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法国教育部长帕特里克·埃特泽尔以及工业国务秘书共同在政府公告中提出,需拓宽职业发展道路,并增强大学与产业界、学术界与工业界的互动,以确保以就业为导向的博士生教育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法国在博士生教育的改革与进步上始终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它不仅是最先开展博士生教育的国家之一,这一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巴黎大学的建立,而且也是较早设立专门博士生教育机构的国度,其中格勒诺布尔国立理工学院在1983年便设立了博士生院。法国较早颁布了有关博士生教育的法规,并积极尝试构建具有特色的培养模式,早在1981年便推出了校企合作培养博士生的计划。目前,法国博士生培养体系的具体规定,源自于2016年发布的《关于确立国家培训体系框架及授予国家博士学位程序的政令》。该法案在2022年8月26日进行了更新(我们将其简称为《修订案》),这一修订充分展现了法国近年来在博士生教育改革中,以工作为中心的新理念和具体行动。
博士生院是法国博士生教育的组织中心
法国的博士生培养机构,即博士生院,这一机构是法国国家科研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根据2002年法国颁布的《关于博士生培养的法令》,博士生院被明确指定为博士生教育的培养主体。在法国,有270所经官方认证的博士生院,而遍布全国各地的2500个公共研究实验室,均隶属于这些博士生院。法国博士生培养机构将原先单一的专业设置模式进行了整合,转变为多学科研究团队的模式。各博士生院配备了众多研究实验室,这些实验室之间地位平等,整个博士生院的组织架构呈现出扁平化的特点。《修订案》对博士生院的核心职责进行了界定,具体涵盖:确立博士生招生策略;统筹并协调培养过程;促成博士生间的学术互动;确保每位博士生接受研究伦理与科研诚信教育;增强博士生对开放科学及科学普及的理解;保障培养水准,设立博士生个人成长跟踪小组;助力博士生完成学业后的职业规划;推动国际间的开放与合作;以及其他多项任务。
法国博士生培养体系别具一格,其特色在于以职业发展为宗旨,既充分尊重每位研究者的独立研究兴趣,又注重团队协作与共同进步。在培养过程中,博士生的所属机构和就业地点相对灵活变动。依据所签订的协议,博士生归属于特定的博士生院,然而,他们实际上可以与多所博士生院的不同实验室建立联系,并根据研究需求在各个实验室间灵活调整工作地点。博士生不仅可在自己注册的博士生院所属的实验室从事研究,而且还能在诸如公共或私人的研究机构、公共行政机构、公共工业和商业机构、私人研究基金会等其他机构进行科研活动。此外,在法国,博士生院还肩负着确保博士生就业的重任。博士生在各研究院的实验室中履行职责,同时参与学术活动的策划与实施,不断丰富自己的技能,从而更早地适应职场生活。
两周前,在里尔大学的学习创新中心,举办了法国第五届“全国博士生日”活动。此次活动中,来自法国各地的博士生院院长以及相关机构的代表们,围绕“学术领域与社会经济间的博士生教育”、“博士生职业规划”、“科学传播技巧”等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他们与学术界、工业界以及科创界的相关人士进行了热烈讨论,致力于促进博士生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深度融合。
灵活的培养模式拓宽博士生发展空间
为了彰显法国博士生在科研精神、人文素养和职业导向方面的培养特色,法国设立了博士生个人成长监督小组,该小组负责对博士生的培养过程进行监管。在博士生入学初期以及每年的注册时刻,监督小组都会召开会议,共同商讨博士生的个人成长规划。这一规划构成了博士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指导蓝图,旨在确保博士生的科研活动与职业发展能够获得恰当的扶持与引导。博士生院负责策划与监管博士生的各类课程,内容涵盖研究技巧、交流能力、学术论文的撰写、商业理念以及知识产权等多个方面。此类课程总计约150课时,博士生可根据自身的成长规划自主挑选。
在法国,目前存在五种主要的博士生教育体系。首先,是常规博士培养模式,博士生在某一研究实验室及一位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并以此获得法国博士学位。其次,是联合指导博士项目,博士生由两位导师共同指导,他们分别是在主实验室担任导师的法国本土导师以及来自法国或其他国家研究机构的导师。学生需在主实验室导师所在的博士生院完成注册和答辩,最终获得法国博士学位。国际联合培养博士项目涉及博士生在两位指导教师所属的机构内,依据双方签订的教育合作协议,同步完成学业注册。学生只需完成一次答辩,便能够同时获得这两家机构授予的学位证书。第四种模式是校企合作培养博士,博士生在来自学校的教授与来自企业的主管共同指导下进行培养。他们依据在博士生院与企业签订的联合培养协议完成注册和答辩,最终可取得法国的博士学位证书。此外,作为企业的一员,博士生还能享受到国家的补贴。第五种类型是欧洲联合培养的博士,这些博士的指导教师分别来自三个不同欧洲国家的研究机构,该培养计划隶属于欧盟的学术人才培养项目“玛丽·居里行动计划”。根据数据,法国每年授予约15000个博士学位,其中科学技术领域的博士占比达到46%,生物健康领域的博士占比为20%,人文领域的博士占比为20%,社会科学领域的博士占比为14%。多样化的博士生教育模式,借助众多研究项目,将不同学科、众多研究机构以及多个国家紧密相连,促进了个性化与协同性相融合的科研活动,为博士生、导师以及实验室提供了更广泛的自由合作空间,同时也为博士生就业开辟了更宽广的道路。
严把“出口”向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
