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徐简
985工程显著提升了若干高校吸收教育资源的实力,进而将它们置于高等教育分层体系的最高层。
绝大部分最初生源质量排名靠前的985高校维持了优势
某些高校生源质量原本水平相当,却因是否被纳入985工程,导致排名间的差异显著拉大。
严禁对特定内容进行篡改,确保信息的真实性,维护数据的一致性,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用户隐私,坚守道德底线。
985工程对于本科生源的确存在一种聚集效应
2013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举办的就业招聘活动中,不得发布包含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眼的招聘信息,旨在打造一个公平的就业氛围。
该文件的成效还需时间来验证,然而其中所蕴含的矛盾逻辑引发人深究:一方面,政府积极制定并坚决执行211、985等体现国家强烈意愿的高等教育扶持政策和振兴战略,显著提升了部分高校获取教育资源的能力,使它们跃升至高等教育分层结构的顶端;另一方面,这也导致了非985和非211高校在分层结构中处于较下的地位。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由于来自不同高校,客观上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结构性位置;同时,市场对此作出反应,将他们划分为三六九等,而政府则认为这种行为违背了公平原则,应当予以禁止。
这种市场反响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布局带来显著影响。一个可能的结果是,一些表现卓越的院校——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由于未纳入985工程,其毕业生在求职时可能会遭遇困境,比如在知名高校就业的机会极为有限。不难预料,面对不利的市场反响,这些高等学府对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将逐步减弱网大大学排名,而它们的整体发展势头也将逐渐落后于那些实力更为雄厚的985类综合性大学。
就业市场对于毕业生的出口反应已受到广泛关注,那么,从招生的学生入口视角看,这些国家意志推动的工程是否正在促使优质生源大量流向这些“工程类”高校,进而导致“非工程类”高校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呢?
为了验证或推翻这一观点,我们需借助数据。我们主要依据中国网大大学排行榜中公开的生源质量相关数据,这些数据涵盖了高校1998级新生以及2001至2006级、2010至2011级的学生,时间跨度达14年,涉及9个不同年级的生源情况,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分析。
历年比较单个高校或数所高校的生源质量排名网大大学排名,均能明显看出985工程对本科生源具有显著的集聚作用:对于原本生源质量就位于前列的985高校,加入该工程进一步巩固了其地位;而对于那些原本生源质量排名相对较低的985高校,加入工程后则显著提高了它们的生源质量排名。
财经类专业的吸引力冲抵没能进入985的不利影响
985工程对非985高校的生源质量是否产生了作用?那些曾经吸引优质生源的高校,是否由于未能跻身985工程行列,而逐渐流失了优秀的新生?
历经十年有余,共有七所非985类高校,其生源质量持续保持在高水平,均跻身于高考平均录取分数排名的前38名,这些高校包括:北京邮电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以及中国政法大学。其中,北京交通大学和外交学院各有一次未能进入该排名,而北京语言大学则有两次未能达标,其余年份均名列其中。
引人注目的是,这十所高等教育机构均专注于特定领域,涵盖三类财经院校、三类语言院校、一所政法院校、一所外交院校、一所信息技术院校以及一所交通院校。观察排名变化的折线图,我们发现尽管三所财经院校的生源质量整体仍在上升,但中央财经大学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生源质量排名增速显著放缓;同时,三所语言类院校的生源质量排名在保持稳定的同时,略有下滑趋势,尤其在2001年和2002年,这两个年份成为了关键的转折点。北京邮电大学与中国政法大学的排名近年来持续走低,而北京交通大学在经历了迅猛的下滑之后,目前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外交学院在长期维持高入学质量排名的基础上,于2011年遭遇了显著的排名下跌。
这一现象表明,未能入选985工程确实导致了生源质量的下滑;同时,这也反映出985工程并非唯一影响生源质量的要素,专业选择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财经类专业的吸引力极强,甚至能够抵消未进入985工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们选取了几所财经类高等学府进行对比研究。在部属财经类高校中,总共有8所院校,我们针对其中的7所——包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以及江西财经大学——进行了深入的推理和分析。若非985工程的未纳入使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以及上海财经大学在生源质量排名上出现下滑,加之财经类高校专业吸引力的增强普遍提高了生源质量,那么这三大高校与其他四所高校在生源质量排名上的差距本应逐步减小。正如我们事先预料的那样,数据明确反映出,一方面,那七所财经院校的生源质量排名普遍有所上升;另一方面,剩余四所财经院校与上述三所院校在生源质量排名上的差距也在逐步减小。
一些曾经排名靠前却未进入985的高校生源质量下降
北京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以及国际关系学院等部分高校,其生源质量排名一度高居前38位,但近期却显现出下滑的迹象。
985工程主要针对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院校。以那些同样属于理工科类别、且在985工程实施之前,生源质量排名相近的部分高校为样本,我们通过观察这些高校在后续年份的生源排名变动,旨在探讨加入985工程对其生源质量可能带来的影响。
北京理工大学与华东理工大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98年,它们的生源质量排名分别为第37位和第39位。经过数年的激烈竞争,自2004年起,两校间的差距逐渐扩大。未能跻身985工程行列的华东理工大学,其生源质量排名显著低于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和中南大学的比较也耐人寻味。北京科技大学与中南大学(其中一所前身是中南工业大学)均曾是冶金部管辖下的强势高等教育机构。得益于北京的地域优势,北京科技大学的招生质量长期领先于中南大学。然而,自2001年中南大学被纳入985工程以来,两校的招生质量排名差距逐步收窄,到了2012年,它们在招生质量排名上的差异已变得十分微小。
另一项引人注目的对比研究,涉及位于北京且在工科领域均有显著优势的5所高等学府,分别是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以及北京交通大学。在985工程实施之前,北京邮电大学位居前列,紧随其后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以及北京科技大学。然而,自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被纳入985工程以来,这两所学校的生源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其余三所非985高校的生源质量则相对出现了下滑或保持不变。
985工程只是国家众多教育工程中的一个,然而,在985工程的推动下,绝大多数起初生源质量较高的985高校保持了领先地位,绝大多数起初生源质量较低的高校提升了排名,部分起初排名靠前的非985高校逐渐滑出前列,同时,一些起初排名相近的高校,由于是否被纳入985工程,排名差距也随之拉大。985工程正在对中国高等教育体系进行重大调整,一些具有显著专业特色的一流高校正遭遇着极大的考验。
我们指出,985工程对本科生源的影响关键因素之一是就业市场的反馈机制。尽管教育部已发布禁止高校进行出身歧视的相关文件,试图打破这一机制,但该文件的执行范围仅限于其管辖范围内的“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举办的就业招聘活动”,而对于管辖范围之外的就业市场,则显得力不从心。
在就业领域,每一位应届生都兼具两个角色,一方面是他们的母校,另一方面则是他们所学的专业。当前,就业市场对于高校排名的关注度远超专业排名,这一现象促使高校倾向于采取全面发展的策略;倘若就业市场对专业排名给予更多关注,那么对于具有独特办学特色的专业型高校来说,无疑将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栗晓红为同济大学副教授,张莉娟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