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兰大学校长 中国青年歌唱家黄豆豆:传承中华文化的“热心人

移民政策2024-05-03 21:28:12佚名

在美国有大批华人热衷于传承中华文化,通过文化教育交流、创办中文学校加深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这些“中国人”的故事。热情的人们”,也听到了美国人对他们默默工作的真诚评价。

高水平的表现

进入主流社会

杨雪兰(美国百人委员会附属文化组织美中文化协会会长):美国百人委员会是美国的华人精英组织。 由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等人创办。 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 中国有很多非常优秀的艺术家,他们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代表。 黄豆豆是一位优秀的青年舞蹈家。 2001年,美国科罗拉多州举办艺术节。 经过我的协调,黄豆豆所在的上海歌舞团被邀请来演出。 节日在山区举行。 对于很多当地人来说,这是第一次看到中国艺术家的表演,更何况是第一次看到如此高水平的表演。 他们非常兴奋,很多人对中国的看法也因此而改变。 改变了。 中国青年歌手廖昌永、沉阳也被我介绍到美国进行文化交流。 这是向美国介绍优秀的中国艺术家的好方法。 他们是中华文化的“大使”。

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与美国有影响力的文化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2012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计划以现有藏品为背景举办表演。 我与谭盾、张军昆曲《牡丹亭》剧组联系协调,最终实现了在大都会博物馆的演出,以中华馆花园为背景。 虽然场地只能容纳50人,但剧场直播​​后,观众达到了900人,在线观众也有上千人。 此次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合作,观众来自美国主流社会,美国主流媒体也进行了报道。 当时一共演出了5场,特别轰动。 观众评价中国高雅艺术令人惊叹。

2011年,我主持了纽约爱乐乐团在林肯中心举办的中国新年音乐会,由中国指挥家余隆指挥。 这是第一次不仅在唐人街,而且在纽约的文化中心举办中国新年活动。 这种优雅的表演水平吸引了许多新观众。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成为纽约颇具影响力的活动。

青年是中美关系的未来。 自2011年起,美中文化协会与全国舞蹈协会、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合作实施教育实验项目,通过舞蹈教育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和中美文化交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集体精神让他们健康成长。

我80岁了。 我相信一个人需要为生活做出贡献,为世界做一些事情。 我很高兴继续为中美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

(国家舞蹈协会创始人):我和杨雪兰女士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认识了。 当时我做的一件事就是邀请一些北京和上海的中国孩子来纽约进行一个月的艺术交流。 此次活动的推动者是杨雪兰。

作为百人委员会主席,杨雪兰一直致力于推动中美两国在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并致力于邀请最优秀的中国艺术家来到美国。 她认为,中美关系与世界未来紧密相连。

中国文化节

一场十六人

肖水干(华盛顿华人社区联盟协调员):华盛顿从1999年开始举办中国文化节,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也是中美建交20周年。美国。 华人社会认为,这两件大事值得庆祝,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我们应该团结起来,做点什么。 经过深思熟虑,我们决定在华盛顿市中心的国家广场举办中国文化节。

1999年10月2日,首届中国文化节举行。 活动达到最高潮,数万人参加了活动。 此后,除因“9·11”事件停办1次外,迄今已举办了16届。

我认为,中美关系出现此类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文化差异。 普通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远不如普通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 文化差异有时也会导致对对方行为的理解和反应的差异。 我们举办的活动不仅将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也有助于改善两国政治关系。 近年来,我们与国内省份合作,介绍中国本土文化和建设成果,丰富了文化节的内涵。

马里兰大学教授_马里兰大学校长_马里兰大学校长

中华文化节规模宏大,耗时耗力,需要广大侨胞广泛参与。 参与者都是自愿的“兼职工人”,这样的做法已经有十多年了。 我们顶多给大家提供小盒饭。 令我感动的是,我们有一群坚持了这么多年的骨干。 活动当天,他们凌晨两点起床,一直工作到晚上,每天在广场待上20个小时。 正是他们的热情参与,使中国文化节成为华盛顿的文化盛会。 华盛顿政府每年都会发布公告和贺电。 中美两国领导人也发来贺电。

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 为了获得许可证,您需要访问卫生、急救、医疗、紧急情况、道路交通管制和警察等十几个机构。 有一次,我们周六在做一个活动,周五华盛顿下了雷雨,整个城市都被封锁了。 我从早上等到晚上才拿到许可证。 幸运的是,周六天气晴朗,活动如常进行。 虽然很辛苦,但我觉得我的努力是值得的。

这么多人坚持了这么多年,没有爱国热情是不可能的。 我们都希望中美关系能够发展得好。 通过文化活动,每个人都愿意为此做出哪怕一点点的贡献。

唐纳德·赖利(美国马里兰大学前副校长,在首届华盛顿中国文化节宣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贺词):我认识肖水干是在1994年,当时我刚担任马里兰大学副校长。 肖水根知道我和中国有交往,就找到我,讨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促进中美之间的交流。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底蕴和“根源”,中华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根源。 肖水干热衷于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 十多年来,肖水根一直在努力协调和组织相关活动。 他的独特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回国“支教”

青少年之间深厚的友谊

马里兰大学校长_马里兰大学教授_马里兰大学校长

滕如艳(美国“蓝天青春”创始人):我和我丈夫都是从事计算机研究的,我们都认为参与社区服务很重要。 2005年,我们成立了青少年科技学院。 然而,随着自己的孩子和社区里的孩子们的成长,我逐渐产生了一种危机感:生活在美国的孩子们生活条件很好,但他们懂得感恩吗? 他们从未经历过挫折,未来会怎样?

