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谈龙:虚构动物形象来源众说纷纭,实物证据存争议?

常见问题2025-10-01 21:10:05佚名

原创 徐来 科普中国

岁月流转,时序更迭,转眼间又到了十二年一度的龙年龙的美好寓意句子,在龙年伊始,难免要聊一聊龙这个话题。

人们普遍知道,龙并非真实存在的生物。因此,探讨龙的造型主要借鉴了哪些元素,便成了许多人乐于研究的议题。

参与讨论的人很多,因此不容易统一意见,对于龙的形象依据,学术界存在几种不同看法,比如有人认为源于鳄鱼,代表人物有唐兰、杨锺健等人,也有观点认为来自大蛇,代表人物有徐乃湘等人,此外还有主张与猪、马、河马等动物有关的说法,这些说法都各有支持者,除了动物,自然界中的风,像龙卷风,还有云、彩虹、闪电等自然现象,也曾被很多人当作龙的原始形态来理解。

最初的龙

确实,还有一些人主张龙是真实存在于自然界的生物,并且列举出恐龙、营口坠龙等作为例证。然而,尽管恐龙的名称中带有“龙”字,但它与中国龙没有任何关联。这种动物的正确叫法,其本意是“令人恐惧的蜥蜴”。19 世纪末,日本学者引进这一词汇时,为了突出这种生物的体型庞大和威猛气势,舍弃了“恐蜥”的字面翻译,转而使用“恐竜”这一名称。引入国内后,又被称为“恐龙”——显然,其原本形态的蜥蜴,与东方神龙的形象并不相符。

营口当地发现过一种巨型动物遗骸,出现在 1934 年 8 月 8 日。这种骸骨在辽宁盘锦某地被发现,体长超过十米,并且长有两根一米高的角。不过,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其实是一具摆放顺序出了问题的须鲸骨架。另外,也有资料提到,一些古生物专家曾把部分骨头误判为野马化石。营口坠龙这件事,根本不能当作“龙是真实存在的生物”的充分证明。

1934年8月14日,《盛京时报》刊登了营口发现巨龙的新闻,同时附上了当地民众围观所谓“龙骨”的影像资料。这些图片来源于网络。

龙的样貌形成,另有一种观点值得注意,即“星象说”。中国古代天文学划分的二十八宿,东方七宿构成了苍龙。通常认为,是先有了“龙”的概念,再参照出“东方苍龙”。然而,如今我们了解到,龙的形象出现时间,比多数人原先设想的还要早得多。

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M45墓中发现了距今六千五百年的重要文物“中华第一龙虎”。墓穴主人两侧起步网校,用蚌壳精心布置出龙和虎的形态,而他的脚下,则由蚌壳与人腿骨共同构成一个难以识别的图案,通常被解读为北斗星。部分考古学者推测,这对龙虎图案实际上是对天象的一种再现。从这一层面分析,龙与天象的关联概念率先形成,其后龙的形象逐步得到完善和具体化,这种演变过程并无不妥。

龙的形象主要来源于什么_龙的美好寓意句子_龙的形象起源

河南濮阳西水坡 M45 墓出土了“中华第一龙虎”。

甲骨文里的龙

关于龙的形态,尽管如今人们对于其特征相当了解:角像鹿、耳朵像牛、鳞片像鱼、脚爪像鹰……也就是常说的“龙有九似”,但这些观点的形成时间其实并不久远。远古时期的龙,样貌很不清晰,像人们熟知的红山文化 C 型大玉龙,以及青铜器上各式各样的龙图案,虽然都具备龙的轮廓,却最多只能算是“三似”“四似”,绝对够不上“九似”,与明清时期的规范龙形相比,差距就更加明显了。

红山文化大玉龙,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徐来 摄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龙的样貌在漫长岁月的流转中慢慢变得明确,慢慢变得统一,最终才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妇好墓出土的玉龙,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徐来 摄

远古时期的龙,身份或许并不显赫。甲骨文的占卜记录里,常见一些商代部族的名称,其中有个叫“龙方”,其首领号称“龙伯”。学者们一般将其看作是以龙为崇拜对象的部族。作为泱泱大国中央,不将龙作为本民族的标志,反倒让那些微不足道的附属势力胆敢用龙来命名。

