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天心区:城市发展迅猛,教育如何应对挑战?

专业选择2024-06-03 11:29:09佚名

昔日茫茫黄土地上,如今拔地而起一座座新城……这就是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南部的天心区。作为长株潭一体化的中心,天心区近10年来发展迅猛,常住人口由10年前的47万猛增至现在的84万,城区面积扩大了数倍。

城市的快速增长给地方教育带来诸多挑战:如何满足激增的学位需求?如何快速办好大量新建学校?如何缓解居民的教育焦虑?如何协调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与教育的“慢”节奏?新时代城市教育改革发展面临一系列亟待破解的难题。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发展

实现“弯道超车” 从教育规划入手

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强省会”战略实施,长沙已成为人口净增长最多的省会城市之一。顺应潮流,长沙市天心区城区面积近20年来也快速增长,连续10年全区新生儿数量以每年4000至5000人的速度增长。

但该区学校建设速度一度跟不上人口增长速度。“按照学校建设的时间顺序,一所新学校从申请建设到投入使用至少需要三年时间,等城市发展起来再建学校就来不及了,孩子们也等不及了。”天心区教育局副局长张启林说,天心区不少学校因此出现“大班额”问题,有的学校班额甚至超过70人。一时之间,“入园难”、“入学难”成了家长们的“心病”。

正因如此,天心区的教育发展一度落后于长沙其他区,甚至影响到了城市的发展,区委、区政府很快意识到不能再被动应对。

“教育要成为城市发展最坚强的支撑,因为教育是民生之本,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是城市现代化、城市品质的重要指标。”天心区委书记吴新伟说,要高度重视教育,真正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转变思维观念,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发展,加快推动天心区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实现“弯道超车”。

教育发展要先规划。“给教育留足土地,是我们定下的铁律。”吴新伟说。为此,天心区近年来严格按照规划要求,积极协调上级部门,将天心区中小学专项布局规划纳入长沙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留足空间,确保教育继续满足城市发展和社会大众入学需求。

采访过程中,有两件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件事:徐桥小学是天心区最偏僻的一所农村小学,紧邻湘潭市,全校学生只有158人。然而,天心区在投入3000万元选址新校的同时,却还留下了15亩教育用地未建。“宁愿空着,也不愿等到将来开发了,没有教育用地。”张其林告诉记者。第二件事:清远友谊小学所在地原是湖南某央企的宿舍,地价很贵,该公司原本打算开发。但考虑到附近群众入学需求很大,天心区经过多方努力,将该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为教育用地。学校建成后,有效缓解了周边紧张的入学需求,优化了片区布局。

2013年至2022年,天心区高起点、大投入推进学校建设项目,总投资50亿元,连续实施两个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学校23所、扩建学校26所,共新增学位69090个,极大改变了全区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局面。2018年,天心区在全省率先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大班额”现象彻底消除。2022年,天心区启动新一轮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计划总投资53.41亿元,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31所英语作文,新增初中学位1.9万个,新增小学学位34560个。

“教育决策优先调研、资源统筹、资金投入、解决问题!”天心区区长周志军介绍,天心区确保“四个优先”,加强党政统筹、顶层设计,加强监督管理,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结构,建立工作机制,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天心教育改革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目前,该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差距明显缩小,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好学校”“上好学校”的愿望基本实现,为构建全区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满足“内需”到注重“外需”

以大教育理念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新时代的城市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新型教育模式,才能满足现代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我们认为,现代城市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市居民对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现代社会每个人对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人人都有受教育权利的宽广教育理念,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天心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炜回答道。

近年来,天心区拓宽改革视野,一方面从课程建设、学科研究、教学改革、评价体系四个方面立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另一方面着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不断增强城镇居民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居民基本素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天心区探索形成了“三个问题、三门课程、三个难题”模式。为解决过去课程建设碎片化的问题,天心区结合学校课程发展现状,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主轴,构建了“基础课程—延伸课程—研修课程”三个层级的“登山式”课程模式。

为解决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问题,天心区建立了“三专题递进”研究机制,即: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展微问题研究;整合问题,开展微专题研究;深化问题,规范开展专题研究。

为避免课堂教学改革陷入“形同虚设”的境地,天心区总结提炼了“三问引导”研究性学习模式。“三问”是指学习过程中教师提出的三个引导性问题:“知道什么、发现什么、解决什么”。