法国博士生完成学业需经过两个关键步骤。首先,是准备阶段,博士生需参与一系列培训活动,包括课程学习、研讨会以及实习等。这一阶段的准备工作应在三个全职学年内完成。其次,进入论文答辩阶段,当博士生收集到充足的研究资料后,需撰写一篇学位论文法国里尔科技大学,这篇论文可以是研究报告,亦或是原创的科学研究成果。学位论文完成之后,需由两位外部评审专家进行审核,并获得他们同意参与答辩的反馈。评审结果通过后,博士生方可将论文提交给答辩评审团,并参与论文的口头答辩环节。通常情况下,论文答辩是公开进行的,已完成答辩的论文以及正在筹备中的论文,都会在法国的论文信息平台上进行公布。
2009年,法国启动了合同制博士生培养体系,通过研究型工作合同的方式选拔博士生,此举旨在拓宽他们毕业后的就业路径。根据法国的规定,博士生的培养期限不应超过六年法国里尔科技大学,而他们的合同期限通常设定为三年。博士生学院的院长有权在充分讨论并征得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及博士生院理事会同意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合同的有效期,但这样的调整最多只能进行两次,且每次延长期限不能超过一年。个人发展跟踪委员会负责监督博士生合同的执行情况,并对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关键要素进行评估,比如指导水平、研究资金支持等,以协助博士生克服一些实际问题。个人发展跟踪委员会将推出一系列辅助措施,旨在协助博士生将所学知识与未来职业生涯相融合,例如,提供进入企业参与项目实践的机会,以及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项目。此外,该委员会还将努力将博士生的培养内容与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契合,并激励博士生探索学术领域及非学术领域职业的多元化发展路径。
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论身处哪个部门或是哪个行业,从事何种具体工作,我都郑重承诺,将始终如一地在我与知识、方法、成果之间的互动中坚持诚信的原则。这段誓言是在法国博士生进行学位论文答辩时所作出的。《修订案》第16条新增规定,博士学位获得者需在论文答辩成功后进行庄严宣誓,并作出承诺,保证其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坚守诚信之道。此举以庄重仪式感,显著提升了博士毕业生的责任意识,并激励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诚实守信的态度。
采取多种举措促进博士生就业
2024年10月,法国学者在向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提交的《推进企业和社会认可博士学位的建议》报告中提出,博士生被普遍认为“以学术为天职”的固有观念,公众对博士学位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认可度较低,这些因素成为制约博士生职业发展道路的主要障碍。因此,法国迫切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优化博士生就业的文化氛围。例如,我们可以设立“博士实力评价指标”,以此来增强博士生在组织内部的关注度。又如,我们可以构建“国家级博士学历与就业信息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仅能够收集和发布就业资讯,协助博士生掌握各行业的工作机遇及薪酬水平,还能向潜在雇主呈现博士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品质,彰显他们在企业创新中的积极作用,进而促进博士生职业成长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对这些建议中的一部分表示认可,并宣布将实施以下措施:设立“欧洲博士日”活动,旨在增强社会公众对博士学位重要性的认识,并展示优秀博士生职业发展的典范;同时,将打造一个专门针对博士生的国家级服务平台,以优化博士生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联系,并更高效地促进就业部门代表与博士生培养机构的交流合作。
依据法国高等教育及研究部门发布的统计信息,2023年法国博士学历获得者人数较上年增长了9.6个百分点,累计人数达到了15200名,这一数字创下了自2009年以来的最高记录。法国博士生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在学术界,包括各类大学及研究机构,占比高达49%留学之路,其中,生命科学领域的博士生在学术界就业比例最高,达到了57%;在私营部门,占比为23%,应用科学等领域的博士生在私营部门的就业比例最高,达到了32%;其余28%的博士生则在公共部门(非学术界)以及各类研究和开发机构工作,其中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博士生人数相对较多。
总体来看,近些年,法国通过深化以职业发展为目标的博士生教育改革,显著提升了博士生培养在专业性和职业化方面的水平。法国的博士生教育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徒”模式,转而更加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现学术研究的价值。博士生不再仅仅是教授的接受者,他们已成为服务与成果创造的核心。博士生通过团队合作与创新,产出知识,其学术价值与社会实用性并重。
陈馨和鲍俊逸供职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而卞翠则在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工作。
《中国教育报》2024年11月21日 第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