集合六千九百五十,己酉日占卜,㱿〔鼎(占)〕:命令般去取龙骨(伯)。第二项,向下滑动可查看全部图片。

龙的形象起源_龙的形象主要来源于什么_龙的美好寓意句子

这组文物编号为六千五百八十五号,上面刻有“贞乎帚妌伐龙方”字样,其中“龙方”三个字位于红色方框内,需要滑动屏幕才能看到全部内容。

龙的尊贵程度由此可以想见,另外,商朝境内还存在一个以虎为图腾的部族。这个龙部族并不安分,时常与商朝王室发生武装冲突。在商王武丁治下,龙部族更是成为朝廷军事征讨的频繁目标。

武丁在位期间,曾派遣众多武将征讨龙方,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将领是一位女性,她名叫妇妌。

不要对“妇妌”这个名字产生困惑。她和那位声名显赫的女中英杰妇好一样,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妌的身份实际上比妇好更为尊贵,声望也远远超过妇好——那件著名的国之重器司母戊大方鼎,所刻的“母戊”二字,指的就是妇妌。

司母戊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徐来 摄

餐桌上的龙

早期的龙不但要挨打,可能还会被端上餐桌。

《左传》记载过这样一个情节:夏朝第十四位统治者孔甲执政期间,传闻天空同时降下两条龙,一公一母。孔甲便指派名叫刘累的人负责照看这两条龙,并赐予他“御龙者”的称号。然而,刘累这个临时看管者缺乏经验,无意间将母龙杀害。他或许觉得“既然已经杀了,不能浪费”,便将这条龙剁碎熬制成肉汤,献给了孔甲。孔甲吃东西时显得很有兴致。刘累却认为这样不行,他回头向我索要雌龙,我没能满足他,估计最多只能得到一碗肉羹。于是他偷偷藏起了。(后来汉高祖刘邦以平民身份,专门吃秦鹿肉,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硬说刘累是自己的祖先。这算是后来的故事了)

这种以龙肉为食的习俗据称已经延续了很多年。据《述异记》所载,刘邦的后代、东汉孝章皇帝刘炟当政时,曾遭遇一场大雨龙的美好寓意句子,一条青龙从天而降,坠入皇宫之中。这条龙很可能当场毙命,于是刘炟便吩咐手下将龙肉烹制成汤羹,然后分发给朝中众臣。

制作龙肉菜肴时,已经能够变换多种做法。晋朝司空张华在《博物志》里写道,把龙肉用咸肉汤浸泡,肉上就会形成美丽图案,这样或许更加美味。

神话中的龙

龙的美好寓意句子_龙的形象主要来源于什么_龙的形象起源

以前,我在神话课上讲过这样一个情况:关键的神祇常常是龙形。比如作为开天辟地的盘古——要是给中国神话排个顺序的话,他算是第一位。(不过盘古的传说,来源并不是特别久远)在许多现在的形象里,他都是拿着大斧的裸体强人。但是,经过查阅资料发现,“手持斧头开天”这一情节,是在比较晚期的小说《开辟衍绎通俗志传》里首次出现的。至于关于这个传说的最早记载,在一部古籍(《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引用的《三五历纪》)中有明确说明,盘古的原型是“龙头蛇身”。

盘古不是唯一拥有龙蛇之体的神祇,烛龙、共工和泰一同样具备这种形态,泰一也被称作太乙。在所有龙蛇身的神灵中,伏羲和女娲最为知名,他们手执规和矩,两条尾巴相互缠绕的景象,现在几乎家喻户晓。

唐代时期伏羲女娲的画像,于公元1967年发现于新疆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唐代坟墓,目前保存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内,图片信息来源于网络,可以滑动屏幕查看全部画面。

但是,这并不能证明龙在远古时代就已具有崇高地位。早期文献中多见的是蛇形形象。毕竟,对于生活在季风地带的农民而言,田埂间潜藏的蛇类是相当凶险的生物。而且,有人被蛇咬后几乎不受伤害,有人却立刻毙命,死亡方式极为骇人——这种难以解释的现象,很可能被视为超自然力量的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龙的外形逐渐固定下来,其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从蛇的形态转变为龙的样子,这种演变其实是合乎情理的。

