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复旦大学发生持刀伤人事件,该校数学系老师蒋文华杀害了院党委书记王永真。
网上对此事的猜测很多,是蒋文华精神失常,滥杀无辜?还是学校领导恶意打压年轻教师,自找麻烦?
谣言四起,但案件细节尚未公布。
6月21日,案件终于有了进展,澎湃新闻报道,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犯罪嫌疑人蒋文华批准逮捕。
01.有可能被判处死刑吗?
很多人把复旦大学这起案件与2018年6月的广州大学案件相比较。当时,广州大学计算机与教育软件学院原院长谢冬青持刀杀害了广州大学原科研处处长罗娇婉夫妇。2019年,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挪用公款罪公开判处谢冬青死刑。
当然,谢冬青杀了两个人,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罪行比蒋文华严重得多。
但毕竟失去了一条生命,作案手段又如此残忍,又引起了巨大的社会轰动和负面影响,不少人猜测,蒋文华的最终结局或将被判处死刑。
很多网友都不愿意看到这种可能,虽然他们理解受害者家属的悲痛和愤怒,但作为旁观者,他们也对姜文华表示同情。
不管网上流传的学校领导恶意攻击他罗交晚,或是蒋文华教学态度不好、能力不强等传言是否属实,但他在数学研究方面确实很有天赋。
因此很多人认为,蒋文华确实犯下了滔天罪行,但并不值得判处死刑;如果他能够深刻忏悔,在狱中度过余生并继续从事数学研究,甚至对国家和社会做出一些贡献,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结局。
图片来自网络
但从法律上来说,这个结果有可能吗?换言之,在什么情况下,姜文华才有可能不被判处死刑?
我咨询了相关的律师朋友和检察官,他们认为关键可能在于精神病司法鉴定的结果、蒋文华的认罪认错态度,以及能否取得被害人家属的原谅。
精神司法鉴定是专业的精神病学鉴定,简单来说,如果鉴定结果显示犯罪嫌疑人患有精神疾病,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那么犯罪嫌疑人就完全丧失了刑事责任能力。
如果犯罪嫌疑人因精神疾病,部分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将被视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
以上两种情形,对犯罪嫌疑人可以免除刑事处罚,或者从轻、减轻刑事处罚。
但如果鉴定结论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时意识清醒,具有完全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那么就要承担完全的刑事责任。
网上有未经证实的报道说,蒋文华被诊断患有精神疾病。但并非所有的精神疾病都会让人失去认知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如果诊断结果是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或躁郁症,仅凭这些疾病,患者并不会去杀人。
抑郁症尤其容易成为被指责的对象,虽然不少恶性事件的凶手被揭露患有抑郁症,但其实抑郁症和他们的杀人行为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还有躁郁症,虽然是六大“重大精神疾病”之一,但无论是严重的抑郁发作,还是轻躁狂/躁狂发作,这两个阶段的症状都不会导致患者丧失辨别能力,并故意伤害他人。
如果抑郁症或者躁郁症患者故意伤害甚至杀害他人,通常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其同时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甚至反社会人格障碍,但在就诊时被忽视了,或者早期就诊时人格障碍尚未凸显。
蒋文华可能患有典型的偏执型人格障碍,复旦大学案件刚曝光时,我们就分析过他可能出现的心理活动特征。但人格障碍不会让人丧失辨别和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也不能让人免于惩罚。
还有一种可能,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前,出现了严重的幻觉、妄想,比如听到一个命令的声音叫他去杀人。或者出现了严重的迫害妄想,认为对方很快就会对自己造成伤害,于是主动采取“自保”行动。
但从姜文华被袭后的视频画面来看,他神志十分清醒,能够清晰地回答现场民警的询问,说明他当时出现幻觉、妄想的可能性很小。至于少数网友猜测的精神分裂症,那可能性就更小了。
也就是说,精神病司法鉴定的结果,很可能是蒋文华是完全刑事责任人,对其所实施的犯罪负完全刑事责任。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蒋文华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识到自己缺乏自我反省能力,有严重的偏执型人格障碍,对王永真老师的愤怒和误解很大程度上是由其人格障碍引起的,醒悟过来,认罪态度好的话,或许还是有机会获得从轻或者减刑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姜文华能够真诚道歉和悔改,尽力向王永真家人做出民事赔偿和精神上的弥补,争取取得王永真家人的原谅。
他也需要向复旦大学诚恳的道歉,在他的工作表现没有达到要求的情况下,学校多次考虑他的特殊情况,才与他续约,江文华应该心存感激,报答他,而不是这样做。
如果蒋文华最终能够取得被害人家属和复旦大学的原谅,其获得从轻、减刑的机会将更大。
复旦案让很多关注案件的民众分成了两派,意见严重分歧。如果蒋文华被判处死刑,可能会引发很多愤怒和不理智的言论。如果他能用实际行动,获得受害者家属的原谅,避免死刑,用余生为社会做贡献,这或许是对社会最有治愈效果的结局。
02.复旦大学应该反思什么?