天心区教育局党委委员、区教科中心主任王亚民说,“三题三课三问”模式让课程建设体现系统性、针对性长沙终身教育学习网,让每一位教师都做研究,人人都做“教研员”;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由阶段性学习转向终身学习,成为撬动区域教育发展的杠杆。

天心区在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着眼当代城市教育新需求长沙终身教育学习网,推动城市教育供给新形态的形成。早在2010年,天心区就启动了社区教育工作,成立了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建立了由区社区学院、14所社区学校、98所社区学习中心组成的三级社区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区教育局配备专人落实社区教育具体业务,每个社区学校及分校均有专人负责。区政府还按每人2元的标准将社区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全区选拔招募了2980名专(兼职)社区教育教师和11956名志愿者,95%以上的中小学教师表示愿意加入社区教学队伍,社区教育工作有了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最初,社区教育培训活动质量不高,市民参与活动比较自发、随意。天心区通过调研发现,除了老年人、青少年,自我成长意识强的中青年群体、再就业人员成为社区教育的新受众,他们的教育需求更加明确、专业化。因此,天心区于2015年启动“百名名师打造百门精品课程”项目,开发了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古典文学、传统文化、人文艺术等系列专题课程。新课程、新学习受众,给社区教育培训带来了新活力,也赋予了新时代以人为本的社区教育新内涵。

“社区教育是城市教育的一种新形态,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动力、新活力,丰富了居民精神生活,提高了居民文明素养,进而促进了居民家庭教育能力的提升,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推动了家庭、学校、社区协同育人格局的形成。”张启林说。

天心区先后被创建为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国家级社区教育数字化试点区,荣获“湖南省优秀社区学院”称号。

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

探索从“输血”到“造血”的“新质量战略”

新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见证着天心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度”。然而,如何让大量新校又快又好地办好,让每一所都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天心教育走出了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新质量战略”探索之路。

优质初中稀缺曾是天心教育的痛点,过去区内几乎没有一所形成品牌的初中,导致不少居民跨区择校,天心区提升教育资源的突破口就从区内初中开始。

长郡外国语实验中学2021年将迎来首批毕业生中考,却一鸣惊人。学校的迅速崛起,得益于长郡中学的“输血”。2018年,天心区政府与长郡中学联合创办了长郡外国语实验中学,原长郡中学教育处处长刘红走马上任,成为学校的“掌门人”。她满怀激情做事、创业精神,但没想到刚开始就遭遇了“寒流”:教师工作缺乏激情,很多人勉强度日。“如果说大家都是‘火炬’,那我就是‘火柴’,我要做的就是‘点燃’。”一向雷厉风行的刘红希望学校的每一个人都能在这里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在她看来,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骨干教师,都有向上成长的潜力和空间。 她把长郡中学的务实与奉献精神传到了这片土地上,并用教师成长这把“钥匙”打开了学校内涵发展的大门。如今,长郡外国语实验中学已从最困难时期的3个班发展到65个班,在长沙市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中名列前茅。

自2012年起,天心区政府启动合作办学模式,与长郡中学、雅礼中学、湖南师大附中、长沙一中、明德中学等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将新建学校带入集团化管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以“输血”的方式为天心教育注入新活力。“合作办学给天心区带来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管理模式、品牌文化,掀起了区域教育改革浪潮,为天心教育特别是新建学校、薄弱学校快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天心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余蓓说。

如果说“输血”是以借力打力的智慧推动区域教育内涵发展,那么“造血”就是以自力更生的勇气和决心培育本土品牌,彻底增强区域教育的内生动力。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天心区仰天湖小学等学校就已成为长沙闻名的“五朵金花”。近年来,该区不断擦亮教育名片,区内名校、名园与新建学校(幼儿园)结成一体化优质教育“校联盟”,先后打造出以青原小学、仰天湖小学、悠悠幼儿园、白沙幼儿园为龙头的区域教育品牌,组建4个教育集团,培育36所集团学校(幼儿园),占全区学校总数的近40%。内涵升级带来的变化是:过去,天心区不少家长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到外区小学就读;如今,学生源源不断,甚至外区家长也把孩子转到天心区就读。

放眼未来,天心教育正努力推动学校形成蓬勃发展的生态。区里每年拨付校长专项办学经费400余万元,支持特殊学校发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格局。目前,正在建设的专项项目有165个。(记者杨希晔 通讯员吴秀娟 余星 张墨宇)

中国教育报,2023年6月14日,第6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