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首日,教师凝视着花名册,停顿了三秒开学名单再扩大,周围弥漫着对字形读音的困惑。
新生登记表宛如一场偏字竞技:禤靐龘、浛妤、程竁等,它们的字形复杂得如同条形码,难以辨识。
曾经满屏的“梓涵”已成过去式,现在拼的是谁家字典翻得远。
有人把单个姓氏强行扩展为四五个字的“假复姓”,例如王梓殿夏、李欧米伽,这些名字听起来像是游戏里的角色名;有人把谐音笑话变成公开的表演,比如王者荣耀、伍拾亿,小孩子还没开始做功课就先被指责“你父亲是不是充值过度沉迷游戏”。
最令人痛心的是孩子本人,他写姓名时如同涂鸦,测验开始时旁人都已完成单选题,他还在第一题上逐笔勾勒“龘”字。
网络平台借机将取名包装成服务项目,从99元“专家起名”到9999元“命理师专属”,订单量突破千单,用户反馈全部称赞“大师推荐没出问题,物超所值”
真正的文化内涵并非仅靠财富积累而成,青岛当地一所小学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诸如“丛鹿鸣”“林见溪”这样的名字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它们的字形构造虽然极为简洁,却仿佛蕴含着自然山水的意境。
说到底,名字是孩子的第一张身份证,不是父母的社交名片。
偏僻字多么罕见,也无法替代考试中的两分钟时间;双关语多么有趣,也换不来同窗一句“你为何不叫电池盒”。
极致的与众不同,在于将美好寄寓在平常日子之中——那些字句简单明了,读来悦耳动听,仿佛一件恰到好处的衣裳,使孩童感到自在,行动无碍,而非被繁复装饰所束缚去展示。
下次翻开字典前,不妨先想想:这个字,娃写一百遍会哭吗?
老师点三次会结巴吗?
如果答案都是“会”开学名单再扩大,那它再仙气飘飘,也只是父母的一场自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