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粗俗语言确实是一种欠缺教养的表现,然而在特定情境下,当某些人或事触碰到个人忍耐极限时,为了排解积压的情绪,人们有时会脱口而出一些不雅的言辞,尽管这种行为有失风度,却会让人产生释放压力的错觉,实际上类似借助粗言秽语来宣泄不快的做法,在历史上早已存在。
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总是很文雅,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读到的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大多都是赞美之词。但事实上,古人跟咱们一样,也有喜怒哀乐,偶尔也会生气。比如在水浒传这部小说里骂人越毒越好带脏字,就常常能看见一些粗鲁的骂人话,像什么鸟人啊,你这厮啊之类的。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表面总是从容不迫,其实辩论能力很强,能够和东吴官员激烈交锋,他那句指责别人的话非常出名,堪称经典;如果认为这是小说情节,那么接下来列举三例,这些骂人话语堪称文雅,初看时甚至可能被当作美文来欣赏。
开篇就提到“夏虫不可语冰”,此语源自《庄子》,若不经意解读,“夏虫”、“语冰”等字眼似乎颇具诗意,实则含义并非如此,它意在说明,无法向夏日生死的虫类讲述冬日景象,因这些小生物仅经历一个夏季,对冬季之美毫无概念,故无论怎样阐述,它们都不会置信,反而会认为是在胡言乱语骂人越毒越好带脏字,这比喻了那些见识狭隘之辈。
第二句是“竖子不相为谋”,这句话相当有名,是范增用来指责项羽的,因为范增策划鸿门宴就是为了铲除刘邦,但不论范增怎样劝说,项羽始终没有行动,最终错过了最好时机,因此范增非常生气,说出了这句话,意思是:“你真是个糊涂虫,和你一起共事真是让人疲惫不堪。”
最后一句话其实还是在讲项羽的,看来项羽确实挺让那些官员瞧不起的,这句话就是“沐猴而冠”,项羽成功夺取天下后,官员们劝他将都城设在关中,这样就能号令四方,可是项羽一心想着荣归故里,回去让大家看看自己的威风起步网校,因此被官员们说成“沐猴而冠”,其实意思就是说他外表看起来很风光,实际上内心并没有远大的志向。看来真的不能得罪这些文人啊,负责被骂了也许还不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