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9月至12月期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的学生黄璐叶丹,赴芬兰的赫尔辛基大学进行了交流学习。在那里,她领略了北欧的自然美景和人文环境,尤其是当地居民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这些都让她体验到了与国内截然不同的氛围。
中国青年报:请介绍下赫尔辛基大学的情况吧。
黄璐叶丹提到,赫尔辛基大学与城市融为一体,没有明显的分界。作为欧洲知名的研究型学府,它在全球众多教育排名中均名列前茅。在芬兰,高等教育实行免费制度。
赫尔辛基大学的藏书资源相当丰富,各学院均设有独立的图书馆。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个人账号,能够在学校的信息系统中获取一定的存储空间。他们可以在校内图书馆或教学楼内的电脑上登录个人磁盘空间,这一举措极大地便利了学生获取资源的过程。
赫尔辛基全市的图书资源实现了共享,我曾在其他学校借阅过书籍,无论哪所学校,其系统都能显示赫尔辛基市内各图书馆是否有我所需借阅的图书。
我主修的是大众传播专业,在课程开始前,老师会布置我们阅读大量相关资料,课堂上我们会有较多的讨论和互动。在我所选的课程中,有两门课采用网络教学方式,每周学习一个章节,导师会将学习资料上传至网络,供我们学习和交流。同时,每位同学需提出一个讨论主题,并需对其他两位同学的讨论主题进行回复。
中国青年报:你和芬兰师生相处融洽吗?
黄璐叶丹表示,虽然自己是文科背景,却选修了数学系的线性代数课程。起初,她落下了一些课程内容。面对即将进入第二部分课程的压力,她感到有些不安,于是鼓起勇气给老师发了一封邮件,询问自己是否可能跟不上进度。老师非常友好地给予了回复,表示不用担心,并热情地欢迎她。课后,老师还亲自带她去文印室,详细介绍了教材的复印位置,并且慷慨地借给了她参考书籍。
在赫尔辛基大学,我所接触的以大一和大二的学生为主,他们对就业问题并不十分关注,日常除了专注于学业,便是投身于各类活动,诸如参与各式聚会,亦或是享受桑拿的乐趣。他们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小,乐于追求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少学生在大学临近毕业或工作前夕,会选择先赴海外参与志愿者服务或实习项目,这种做法在国外被称为“间隔年”。
芬兰学子拥有众多跨国交流学习的机会,这主要得益于欧盟委员会对学生跨国交流的积极推动。据悉,欧洲范围内已有超过20个国家,共计100多所院校,它们之间均能实现学习项目的互惠交换。
中国青年报:听说芬兰的物价很高?
黄璐叶丹提到,在北欧国家,商品价格普遍偏高,即便是普通的小餐馆,一顿饭的费用也至少在6到10欧元之间。然而,学生会为了给予学生一些便利,会提供一些优惠措施,例如,只要出示学生卡,在学校餐厅用餐赫尔辛基大学,费用只需2.6欧元。
在赫尔辛基,多数留学生的住宿事宜均由一个兼具公共性与盈利性的机构HOAS统一负责安排。我当时的住处位于郊区,每套公寓可容纳三名学生,每人分得一间卧室,公共区域包括客厅、厨房、卫生间和阳台。此外,还提供免费的桑拿设施,每月租金大约为155欧元。而位于市中心的类似公寓,每月租金则需300欧元以上。
中国青年报:你对芬兰人有什么印象?
黄璐叶丹指出,得益于完善的社保体系,芬兰民众在生活和工作中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小。由于收入分配较为均衡,人们并不急于通过过度工作来增加收入。尽管如此,芬兰人在工作时间依然保持着高效的工作态度。同时,企业也充分尊重员工的下班时间与休假权利。
我不懂芬兰语,在超市购物时常常遇到难题,每当向周围的人求助,他们总是热情地伸出援手赫尔辛基大学,若我的英语水平不佳,他们甚至会代为询问超市员工。记得有一次,我在中心校区熬夜自习至深夜,随后赶乘末班车回家,却在车上睡着了,误过了站点,醒来时车已抵达终点站,车内除了司机就只剩下我一人。那位司机关闭了车上显示线路的灯光,然后调转车头将我送回起点。
中国青年报:在芬兰的中国人多吗?
黄璐叶丹提到,在芬兰,中国文化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华人,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曾有一群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为了完成社区实践任务,挑选了传播中国文化的主题,并邀请我们给予建议。该社区设有约三个房间作为居民公共活动场所,学生们在那里搭建了一顶小帐篷,布置了文房四宝、中国结和中国美食等,用以展示和推广中国文化,并邀请社区民众前来参观。他们向我们寻求协助,希望我们能协助搜寻有关中国武术、世博会以及奥运会的视频资料,以便在社区中进行播放。
实习生 吴曼至 本报记者 韩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