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中心城区街道更新改造设计:1 月 15 日开题,聚焦河北区

专业选择2024-05-31 16:14:08佚名

天津中心城区

街道更新设计

1月15日上午9点,建筑学院环境设计系硕士生导师邱景良、陈学文、王晓蓉、郝伟国、王静、贾伟阳、曲翠翠及研究生一、二年级同学们在第十八教学楼510会议室指导设计(一)项目开题,并邀请了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景观设计师田甜为同学们讲解《天津中心城区街道更新改造设计》课题。

谢明俊在开幕式上合影

首先,田天老师介绍了项目的基本情况。该项目源于天津城市交通改善,主要用于天津中心城区核心区的更新设计建设,包括和平区、南开区、河北区。课题主要选取了河北区作为改造对象,相比其他两个区,河北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发展相对其他区缓慢,因此改造空间较大。并指出了本次街道改善的几个主要变化: ①片面注重机动车通行→全面注重群众出行 ②道路红线管控→街道空间管控 ③工程设计→一体化设计 ④注重优化道路功能→注重促进街区发展。充分渗透“安全、绿色、活力、智慧”的改造理念,提升老城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次,介绍了南开区老城区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示范区一期景观设计,充分诠释了主题,并给予了一定的设计启发。一期项目以东门内大街至水阁街为依托,目标是打造天津老城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新地标”。深入挖掘天津老城区的轴线意识,完成慢行系统的更新。南开区老城区历史文化悠久,现阶段区域交通、城市印象还不明显,需要重新规划更新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们现在所做的,也是为了弥补过去快速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希望改造工作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鼓楼东街、水阁街慢行系统升级改造规划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天津设计学院_天津学院设计学院官网_天津大学设计

水阁街慢行系统升级效果图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鼓楼东街、水阁街慢行系统升级效果图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随后,田天老师介绍了河北区的基本概况和定位意向。河北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分布着天津美术学院、北宁公园、大北禅寺等一些文化场所,也是国际设计周的举办地,有很大的改造空间。目前,河北区已规划设计了三个连接工程节点:中山地铁公园、金石桥地下公园、幸福公园站公园。城市微公园体系激活了河北区的城市景观,使城市街道焕然一新。老师们还补充了一些重要的想法,比如要关注河北区不同的街道背景天津设计学院,包括古民居、名人故居、各国前租界的不同风格和历史积淀等。同时,老师们提到要注重设计风格和整体要素,通过调研基地和施工现场了解信息。 同时,了解天津城市建筑历史的重要性也被多次强调,如将天后宫、东福桥、少年宫等天津老城记忆在当代设计中的体现。

河北区街头公园面积对比

天津大学设计_天津学院设计学院官网_天津设计学院

城厢中路与鼓楼东街交汇处

朱亚辉 摄

南开区城厢中路

朱亚辉 摄

河北区胜利路

朱亚辉 摄

河北区平安街道

朱亚辉 摄

河北区中山路金刚桥旁

苏静媛 摄

河北区中山路

苏静媛 摄

提问与交流

问题1(吕志宇):

我对冯骥才先生在《拯救老街》中说的一句话感触颇多,天津老街、老桥的拆迁带来了城市的快速发展。现在人们在享受良好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越来越意识到精神性的缺失。如何从人文的角度去研究过去的街道与未来的街道的关系?如何平衡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

田甜老师:

历史需要尊重和创新,不只是简单的怀旧。设计也需要面向未来留学之路,但优秀的传统不能抛弃。老街拆了之后,要重新找回时代的韵味,这是不同时代追寻中必经的过程。一些历史资源可以激发我们的灵感,让我们更好地重塑未来的城市。比如河北区的文津书院,王振良老师对天津的文史贡献很大,他植入了一个元素带动了整个街区。旧城的更新往往是这种针灸的形式。街道更新不局限于物质层面,街道涉及多方利益,主管部门也很多,有很多协调、综合的要求,包括设计中很多不同专业的配合。环境设计专业也需要关注其他专业的动态,比如对交通专业要有一些了解,对社科知识要有一些了解,要学会如何做调研,如何做访谈,特别是要思考规划理念。 这样我们才能突破现实的限制,跟随城市整体的发展方向,多去现场,寻找灵感。

问题2(朱亚辉):

受天津历史的影响,城市建筑、街道风格迥异,历史气息浓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市民和政府对街道更新提出了新的设计要求,产生了新与旧、风格迥异还是风格统一的矛盾。您在更新设计中是如何处理这种矛盾的?是强调各具特色还是倾向于风格统一?

