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转码》
(即文科生成为“程序员”或“IT从业者”)
这已经成为近两年越来越热门的话题。
我们邀请了北京大学的三个人
学生、校友和教师
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成为“文科生”
有些人“从理科转向文科”
他们谈论播客
和大家讨论一下文科生
学习、就业问题
1 北大学姐说了什么?
小菊
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因为兴趣,我在本科期间学习了计算机科学双专业,现在在一家互联网公司担任产品经理。
小林
高中学习文科,目前就读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对计算机相关知识非常感兴趣。
子英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本科生,本期播客的主播/采访者。
选择是一件“大事”
“我认为我唯一不能做的就是纯粹为了薪水而做一些我不想做的事情。”
子英:
作为一名文科生,小菊学长是如何想到攻读计算机双专业的呢?
小菊:
当我在大一第一学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时英语作文,我发现编程非常有趣,这最终影响了我职业道路的选择。
子英:
信息管理是一门文理结合的专业。 高中文科生的小林,通过学习这个专业,收获了什么?
小林:
艺术和科学可能在两个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 文科注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研究方向,而理科——比如我很感兴趣的计算机,在我看来是实现研究设计的手段,更多的是工具性的。 文科提供的思想可能需要科学工具才能实现,而科学需要文科的知识理论和思维方法来提供分析或验证的思想。
子英:
那么,小林前辈有没有想过“转码”呢?
小林:
我这两年就有这个想法,但是自学代码整体进度比较慢。 如果以后真想从事这个行业的话,和有专业背景的人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而且我想对“信息管理”这个交叉学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所以目前我还是以学好这个专业为主。 ,我们暂时不考虑“转码”。
子英:
两位高年级学生考虑职业选择时,是个人兴趣占更多,还是更多基于实际考虑?
小菊:
需要平衡。 一方面文科生的优势越来越大,我不可避免地需要考虑一些现实因素,以免家人担心我的经济状况; 但另一方面文科生的优势越来越大,纯粹为了赚钱而进入一个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本身就是痛苦的,而且很难工作。 提高自己,进而影响你的薪水。 所以你需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小林:
我想我唯一不能做的就是纯粹为了薪水而做一些我不想做的事情。
子英:
理解。 并不意味着一种职业选择就会一路走到底。 我们会慢慢发现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我们。 毕竟进入社会几十年了,我们还是要继续探索。
小菊的工作环境
小林的学习笔记
“成功”的定义不是一个
“文科和理科提供的是视角的转换,其实思维方式取决于个人。”
子英:
“还不如有专业背景。” 我想这是很多想要跨专业学习的文科生面临的问题。
小菊:
可能仍然是所谓“赛道”选择的问题。 就我个人而言,虽然我拥有计算机双专业,但我并没有直接与“专业”的同学竞争工作机会:我没有竞争程序员职位,而是选择做产品经理——具有相对“竞争性”技能要求的人。 交叉”位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成功的定义也不止一种。 我们不一定要击败拥有相同资源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小林:
另一方面想想,虽然我们的计算机水平与“技术班”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但在一些人文理念上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
子英:
很多文科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学的知识如何运用到未来的发展中。 对于这种“分离感”,两位高年级学生有何看法?
小菊:
我认为知识最重要的作用是训练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 作为文科学生,我们会接触到各种人文社科知识,这可以帮助我们塑造自己的视角,更好地看待世界。 另一方面,我们在大学的学习也会让我们以后的自学能力更强。
子英:
很多文科生在想学习编程的时候都会存在一些心理障碍。 这两位高年级的同学有这样的经历吗?
小菊:
基本上没有。 中学的时候,我听很多人说男生学数学比较好。 这实际上是一种刻板印象。 后来,通过我的努力,我证明女孩子也可以学好数学。 这样我上了大学之后就不会再对学习编程有这么的恐惧了。 别吓自己了。
小林:
是的,不要在你的道路上设置障碍。
子英: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擅长的事情和不擅长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有学习的想法,就不要否认这种可能性。
小林:
你还可以通过与他人合作来弥补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子英:
文科和理科出身的人的思维真的有很大差异吗?