我还发现了一个让我非常难过的问题:这些在美国出生的中国孩子谈论中国的时候马里兰大学校长,很多都是负面的。 他们都出生在非常好的家庭。 每次他们回国,国内亲友都给予他们最好的接待,但他们的反应却并不好。 为什么结果会是这样呢? 我得想办法。

2009年是一个机遇。 耶鲁大学有一个名为“一起在蓝天下”的志愿者教学项目。 他们组织学生到中国四川地震灾区支教。 我觉得这个项目与我想要解决的问题紧密相关。 孩子们正处于高中阶段,这是他们世界观形成的阶段。 对他们来说参与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带着我的5个孩子去了四川什邡。 当地条件非常差。 我们睡在地板上,身上都被虫子咬了,但没有人抱怨。 孩子们挥洒汗水,与中国孩子建立了感情。 他们非常感谢这次经历。

之后,我开始自己组织“青春蓝天下”志愿教育项目,先后去了山东、浙江、安徽等地。 该项目采用灵活组合的方式,将中美两国优秀大学生和高中生带到中国贫困农村山区,为当地农村孩子提供英语、科技、文化辅导,也让美国大学生、高中生有机会与中国优秀大学生一起体验贫困农村生活,了解同龄人在中国贫困地区学习、生活的真实情况,增进对中国的感情。 也有助于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锻炼意志,改善社会。 责任感。 我照顾的孩子和当地孩子一起吃、住、住。 参加了一次之后,还有的孩子还嚷嚷着明年还要去,说:“我要帮助那边的孩子们。” 去年,又有45名孩子来华参加支教志愿者活动。

直到今天,我都无法忘记那个中国孩子的眼神。 他是一个孤儿,无法讲述自己的故事。 那天,他因为被欺负而与其他孩子争夺生命。 我去制止这场争斗,但我无能为力阻止它。 可孩子一听到“上课了”,就立马跑到了教室。 教室里,他直视老师讲解电脑,和刚才还在打架的完全不一样。 他饥渴的眼神让我更加投入到教学项目中。

Susan (美国 活动参与者):对于滕女士来说,这个项目是非常个人化的。 2009年的四川之行让她深受感动。 她的努力让美国中学的孩子们走出国门,成为帮助中国孩子的志愿者,成为美中两国人民相互理解的又一座桥梁。

此类项目对参与者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去年我也参与了这个项目。 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 中国孩子们的反应让我非常感动。 通过该项目建立的美国和中国学生之间的友谊也将影响他们的未来。

开办中文学校

促进相互了解

梁康志(希望中文学校名誉主席):1993年之前,大华盛顿地区没有使用简体字的中文学校。 当时在马里兰大学就读的一些中国学生与一些在职的中国人商讨开设这样一所中文学校,为大华盛顿地区提供现代汉语教学服务,同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做出贡献。不同的文化。 当年6月,希望中文学校开办并招收了一个班,共有30多名学生。 现在,学校已发展到7个校区,学生约4000人。

我从2007年到2013年担任希望中文学校董事长,是迄今为止担任该职位时间最长的董事长。 这部作品给我的一个深刻的感受是,它团结了人们的心。 学校所有教职员均自愿兼职,董事不得领取报酬。 许多人是自愿来到这里的。

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们组织捐款。 结果留学之路,两天后,我们总共筹集了22万美元,占大华盛顿地区所有捐款的一半以上。 这件事给我很大的震撼。 这让我感受到了家长对希望中文学校的信任。 我感到,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人民是团结一致的。

我希望中文学校培养了这么多人,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次宝贵的经历。 我女儿就是一个例子。 起初,她被动地参加中文学校的学习,但进入大学并参加工作后,她意识到并开始主动学习。

理查德·戴维斯(希望中文学校学生、世界银行前职员):我在希望中文学校学习了四年了。 2010年,我访问中国两周。 学习汉语不仅对我的工作有帮助,还能帮助我更好地了解中国及其文化。

王耀辉(美中实验学校校长):在美国,中文教育是一项特殊的责任和使命,关系到如何将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并传播开来。给美国人民。 从我们自己孩子的情况来看,当时的华文教育对于孩子来说还没有完全的吸引力。 因此,我们于2004年9月开设了美中实验学校,学校的办学宗旨是“服务华人,服务社会,弘扬中华文化,培养能够适应美国和中国社会的优秀华人后裔”。

开学之初,遇到了很多困难。 需要筹集资金租用场地、支付教师费用、购买教具。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校队齐心协力,毫不动摇。 我们的账簿花了两年时间才开始平衡。 学校规模也逐渐扩大,从第一年仅有的78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5个校区、1200多名学生。 十年来,一大批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传播汉语文化热情的有志之士加入了我们的学校队伍。 我校一些教师也找到了新的职业道路。

我们采用小班制,注重灵活多样、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 我也对老师们说,如果孩子们愿意来,你们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一半,因为教育首先是培养孩子的兴趣。 那天本来有一个孩子打算出去玩马里兰大学校长,但是孩子坚持要去学校,并说如果你去玩,那就先送我去学校。 这让我非常感动。

左一新(美中实验学校副校长兼院长):我们鼓励孩子们学习汉语,希望他们不要失去与中国文化的接触。 我们有一个七、八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他的妈妈很担心。 但孩子们喜欢来学校学习中文。 结果,进入大学后,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后来他妈妈告诉我,孩子现在中文很好,还在学校辅导别人。 随着中国的发展,这个孩子也自觉地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

Bice Grace(美中实验学校学生家长):我和妻子在中国南昌收养了一个女儿。 她已经在美中实验学校学习汉语两年了。 她在这里学习感到很轻松。 我自己也和她一起上汉语课。

版式设计:刘辉

《人民日报》(2015年7月16日第23页)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