田甜老师:

天津是全国独具特色的城市,每个区,甚至一个区内都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文化和风格。因此在设计上我们依然深入挖掘不同地域的历史文脉,以尊重、保护、延续的态度,立足当代的发展需要,做延续多元风格的街道更新设计。

邱景良老师:

街道更新其实是新旧价值观的体现,街道更新设计是传统保留与当代创新的融合与碰撞。一方面,传统设计理念与当代需求存在差异,无法完全照搬。一般的保护思路是保留当时认为符合当代审美与理念的部分天津设计学院,去除“不相容”的部分。长此以往,在我们自以为是的意识的剥离下,会造成传统文化内涵的流失与不连续。另一方面,创新是丰富传统时代特征的工具,让其为大众所接受与传承,但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以延续城市文脉与肌理为前提。

陈学文老师:

其实这是一个老问题,天津就有反面例子,和平路恒隆广场就破坏了地块原有的肌理。设计上要尊重地域文化,在尺度、空间、形态等方面找准定位。

问题3(苏静远):

你选择的主题是聚焦某一条具体的街道,还是整个街区的慢行系统的更新?这个设计的规模是怎样的?

邱景良老师:

这次设计不同于以往固定范围的课程设计,这次设计是研究型的课题,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不限制尺度,可以启发大家去探索场地问题。你可以从大尺度街区规划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创新,也可以从小尺度的街道去寻找城市的根基,还原街道的人文色彩。设计以研究为基础,大家可以发散思维,在不同尺度下找到更多的街道改造方式。

问题四(张景岳):

所展示的更新案例,在我们的专业领域中,非常理想、富有创新性。然而,城市的使用者却是普通民众,对于民众而言,使用起来可能更加快捷方便才是最重要的,他们往往不会去思考背后的历史语境,甚至对更新后的形式抱有异议。随着更新规模的扩大,这种矛盾会越来越凸显。设计师带来的更新,会不会“吃力不讨好”?这种不断创新的理念与民众意见之间的矛盾,又该如何处理?

田甜老师:

街道是各种矛盾集中的地方,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总会遭遇来自各方的质疑与否定,这需要很强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改造是一个权衡各方利益的过程,满足大部分需求也意味着牺牲少部分人的诉求。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有各领域专业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水阁街车流量较少,断开部分路段后加强人行系统带来的不利影响相对较小。津市立交改造增加了隔音设施,隔音效果符合国家标准。还有一个不可否认的问题,经过计算,高峰时段会出现短暂拥堵,但我们在设计时应该更多考虑能给市民带来什么。城市发展不断争夺人的生活空间,因此在车辆空间上需要减少和让步。天津大部分时段的车辆压力不是很大,道路也比较宽阔。 随着城市管理效率的不断提升,城市车路压缩或许是天津这样的城市的发展趋势,另外更新观念不能强加给市民,需要较长时间去引导和培育。

最后,郝伟国老师就学术型硕士、专业型硕士课程设计选题及立项情况作了补充说明和要求,并确定了研究计划、设计流程和时间节点安排。至此,建筑学院环境设计系设计(一)专业课开课会在热烈的交流氛围中圆满落下帷幕。

与会人员:闫晓洁、谢明俊、刘路遥、王天、苏静远、胡北太、尹媛、黄德新、吕志宇、舒菊然、陈雨佳、赵宇轩、朱亚辉、牛瑞嘉、张景月、季涵

图片编辑:朱亚辉、赵宇轩

图文回顾丨邱景良、郝伟国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