夫人,而“居里”字面意思是“居住在”,非常适合公寓楼。生活的内涵如此奇妙,不得不佩服初衷者的巧思。校园最东边有一个斜坡:东坡;西坡呢?原名“西北(柏)坡”。仔细看的话,其实它是有一点向北倾斜的。更有趣的是,路中间有一个平台,名叫丁香台。从这里往上走的斜坡应该叫什么?呢绒? ——它的名字叫“半坡”。
华中的另一大特点是毗邻骊山,因此与山的走向融为一体。墙外为山墙,墙内为山。走在校园的任何一个地方,你的脚已经不自觉地踩到了。在山里,无论是上山、下山,还是在山中漫步,都能在不经意间享受到。原来的操场(前操场)很小,但新扩建的操场(后操场)却特别巨大,占地近两个标准足球场。在土地珍贵的城市里很难找到这样的宁静。而拥有如此雄伟的校园,即使城里的学校有足够的资金,但在城市繁荣背后日益狭窄的空间里,也很难做出什么大的扩建校园的计划。因此,华中是幸运的。操场大得惊人,不过对于学校百余名学生、每班几十个班级的承载能力来说,却是恰到好处,一点也不浪费资源。
从后面的游乐场可以爬山,但距离骊山主峰“烽火台”还有一段距离。这里的体育课所谓的“活动时间”,常常是学生一起去爬山。一路上可以看到很多废弃的窑洞。如果你足够勇敢,你可以在黑暗中看一看,或者假装最后一具尸体的脸正等待着那些无良之人闯入留学之路,点燃蜡,环顾四周,然后带着尖锐而磁性的尖叫声逃走。划破晴朗的天空。关于山上有鬼的传闻大多是人为炮制的,越传越神秘、真实,也越邪恶。这里我主要介绍的是一个叫“大石头”的地方,这是大多数人都会去的地方,因为如果走得太远,上体育课肯定来不及回来,但是如果你去了太近了,你将无法及时返回。这还不够。正是到了这个叫“大石头”的地方,在那里小憩一下的好时候。所谓“大石头”,就是一块需要十七八个人抱起来、有三层楼那么高的坚固石头。 。相传是女娲娘娘留下的补天的五彩石。整块石头透着暗红色,但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这种红色是不同的。只有当你爬到石头顶上时,你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微不足道,我们曾经把石头捧在手心里。既然我们把石头捧在手心,此时我们不妨做一下《泰坦尼克号》的招牌姿势,伸出双臂,目视前方,一副很享受的样子。这里没有枯燥的海洋,只有青山、溪流、薄雾、鸟鸣……还有这里一公里长的路上的“防空洞”之类的东西。是抗战时期的民防之一。爬进去之前要蹲着,只要不怕弄脏衣服就行;顺着大石头往山上走一点就可以了。如果还能找到刻有“遇仙桥”的石碑,就可以看到“遇仙桥”;还有“石翁寺”,如果你有理由不能按时去下一堂课; “高山滑索”“如果你不怕风和冷。
所以山花红的时候,校园里的花都是红的。这里的春天似乎比其他地方来得晚很多。可能是因为海拔的原因。春末,山顶总是飘着尚未融化的积雪。落下来,又增添了一丝温暖的寒意。这里的学生们给这片雪花缭乱的景色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西门吹雪”。冬天,这里的雪比其他地方来得早,雪花也比其他地方大很多,所以山上有雪的时候,这里也一定是下雪的季节。华中已与这座山巧妙地融为一体。这恐怕是其他中学校园也只能希望达到的地方了。这里风景与文化默契地结合在一起。就像一位修身养性的大儒临潼中学,完全可以感受到深山书院的内敛气质。远离城市的喧嚣,更多的是一种消失在繁忙都市中的清新淡雅,“淡泊远方”——这山中若隐若现的校园,难道就是世人一直在寻找的“桃花源”吗?几个世纪以来? ?那么住在这里的人一定是大隐士,因为“大隐隐于市”。多少求知若渴的人,带着自己的各种梦想来到这里,被这种氛围所感染,一次又一次的清理着自己灵魂深处的最后一丝痕迹。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当初选址的人营造了这样的氛围。各种无名的鸟儿都在冬天尚未退去的日子里找到了自己的家。从主楼的“华清风”俯视,高耸的松柏顶上,栖息着多少银色的鸟儿。世界的绿色梦想,是的!有了这剩下的绿色,来年就有了很多希望;花园里的常春藤怎么能抵得住笼子的封锁呢?它早早地伸出了枝条,传播着春天的气息。这种充满激情和活力的绿色淋漓尽致地“俘获”了无数依恋家园的鸟儿冲破笼子而久久不愿离去。这是生活真实的一部分。这正是多少背井离乡的莘莘学子摆脱了原来环境的束缚,同时又被埋藏在内心深处的不舍所束缚,就像小鸟以常春藤编织的温暖为栖息地的完美写照。他们梦中的温暖。如同静止的云朵,如同一首低沉催人泪下的音乐,绵绵不绝,绵绵不绝。在无数美好的梦想交织在一起的世界里,人们可以幸福地哭泣。
抬头望山,远处唱着藏语的姑娘们唱着歌慢慢下山。优美的歌声和爽朗的笑声让大家忽略了彼此文化背景的差异。如果说我们的文化是黄土高原滋养出来的,那么他们就是雪域高原孕育出来的独具魅力的文化。那腼腆的笑容和天真的眼神,散发着纯洁和友善,还有一声“扎西德勒!”得到的回应是“你好吗?”两种不同背景的文化如此巧妙地共存,互利共赢。他们独立,看似和谐,其实只是延续着各自的文化。我当然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但远道而来的客人仍然尝试着用自己不精通的汉语来表达自己。两种文化相互交织、相互碰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集群”现象。同一个学校。它们独立存在,但又相互包容。两种文化甚至多种文化之间曾经建立的障碍已经变得模糊。
远处的工地仍在昼夜不停地施工。我已经能隐约看到这座建筑的大概轮廓了。旧的校园模式正在慢慢消失。新的建筑理念和新技术的应用正在逐渐取代过去。这座新建的科技大楼将承载中原再次腾飞的新梦想,架起新旧之间的桥梁,让原有的魅力不再显得庸俗。我希望这些古老的记忆和我美好的记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渐渐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