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本文试图说明一些关于SCI论文的误区,有科普有经历,快来看看吧!
首先来看两点关于SCI的知识。
1. 平时在学霸口中念叨的SCI是啥玩意儿等?
下定义这样的活儿显然是应该更为精确一些,某百科的走起。
严格意义上的SCI是 Index(即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写,这是在1957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 for ,简称 ISI)在美国费城创办,并在1961年开始出版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与EI(工程索引)和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如今,SCI 数据库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最为重要的大型数据库,被列在国际六大著名检索系统之首。SCI所收录期刊的内容主要涉及数、理、化、农、林、医、生物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选用刊物来源于40多个国家,50多种文字,其中主要的国家有美国、英国、荷兰、德国、俄罗斯、法国、日本、加拿大等,也收录部分中国(包括港澳台)刊物。另外,随着 ISI 还陆续出版了《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它不仅是一部重要的检索工具书,而且也是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一项重要依据。它已成为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重要评价体系。它是评价一个国家、一个科学研究机构、一所高等学校、一本期刊,乃至一个研究人员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定义就是这么专业,但拗口呀。而我们平时张嘴就来的SCIsci是什么意思,说的是被这个SCI文献检索系统收录的期刊以及这些期刊中的论文,这就包括了SCI收录期刊和SCI收录论文。此即为SCI之来源。
2. 影响因子是命根子
1976 年,ISI 在 SCI 基础上引出期刊引用报告( , JCR),提供了一套统计数据,展示科学期刊被引用情况、发表论文数量以及论文的平均被引用情况。在 JCR 中可以计算出每种期刊的影响因子( , IF)。影响因子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一个期刊的影响力。
——计算方法
影响因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以2015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IF(2015年)= A / B
其中,A = 该期刊2013年至2014年所有文章在2015年中被引用的次数;B = 该期刊2013年至2014年所有文章数。
——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
从计算公式看,影响因子虽然只和被引次数和论文数直接相关,但实际上,它与很多因素有密切联系。决定影响因子大小的因素现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论文因素。出版时滞较短的刊物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影响因子。刊载论文如果是热门课题,且篇幅较短,发表较快,则期刊的影响因子上升很快;刊载完整研究性论文的期刊,持续被引用时间长,影响因子升高较持久。也有资料表明,论文的平均作者数与论文的总被引频次呈显著的正相关,这涉及自引与他引的不同定义上。
期刊因素。论文量少的期刊容易得到高影响因子,但其在年度之间波动较大;而论文量多且历史久的期刊较易得到较高的总被引频次。同种类型的期刊形成的规模越大,这些期刊的影响因子总的来讲就越大;期刊中所含的“热门”课题或“热门”专业的文章越多,总被引频次就越高,同时这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也就越大。
学科因素。某学科来源期刊越多,该学科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就越大。生物学期刊一直是SCI期刊中比较引人注目的一类期刊,它不仅在期刊数量上明显多于其他学科,而且在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数量上也有显著优势,从而说明生物科学在当代科学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如果某个科技期刊在专业意义上的社会覆盖面非常小,而且同类期刊又很少,那么它的影响因子就不可能很高。
名人效应的影响。名人效应常表现为:一方面人们常引用名人的文章来增加自己文章的权威性,即便是在还有别的更适合自己文章引用的文献时也是这样;另一方面是署有名人名字的文章或被名人所推荐的文章很容易在所谓的高档次杂志上发表。这些都是名人效应在文章引用方面的偏差。
在此我们可以纠正一个错误,某人说他发了一篇影响因子是2.3的文章,这个说法严格来说不正确。因为影响因子只是针对期刊,并不能说某篇文章影响因子是多少。
许多著名学术期刊会在其网站上注明期刊的影响因子,以表明在对应学科的影响力。如,美国化学会志、等。中国大陆很多高校都以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评判研究生毕业的主要标准。但影响因子并非一个最客观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标准。一般来说影响因子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对于一些综合类,或者大项的研究领域来说,因为研究的领域广所以引用率也比较高。比如,生物和化学类的期刊比较容易有较高的影响力。影响因子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其学术质量的优劣,但影响因子与学术质量间并非呈线性正比关系,比如不能说影响因子为5.0的期刊一定优于影响因子为2.0的期刊,影响因子不具有这种对学术质量进行精确定量评价的功能。国内部分科研机构,在进行科研绩效考评时常以累计影响因子或单篇影响因子达到多少作为量化标准sci是什么意思,有的研究人员可能因影响因子差0.1分而不能晋升职称或评定奖金等,这种做法绝对是不可取的。
