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张桂梅的事迹,这或许就是榜样的力量,不用多言,就能激励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理想,对他人的困境充满怜悯和同情。以下是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的5篇散文汇编,欢迎阅读。
时代楷模张桂梅功绩卓著1
2009年,女中开办一个学期后,首批17位老师中有9位离开了。张红琼是留下来的老师之一。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离开的老师大多是因为吃不消苦。”
张桂梅从一开始就很清楚,山区的孩子基础差,要想取得好成绩,学生要“刻苦学习”,老师要“刻苦教学”。她在采访张红琼时,反复向她强调,要读女中,必须能吃苦。和张红琼一起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的还有另外两个女孩,张桂梅看到她们身材瘦小,摇了摇头。
女中教师走了一半以上,学校面临倒闭。最困难的时候,张桂梅发现剩下的8名教师中,有6名是党员,便把他们召集在一起说:“如果是抗战时期,只剩下一名党员,这个岗位也不会丢掉。我们现在还有6名党员,能不能把这个扶贫岗位交给党?”会后,教师们在教学楼二楼墙上画上了一面大大的党旗,然后面向党旗宣誓。全体党员都哭了。
在张桂梅后来的叙述中,这件事情被视为女中办学的一个转折点,从这一刻起,红色教育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前,她在教学中虽然也有一些红色教育的内容,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教师的流失让她意识到,面对女中艰苦的条件和诸多客观限制,要想留住教师,就必须激发她们内心的理想信念,培养奉献精神。与其说这是女中办学的一个转折点,不如说这是张桂梅在办学逆境中找到的坚持的锚点。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向张桂梅问:“女高采用红色教育模式,是和自己的坚定信念有关,还是这是最适合女高的培养模式?”
“两者皆有,”她说。
从效果来看,这一策略是成功的。在张红琼的回忆中,这次会后,张桂梅开始带领老师们唱红歌。每天下午五点半,学生们正在吃晚饭,老师们就在党旗下唱起《红梅花颂》。这是张桂梅最喜爱的歌剧《江姐》的主题曲。她一句一句教老师们,“三九严寒,有什么可怕的?一颗红心,向着太阳绽放。”起初,张红琼觉得不好意思,以为是时代不同了,自己还唱这么老套的歌。后来,她渐渐进入角色,大家都在唱,她也不觉得奇怪。“一开始,学生们都在看,后来甚至还跟着唱,我们师生哼唱的歌,都是红歌。”她说。
张桂梅把红色元素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努力在女高营造一片红色净土。她不让师生听流行歌曲,学生去食堂吃饭时,她就把手机放在小音箱旁边播放红歌。音乐课上大部分时间都在教人唱红歌,课间休息时,也有红歌会。
2020年11月4日上午9点30分,记者在现场看到,女高中生们排好队后,先集体朗诵《卜算子·咏梅》,随后喊出口号:“感谢党、听党话、跟党走、做党的好女儿”、“学习学习再学习”、“奋斗奋斗再奋斗”。热身环节过后,她们开始做操。第一首是《英雄赞歌》,这是电影《英雄儿女》的主题曲,第二首是《红色娘子军》。此前,她们还跳过《南泥湾》《红梅赞》,这些歌曲都是张桂梅精心挑选的,旋律由专人改编,节奏感很强,既有年代感,又有时代感。随后又请专人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动作。 今年,为了让学生们与山外的世界有更多的联系,在跳第三套功法时,张桂梅特意选择了抖音上流行的鬼步舞,配乐则是近年来的广场舞金曲《山里红》。这种舞蹈节奏感很强,整个场面就像一场大型迪斯科秀,有种穿越回上世纪80年代的神奇感觉。
自2010年起,周一晨练中新增宣誓环节,党员教师必须宣读入党誓词,学生必须复习入团誓词,然后一起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每学期初,全体师生必须抄写党章。每周六上午有一节思政课,由张桂梅亲自授课,课时长达2至3个小时。课上,她会讲自己最喜欢的江姐、赵一曼和红军长征的故事,不断强调要学习红军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精神。每周日晚七点半,高一学生到报告厅看红色电影,有《孔繁森》、《焦裕禄》等经典老片,也有《我和我的祖国》等新片。除了电影,每周日还追电视剧。 而让2009级女高三学生陈发宇印象最深的,就是《雪豹突击队》张桂梅希望学生长大,“当时我们每周看一集,边看边哭”。
红色信仰还以更为具体的方式体现在整个校园。最初,教学楼里挂着一面手绘的党旗,后来新建的足球场上又增添了一面“巨型”党旗,旁边还立着几个红色大字“共产党人一代一代挺拔”。“很壮观,站在这里会让你震撼。站在这么大的党旗下,连一句脏话都说不出来。”张红琼感慨地说。
与学生们的作息时间一样,女中老师们也是五点半就开始上课了。地理老师张红琼是班主任,如果有早自习,她要五点起床,脸都不洗就骑车去学校,上午十一点下班吃饭,中午十二点下班。下午两点上课,五点半下课,老师们可以吃半个小时的饭,然后六点继续晚自习,一直到十一点半,天天如此。张桂梅要求,不管有没有课,老师们都必须全天在女中,这样学生才能及时找到老师解答问题。