小菊:
我不这么认为。
小林:
文科和理科也分高中,这十年大家都学了类似的东西。
小菊:
其实,思维方式取决于个人,而自己才是更重要的变量。 文科提供的是观点的转变。
对于同一主题
一位曾经从理科转到文科的北大老师
我也和紫英聊过
这位老师
它将带来怎样的视角和理解?
2.北大老师怎么说的?
王洪哲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理科转文科教师。
从“理文转化”看“文科生转化”
“从礼转向文,还是从文转向礼,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自己有更独立的体验和感受。”
“我大学学的是理科,毕业的时候感觉有点遗憾。因为我对文科很感兴趣,所以在研究生期间就决定转读文科。我觉得转专业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一个方面就是我适合学什么,我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这个问题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大家都不一定清楚,即使我们年纪大了,我们仍然不知道答案和答案。与我们接受的基础有关的教育方法: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目标导向”的——完成任务就会带来相应的结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情况就不一定了,所以我们需要采取。大学期间主动去探索,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学什么之后再做决定。
第二个方面是转专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现在转专业的动机很多都与就业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关。 近一两年,我经常听到学生提到“赛道”这个词。 我应该选择哪个“轨道”? 如果从第二个方面来看,新的转会管理是一个非常符合所谓“赛道”逻辑的选择。 但现在哪个“轨道”更适合找工作,实际上正在迅速变化。 很多时候人们基于信息的不确定性和对未来的一些焦虑而改变专业。 他们认为自己需要拥有一项技能并尽可能多地学习。 我很理解这个想法,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人类无法控制的,我们只能尽力去适应。 但我觉得不能盲目适应。 我们还是需要基于第一方面有一个更独立的考虑——我们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什么适合我们。 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思维,只是根据市场的需要做出选择,转专业可能并不能解决问题。 反而会因为外部环境变化太快而导致你缺乏方向感。 ”
从另一个角度看你的优势
“你需要花费足够的努力来与世界联系。”
“当面临就业压力时,如果你改变了专业方向,却发现自己在新领域学不好怎么办?
那你不妨换个想法,想想自己的优势是什么。 长期以来,这一点实际上被我们大多数人所忽视,因为我们总是认为“特定”的技能就是所谓的“有效的技能”。 但我们文科专业培养的很多能力并不容易看到或量化:比如提问的方式、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理解、沟通的能力和技巧、以及连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思考和积累获得的。
为什么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很多知识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用? 这是因为社会的运行不仅仅局限于软件和机器,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这需要大量的工作,甚至是非常有创意的工作才能完成。 但它们很难量化或证明,只有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才会显现出来。
以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为例,我认为我不需要为此焦虑,因为无论从数据还是毕业后的实际经历来看,我们的沟通能力、处理能力、组织能力都是非常优秀的。 这些能力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门槛也很高,只是我们有时没有意识到。 我们的自信必须通过行动来建立,包括学习、实践,并将我们擅长的东西转化为“产品”。 如果你没有花足够的时间与世界联系,你将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我们必须自己做。
以不变的内在自我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
“人不能像陀螺一样旋转。我们要做的就是与之抗争。”
最近,Chat-GPT等人工智能发展非常迅速,大家都在不同程度地讨论。 一种观点认为,未来一些相对基础的计算机工作可能会被取代,就业趋势将回归人文方向。 这种情况当然有可能,但是无论是就业还是学习,仍然不能立足于这个外部环境。 变化作为我们最重要的标准。
我们不能总是调整自己以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 当前的“趋势”每隔几个月就会发生变化。 如果我们继续被动地追逐,只会让我们的生活质量在挤压中变得越来越碎片化,人发展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少。 展示你最擅长的事情。 这不符合我们的学习规律,也不符合人和社会的本质。 人不可能像陀螺一样一直旋转。 我们要做的就是与之抗争。
想要学好某样东西,可能需要一万多个小时的重复而枯燥的训练。 这意味着一个人能否更好地实现自我、对自己负责,取决于他如何应对变化,或者坚持自己确定的道路。 而不是快速切换曲目。 相反,这已成为一个人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的关键能力。
虽然谈话已经结束
但思考仍在继续
我希望学生和老师能够坦诚相待
可以激励你
也希望正在迷茫的你
我能从中感受到一丝力量
快点!
*本期内容来自北京大学综合传媒中心学生创意实践基地
新闻传播学院“新媒体创作与运营”课程的创意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