以下几点是关于写SCI的小谈。
3. SCI难写吗?
你能考试大学,考上研究生,在一定基础知识、文献阅读和实验数据情况下,就都能写好。但具体来说,实验数据的重要性更大一些。
4. 谁会教我
这个要看点儿好不好了,遇到的人不一样,你的境遇就不一样。首先,导师会教吗?不一定!能遇到肯手把手、逐字逐句给你改好多遍的老师,是你的幸运。师兄会教吗?这个可能性比导师教你更低。博士师兄倒是经常发文章,但是自己闷声发大财,才懒得理你;硕士师兄忙着找工作、调戏师妹,恐怕没空陪你写文章?怎么办?那就只有自力更生啦!
5. 我的研究结果只能发核心或者EI吗?
实际上并不是!感觉好多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索和必要的定量分析,再写成相应的英文论文,投到合适的期刊,是可以有SCI论文的发表的。很多课题组极少去探索英文SCI的领域,导致长期是这样EI甚至核心的文章(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只是区分)。
6. 一定要有惊世创新吗?
期待一个硕士学生做出惊世的创新是不现实的。其实发表论文的初衷是交流,以解决一些问题。因而,这里的核心是解决或解释问题,或者是推进了一个问题的解决。这就是说,只要能把一些问题科学规范地描述清楚,然后提出相应的解释,能够自圆其说,并在一定条件下成立,这就达到了解决和解释问题的目的。
7. SCI要写多久
这个问题就像“我是个男的,我什么时候能找到女朋友?”这样的问题一样不可描述,无法回答。这个跟内容、导师要求、你的效率、期刊要求等都相关。我第一篇SCI写写改改,导师修改的多达14稿,从开始撰写(不包括做实验)到最终文章接收时间长达10个月。中间最大的两个时间板块是撰写和评审,都是因人而异的,因期刊而不同的。
8. SCI的利益
废话少说,矫情话更不要说,摸摸你的心,SCI能为你带来什么实实在在让你爽的利益?
——满足虚荣心呗!千尝百试地做奋战实验,点灯熬夜地雕琢文章,最后换来导师宠爱、师妹崇拜,也是一种认可哟!但是,就此而已,与其他无关,不能当饭吃。
——拿奖呀!这个绝对可以当饭吃了。如果没有发表论文,你想得到硕士国家奖学金(2万,闹呢!),几乎不可能,除非你做出的其他活动受到了国家主席的接见了,做的活动让学校的排名上升三十位了,或者是其他更为厉害的事情。说你不屑于也行,事实他就是这么个样子。其他的奖项也有可能因为这个纷至沓来,比如,学术之星、优秀三好研究生和优秀毕业生等等,再厉害的就是校长奖章了,但显然要很厉害的综合能力。
——出国深造的基础。SCI论文是你向别人展示你科研素质和潜力的最直接的方式,是你申请学校和奖学金时候可以大书特书的事实基础。也有没有论文就能出去的,毕竟“小概率事件很难发生,但终究会发生”。只是能否在好事都在你头上那就不知道了,我反正至今是没中过500万。
——学习规范文体的写作。这不是矫情,因为只有你真正经历过一段漫长的过程之后,你才会知道,走完想法提出、文献调研、实验设计和开展、数据分析与讨论、论文撰写和学术交流的全过程,是多么的不易,而论文撰写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科学论文虽然研究对象和方法不一,但是总有一些科学化的表达思维和表述方式值得认真品味。另外,学会遵守特定期刊的格式要求,避免因为低档次的形式问题而让你高端的内容得不到参与评判的机会。总有人不屑于去完成文字编辑和格式整理的工作,认为内容更重要。内容重要是没错,但是糟糕不堪的形式之下,别人很难确信内容的质量。而碰到好的编辑,能教会你好多关于英文规范书写的要点(以后也会有这个方面的专题总结给大家分享哟)。
不管你是科研领域的新手,对即将开始的硕士/博士生涯,跃跃欲试;还是面临导师严苛的毕业必须发SCI条件的学渣,都可以从本号中学到靠谱、贴心、接地气的方法。相信这些方法能在发表SCI论文的道路上助你一臂之力。
同样,如果你只是为了满足毕业要求,心思还是在找工作和考进体制内上面,那么,不要盲目追求好多的SCI,认真满足学校和老师的毕业要求就行,可以将精力转到实习和英语上去,并且关注下本号关于找工作方面的一些文章。
本期就说这么多,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