在女子高中,老师结婚、怀孕都不是偷懒的借口,很难请到长假。建校至今,还没有一位老师成功请到长假。2014年,张红琼怀孕,但还要照顾全校卫生,早晚和学生一起扫地。为了避免扫地,她故意待在宿舍不出门,因此被张桂梅批评。她回忆道:“当时我们关系有些冷淡,后来孩子一岁多,我主动向张老师申请当班主任,她说你当老师,不能为了家庭就这么松懈,还是要体现出你的价值和能力。”
有人问张桂梅,为什么女子高中的学生基础差、老师又年轻,但高考成绩却那么好呢?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因为我们能吃苦,因为我们接受了理想和信念的教育。”
2011年,女高首批学生高考成绩出来后,全县为之震惊。县委、县教育局在华坪县各中学组织开展“学习女高精神”活动,在全县推广女高党建经验,并要求其他学校校长每学期都要到女高听张桂梅的思想政治讲座,学习女高的教学管理经验。
但许国华也坦言,女高的模式无法复制,能学到的是女高的精神,“其他学校的老师很难像女高的老师这么敬业。”
现任华坪县同达傈僳族乡乡长的潘星辰,曾在华坪一中任教。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时华坪一中仿照女中的做法,要求教师晚自习前后一小时内不得离开学校,并自愿解答学生的提问。虽然不计入课堂作业量,但出勤和上课一样严格,不出席就当作旷课,要受到处罚。“效果很明显,教师能更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成绩和心理状况,更容易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学”,他说。但这只是照搬女中的做法,更多的学校只是短暂尝试女中的做法,很快就放弃了。
九位老师走后,张红琼也有过放弃的念头。一天晚上,她准备向张桂梅辞职。走到办公室门口时,看到自己的办公桌上堆满了药瓶,自己正费力地往身上涂药膏。她很感动,也很惭愧。“张老师自己身患那么多疾病张桂梅希望学生长大,还为了山里的孩子坚持,我们年轻人怎么就不如她呢?所以我要跟着张老师,再坚持一段时间。”她说。
其实,女中的精神支柱就是校长。张桂梅丈夫早逝,无儿无女,无房无车,无任何个人财产。每月5423元的退休金全部用来资助贫困学生或给教师发奖金。她亲力亲为,用言行践行自己的理想。
张桂梅只有一个。从这个角度看,女高模式是无法复制的。作为观察者,华坪一中的老师们对此看得清清楚楚。多位一中的老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女高成功的核心不是军事化管理,而是找到一种红色的教育模式统领全校,从课堂延伸到课堂外,贯穿高中三年的学习。而能有效推动这种教育模式的灵魂人物,就是张桂梅。
一个疑问是,张桂梅之后,谁来接手女高?63岁的张桂梅早已过了退休年龄,身体状况不佳,身患骨瘤、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等23种疾病,2019年初被下达病危通知书,今年春节期间,她再次入院,病情危急。然而,记者询问了华坪县教育局、县政府领导后发现,对于女高的接班人,没有人有明确的想法。
时代楷模张桂梅功绩卓著2
等我长大我就变成你
“张老师,我们要去西藏当兵了。”
今年9月,张桂梅接到两名学生的电话,原来,在大连留学的冉梦如和在桂林留学的刘敏,已约定赴西藏当兵。
“这么高的海拔,你怎么能承受?”张桂梅问。
“您不是鼓励我们去艰苦的地方吗?”学生笑着回答,“放心吧,我们不会当逃兵的,不会给你们丢脸的。”
几个月后,两名学生正式入伍受训,张桂梅仍时不时想起她们。“我一直教育她们要报效祖国,但当她们真的到了这么艰苦的地方,我心里就很心疼。”她说。
“张老师真是教书育人,她用自己的言行教会了学生坚韧不拔、感恩奉献的精神。”杨文华说,毕业后,华坪女中的学生们都像张桂梅一样,能吃苦,肯付出,很多学生毕业后都去了艰苦地区。
周云丽是华坪女中1年级的一名学生,大学毕业后,她回到母校当一名数学老师。
“没有女子高中,就没有今天的我,”周云丽说。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全家靠残疾的父亲和年迈的祖母种庄稼、卖粮食来供她和妹妹上学。“当我听说一位好心的老师建了一所免费高中时,我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
华坪女中每周都会有全校性的思政课,学生们坐在院子里,张桂梅老师组织理论学习。“张老师给我们讲革命先烈的事迹,带我们读党章,讲她创办女中的艰辛经历。”周云丽说。
2015年7月,周云丽大学毕业,当时她已经通过了邻县一所中学的教师考试。但当她听说华坪女中缺老师时,她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正式职位,回到母校当代课老师。直到一年后,她才通过考试成为一名正式教师。
“这是张老师教我们的,当我们强大起来的时候,要记得去帮助别人。”周云丽笑着说道。
毕业季是张桂梅最开心的时候,同学们经常会打电话、发短信给她,告诉她好消息。“她经常跟我夸奖哪个同学在新疆做研究、教书,然后露出满意的笑容,就像一位老妈妈。”王秀丽说。
平日里,张桂梅最喜欢看学生们在体育锻炼时排成方阵,唱革命歌曲,跳革命舞蹈。她常说:“姑娘们真漂亮,一个个都这么胖,这么白,哼,考上大学得减肥了。”
每天上午课间,校园里都会准时播放京剧《江姐》中的经典选段《红梅颂》,这是她最喜欢的歌曲,同学们齐声唱和,她偶尔也会哼唱几句。
红岩上的红梅
千里冰霜在脚下
为什么怕三九严寒?
