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砸40万留学英国,读完九成留学生被迫回国。
短平快的一年制硕士确实诱人,文凭够硬开销够狠。
冲着教育金字招牌去的值,指望移民定居的趁早醒醒。
伦敦房租单间月耗八千起,非伦敦地区能省三成。
课堂气氛紧张得如同紧绷的高压锅,将原本两年的课程浓缩至短短52周内完成,而熬夜在图书馆的学子们更是随处可见。
牛津与剑桥的学术资源堪称一流,无可挑剔;在金融时报上刊载的案例,每隔一周就会成为课堂上的讨论焦点。
金融城实习机会镶着金边,可惜签证卡得死紧。
去年PSW签证期限延长至两年,然而投行前台岗位依旧对求职者有本地工作经验的高要求,挑选时显得颇为挑剔。
食物是留学生的集体槽点,炸鱼薯条连吃三天就反胃。
中餐馆人均150还吃不到地道水煮鱼。
确实,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免费入场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福利,而周末乘坐欧洲之星列车,便能轻松游览卢浮宫。
留英就业早不是砸钱能解决的事。
投资银行的管理培训生职位明显倾向于优先考虑本国学生,而四大会计事务所提供的职位名额仿佛是施舍一般稀少。
身边读金融管理的,十个有七个在毕业礼前就订好了回国机票。
国内的人力资源部门对于英国学历尤为青睐,尤其是商科领域的硕士学位英国大学排名2014,他们的简历在筛选过程中甚至比北美留学生的更容易通过。
英国课堂的案例教学够实战,小组作业能吵到凌晨三点。
练出来的不只是英语,是跟各国同学拍桌子争资源的本事。
金融城实习过三个月,写进简历马上被国内券商高看一眼。
冲着学术跳板去的不亏,但得做好一年花光一辆宝马的准备。
指望靠留学换护照的,不如直接申加拿大。
值不值全看你要什么。
要镀金学历快进快出英国大学排名2014,曼大商学院够用了。
想搞学术深造的,牛剑图书馆古籍够啃十年。
非伦敦地区租房的起步价也要达到五千元,而超市里的牛肉价格相较于国内确实便宜了三成。
身边的朋友们要么选择了留英深造,要么是与当地人结为连理,亦或是那些计算机专业的博士毕业生,他们纷纷进入了研究所工作。
普通商科生?
回国秋招季投出百份简历才是常态。
不过25岁手持硕士学历卷秋招,确实比国内读研的省两年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