复旦大学失去了一位院书记、一位领导干部,学校的悲痛我们都能理解,但越是处在舆论风暴中心、在全国有越大影响力的复旦大学,在这件事情上越要谨慎言行、公正行事。
在这一点上,复旦大学目前的一些处理方式令人颇感失望。
图片来自网络
如何认定蒋文华的犯罪行为,是司法机关的事,但对于蒋文华声称遭到学院领导的打压和不公平对待一事,校方无疑有责任进行调查,而对于网上流传的消息,复旦大学也有责任进行调查和澄清。
事件发生后,复旦大学连续发布一系列公告,表示悲愤,澄清有关王永真的一些谣言,介绍姜文华的任职情况。
但蒋文华任职期间,是否受到不公正对待和压迫?学院的领导和管理方式是否存在问题?学校是否会继续深入调查、进行纠正,并加强教职工心理健康建设?这些都只字未提。
此外,复旦大学在6月10日的公告中表示,“对犯罪嫌疑人丧失人性的行为极为愤慨”,一下子给蒋文华贴上“丧失人性”的标签,并不妥当。
复旦大学发布公告称,蒋文华任职期间,曾多次未能达到学校的要求,但学校“考虑到他的特殊情况”,决定连续两次与其续约一年。学校对蒋文华或许确实做出过很多让步,王永真书记或许也做出过很多努力。所以在蒋文华遇害后,学校相关领导对蒋文华感到无比伤心和愤怒,这种情绪完全可以理解。
不过,据网上消息,蒋文华虽然犯了罪,但面对与自己没有利益纠葛、恩怨的人,比如自己认识的同学、朋友,他还是有着善良、真诚甚至淳朴的一面。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往往只会对自己认为伤害过自己的人非常愤怒罗交晚,对其他人还是有正常的道德和情感的。
因此,我不赞同用“非人化”这个词来形容他,这说明校方缺乏心理心理学的科学知识,在校方本应严谨、全面、客观、理性的宣传中,带有明显的情绪化色彩。
目前,复旦大学正在为王永真家人募捐,这可以理解。但校方似乎迟迟没有采取行动安慰和帮助蒋文华的父母。
从某种角度来说,蒋文华的父母也是受害者,儿子犯下如此严重的罪行,他们或许也感到惊慌和悲痛,作为百年历史、中国高等教育标杆之一的复旦大学,至少应该对他们有一点人文关怀。
总而言之,复旦大学目前的公开态度缺乏理性和客观性。
复旦大学还有让人失望的一面,这种悲剧并不是第一次发生,2013年4月,复旦大学就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投毒事件,轰动程度甚至不亚于马加爵案。
凶手林森浩与被害人黄洋均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生,住在同一宿舍。林森浩因日常琐事对黄洋心生不满,决定通过毒害黄洋来加害他。
2013年3月31日,林森浩从实验室获取剧毒化学品二甲基亚硝胺,并趁宿舍无人时将其注入饮水机内。
第二天贝语网校,黄洋喝了水后开始呕吐,被紧急送往医院。16天后,黄洋经抢救无效死亡。2015年12月11日,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被执行死刑。
与林森浩一样,姜文华也是复旦大学的学生,但他杀害的人不是他的复旦同学,而是他的同事。
这说明什么?说明复旦大学没有从2013年的悲剧中汲取教训,没有进行深刻反思,没有对师生心理健康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有效的分级干预制度。
从这个角度来说,复旦大学对此案负有责任,而且作为有“前科”且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高校,责任重大。
希望复旦大学不要再抱有任何侥幸心理和鸵鸟心态,不要再抱着希望这件事尽快过去、尽快结束的态度去应对。
复旦大学应该利用自身的资源和精力,积极召集精神病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探讨悲剧发生的根源。如何发现学生、教职工乃至领导干部中存在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发现后如何进行科学疏导,既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又能保证校园的安全?
只有理清这些问题,形成有效的机制,复旦大学才有可能重现昔日的辉煌。
这不仅对复旦大学有利,对其他学校也有好处,如果能推广实施,可以共同维护学生、教职工和领导干部的身心健康,把悲剧发生后的愤慨转化为改变现状的积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