充满爱的心向阳光敞开
向着太阳绽放……
这是她的信仰,也是她的生活。
时代楷模张桂梅功绩卓著3
一所没有“门槛”的学校
对于来自山区的女孩来说,考入华坪女中没有任何“门槛”。
从建校第一天起,张桂梅就定下规矩:学费、住宿费全部免收,只收取少量伙食费。特别是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即使基础很差、中考成绩不达标,也一律录取。首批学生几乎全部是“下线”学生。
该校生源稀少,教学条件极其简陋,校园没有围墙,没有食堂,甚至没有厕所,只有一栋教学楼和一根旗杆,院子里杂草丛生。学生们在一个教室上课,在另一个教室睡觉,吃饭、上厕所只能到隔壁的学校。
“她很着急,如果等到学校建好后一年再招生,又要耽误一批女生入学。”杨文华说。
学生入学后,张桂梅很担心,“有的学生考试就考几分,这样下去怎么办?”张桂梅心里想,哪怕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让学校出名。
在华坪女中,学生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早读,下午12点20分自习后就寝,连吃饭时间也被限制在15分钟。
张桂梅有一个几乎从不放下的小喇叭。“傻丫头,快点!”在校园里,只要有学生稍有犹豫,她就会听到小喇叭里传来她的喊声。
十多年来,她不仅每天陪学生学习到深夜,还住在学生宿舍里。“我一刻也不能离开学校,还要时刻关注老师和学生。”她说。
2011年暑假,华坪女中首届毕业生取得了巨大成功,高考录取率100%,还有几名学生考上了重点大学。“与学生的录取分数线相比,华坪女中创造了一个奇迹。”杨文华说。
2016年,华坪女中落成,各项设施逐步完善。学校现建有食堂、宿舍,有标准的塑胶运动场。截至目前,学校有3个年级9个班,在校学生464人。张桂梅常年走访家庭,行程累计11万多公里,走访华坪及周边县区1500余名学生。截至目前,华坪女中已送出10届毕业生,1804名学生从这里考上大学。学校不仅一等录取率超过40%,高考成绩综合排名也连续多年位居丽江第一。
该校语文老师魏堂云说,虽然学生们的成绩大幅提高,但张桂梅的身体状况却一落千丈,全身贴满止痛膏药,连爬楼梯都困难。
今年2月,受疫情影响,学生们只能在家上网课,心急如焚的张桂梅在教室外搭了一张行军床,每天躺在上面,看着师生们上网课。
“我上网课的时候,经常听到她在床上痛苦地发出声音,但她从来不说话。”魏堂云说。
华坪县新闻中心记者王秀丽是张桂梅多年的挚友,也是她为数不多的可以信赖的人之一。
“她全身都有病,有骨肿瘤、血管瘤、肺气肿……以前她还让别人猜我们俩谁重,现在她的体重从130多公斤降到了只有七八十公斤。”王秀丽说。
时代楷模张桂梅功绩卓著4
华坪女中坐落在华坪县城附近的一座小山丘上,校门并不宏伟,教学楼的墙壁也有些斑驳。
这所不起眼的学校,曾是张桂梅遥不可及的梦想。
张桂梅曾与丈夫在大理一所中学任教,1996年,丈夫因胃癌去世后不久,39岁的张桂梅主动申请从繁华的大理调到偏远的丽江市华坪县任教。
在华坪县任教后,张桂梅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女孩读书期间就失踪了。”她说,打听了一下才知道,有的学生去打工了,有的年纪轻轻就结婚了。
2001年,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成立,捐赠资金的慈善组织任命张桂梅为院长。她出任院长后,逐一了解福利院孩子们的背景,发现很多女孩并不是孤儿,而是被父母遗弃的。
一次家访中的偶然邂逅,让她更加伤心。
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坐在路边,眼神忧郁地望着远方。张桂梅走上前去询问,女孩突然泪流满面。“我想读书,不想结婚。”女孩一直哭个不停。原来,她的父母是为了三万块钱的嫁妆,才让她辍学结婚。
张桂梅怒气冲冲地来到女孩家,对女孩母亲说:“我要把孩子带走,还要给她上学的钱。”但女孩母亲却以自杀相威胁,张桂梅只好作罢。
“我再也没有找到她,这是我一生的遗憾。”张桂梅说。从那时起,一个梦想在她心中逐渐萌芽:创办一所免费高中,让山区的姑娘们有上学的条件。
但这个梦想很快遭到了周围人的反对。“给她泼冷水最多的是我”,华坪县教育局原局长杨文华回忆道。“虽然我很感动,但我知道办学不易。”