古代神话里龙的身份不显眼的又一证明,体现在那些预言性质的典籍中,这些典籍由秦汉时期的读书人和方术师编纂而成。文献里时常记载帝王诞生的灵异事迹,这些事迹大多涉及天象的奇异变化,例如出现彩虹、流星、明亮的星辰或云彩等,也有部分与服用特殊的食物有关,比如吃了玄鸟的蛋、珍珠或薏苡仁,还有少数是因为接触了特定的物件,比如大人的足迹,或者目睹了特殊的生物,诸如白虎、骏马、大人,甚至与龙有过交往,这在《含神雾》和《论语譔考》中都有提及。

值得注意的是,刘邦乃是一位连双亲的姓名都未被载入史册的布衣,一旦掌有天下,他本人、子孙及臣属都需持续渲染刘氏的显赫渊源,前述刘累的传说便是实例之一。其后,为使家族背景契合当时流行的预言学说,汉朝统治者又自称是“火德”的君临者,并引述“赤帝之子诛灭白帝之子”的预兆。另有记载称,《含神雾》指出刘邦实际上是赤龙的后裔。这种观点的形成,并非源于龙在当时已被视为帝王标志,而是出于对谶纬文献里众多圣王预兆中“火德”这一项的继承。

作为水神的龙王

龙在中国民间故事里,还扮演着另一个特殊角色,即掌管水域的神祇龙王。这个身份颇为奇特。自从唐代宋代开始,龙的地位逐渐提升,到了元代明代时,几乎成为独尊的存在,其他人无法冒用。不过龙王虽然带有“王”字头衔,实际上只是负责守护某个区域水域,根据上级命令来实施降雨放晴等事务的“机构”。一旦出现稍微晚点或出错的情况,甚至可能面临生命危险。

这种不同,缘由非常明了,龙王这个角色,并非源自本土传统。

中国固有信仰体系中包含水与雨的守护者,具体为河伯和雨师。河伯的称号可追溯至商朝时期。《周易·大壮》记载商朝先祖王亥,率领牛马前往今河北南部一带的“有易”部落进行贸易。不料遭遇有易氏的突袭攻击。王亥因此丧生,牛马也被抢走。根据《今本竹书》所述,王亥之子上甲微曾联合河伯,共同消灭有易氏,为父亲实施复仇行动。上甲微因此被视为商国的始祖。其后,商人对河伯十分敬重,在甲骨文里称其为“高祖河”,并将他当作先祖来祭祀。

雨师的名望不如河伯响亮,不过他作为蚩尤阵营的关键将领,曾在涿鹿与黄帝军队激烈交锋,虽然最终败给了旱魃,但依旧可以称作神话传说中的杰出将领。

龙的美好寓意句子_龙的形象主要来源于什么_龙的形象起源

龙族其实源自南亚次大陆。佛门信仰里设有八个守护神祇,天神与龙族位列前茅,统称为“天龙八部”。此中龙族,梵文称作那伽,形象源自南亚常见的蟒蛇。蟒蛇多栖息于近水之地,因此在南亚,那伽龙族便被尊为掌管水域的神祇——如今前往东南亚观光,仍能见到大量以那伽形象为造型的神像。

印度那伽造像,出自曷萨拉王朝之手。照片出处:。左右拖动,可看全貌。

那伽龙王的形象传入中原,大约是在六朝之后——在此之前,六朝时期的水神主要是东海君、青洪君、淋涔君这些人格化的神祇。到了唐代,"自然水域存在龙王"的观念开始借助佛教的传播而逐渐普及。或许是外来神祇更擅长降雨吧,龙王慢慢取代了传统神话里的河伯和雨师,成为了独一无二的水神。但是,即便在唐代李朝威所著的《柳毅传》里,龙族已经和风云变幻的气象活动关联起来,它们却始终不是降水这一行为的主要承担者——降雨这个职责,仍然需要由貌似云朵的山羊群来承担。

往事作古,只顾眼前。如今,龙的样貌已经彻底固定,内涵也获得了更新的意义。愿科普中国的各位读者,在甲辰龙年里,事业腾达,前程似锦。恭喜大吉。

春节答题赢红包

喜迎春节

科普中国“答题赢红包”活动

2024年2月9日—2月17日

连续9天

每天万元红包等你来~

参与方式一:

龙的美好寓意句子_龙的形象主要来源于什么_龙的形象起源

锁定每天公众号头条推文,直接扫描二维码进入↓

参与方式二:

进入底部菜单栏,点击“特色活动”——“答题抢红包”

参与方式三:

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关键词“红包”

策划制作

本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作品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