2004年,张桂梅与杨文华结伴出差,一路上,她反复向主任讲述自己的梦想,试图说服主任帮忙。
“你知道建一个实验室要花多少钱吗?”杨文华问。
“大概需要两三万元吧。”张桂梅怯生生地回答。
“她太不懂事了。”杨文华说,张桂梅带病坚持教学,教学成绩优异,还收养了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多名孤儿,获得过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模范教师等多项荣誉。但她只是一名一线教师,没有管理经验,对办学没有概念。
杨文华不知道,张桂梅连续几年利用假期到昆明街头募捐,她把自己的荣誉证书复印了一大袋,在街头碰到谁就拿出来给谁看,以请求捐款。
但她没有想到的是,在她放下尊严、募集资金之后,却遭遇了人们的误解和鄙视,甚至有人说她是个骗子。
几年过去了,张桂梅几乎放弃了,直到2007年,当选为中共十七大代表后,她的梦想才有了转机。
张桂梅很少买衣服,每件衣服都穿好多年,直到破烂不堪、破洞满地。进京前,县里给了她7000元钱,让她买一套像样的西服,但她却用这笔钱给学生买了一台电脑,穿着旧衣服去开会。
一天早上,她正急匆匆地走向会场,突然,一位女记者叫住了她,小声对她说:“摸摸你的裤子。”张桂梅摸了摸,发现穿了多年的牛仔裤上有两个洞。
“当时我就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张桂梅说,会后她和记者聊了一晚上,把办学的艰辛都倾诉了一遍。
不久后,一篇题为《‘我有一个梦想’——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代表张桂梅访谈录》的报道发表,张桂梅的办学梦想立刻受到关注。
2008年9月,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全国第一所公立免费女子高中——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开学,首届共招收女生100名。
开学第一天,张桂梅站在唯一的一栋教学楼前,泪流满面。
时代楷模张桂梅功绩卓著5
“走出这里留学之路,忘掉女子高中和我。”
10年来,张桂梅老师行程11万公里,走访了1000多名学生。
有些地方,包车司机都不愿意去。张桂梅虽然患有小脑萎缩,身体已经失去平衡,但依然坚持到学生家访。她握着学生家长黑黑干裂的手,脱下自己的外套塞到他们手里,自己也因受凉染上了伤寒……在她看来,女中不是一所普通的学校,而是党委、政府联系山区贫困群众的桥梁。
“女中能有今天,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各级党委、政府对女中十分关心,当地政府为学校配备了50个教学岗位,教师工资和办学经费全部由县财政承担。
女中教学楼走廊的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标牌,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捐款的记录。“学生们每天经过这条‘爱心走廊’,都会想起自己得到的帮助。”张桂梅说。
有人联系张桂梅,表示想为女中捐款,但条件是要提供学生的家庭住址和贫困照片。张桂梅不同意将学生信息公开的做法。她说,学生的信息应该严格保密,这样既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保护学生的隐私。张桂梅还经常对毕业生们说:“你们离开这里后,就别想着女中和我了。”
如今,女高中毕业生遍布大江南北,她们把艰苦奋斗、勤奋刻苦、坚韧不拔、感恩奉献的精神,走出了大山,又回到了大山里。
周云丽是女中首届毕业生,2015年大学毕业后,她考入宁蒗县一中担任数学老师。就在她即将走马上任时,听说母校缺数学师资,她毫不犹豫地放弃“正式编制”,回到女中担任代课老师。陈发宇把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寄给学校,之后每个月拿出500元资助贫困女学生上学。“女中改变了山区女孩的命运,我们也要把张老师的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