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遥测专家陈锟山。
台湾方面新闻称,台湾“中央大学”的陈锟山教授未经申报便离开台湾到大陆工作,台湾“教育部”对此表示惋惜,并指出此类事件较为罕见。
陈锟山是台湾地区遥测领域的顶尖学者,早在2001年就出任“中央大学”太空遥测中心负责人,2006年荣膺IEEE会士称号(即国际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亦称荣誉会员),此后还相继执掌通讯系统中心、前瞻科技研究中心等重要职位。
台“教育部主任秘书”王作台透露,陈锟山去年9月与外界失去联络,向“中大”发出的文件多次得不到回复,因此从11月底起停止了他的薪资发放和相关职务。
王作台提及,以往台湾学界人士多在退休之后进入大陆工作,类似陈锟山主动离职的状况十分罕见。对于陈锟山是否关联台湾内部机要,王作台说明不便对此加以评述。
台方面人士表示台湾国立中央大学,陈锟山属于依据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界定的“从事国防、外交、科技、情报、大陆事务等与国家安全有关的机关人员,且涉及国家机密”,前往大陆前需先获得“内政部会”联合“国安局”、“法务部”及“陆委会”组成的审查小组的批准。
“因而他弃职赴大陆担任研究员,已经违法。”台情治人员表示。
陈锟山其人
陈锟山现年54岁,恰好契合“千人计划”引进人才的要求。
陈锟山堪称亚洲遥感学界的翘楚,是IEEE的会士成员之一,并且是台湾地区在遥测方面获得荣誉的开创者。
他零六年赢得这份荣誉之后,担任“中央大学”校长的李罗权在采访中谈到,陈锟山发明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处理方法,在国防安全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陈锟山学术研究之外的形象也逐渐被台岛媒体勾勒出来。
中国时报披露,中大同僚觉得陈锟山颇具才智,并且社交能力很强,能感受到他怀有雄心壮志。不认识他的人觉得他有些专横,不过也有人觉得这是陈在学术领域表现出的自信,因为他经常出现在媒体上,一些同事认为他喜欢表现自己。
另一种“失联”
陈锟山赴陆任职的消息引发媒体渲染大波。何以如此?
主要涉及两个吸引眼球的方面,一个是他的突然不见踪影,另一个是他或许手握军事方面的机要文件。
台“安全机构”表示,这位身兼台岛“中央大学”“通讯系统研究所”要职的学者,早在去年八月便行踪不明,时至今日已过去六个月。
中央大学的主管徐国铠表示,陈从去年九月学校开始运作后,经常接到学生反映他并非亲自上课,学校因此着手调查,陈仅通过一封电子讯息解释自己有健康问题,之后便彻底失联。经过集体商议,今年四月学校决定终止与他的工作关系,并且保证他今后不会被再次录用。
“教育部”的发言间接证明了“失踪说”。
“教育部”主秘王作台表示,自去年9月起,他们无法与陈锟山取得联系,随后按照规定程序暂停了他的薪水,并安排了教学评估会议,会议决定不再续聘,解聘通知书于5月14日送交“教育部”。
陈的免职事宜,教育主管部门表示将依照规定提交委员会审理,估计两三日内会举行会议进行审议。
不过对于陈的离开,网络上还有另一种传闻。
听说,2013年,陈锟山进行了心脏方面的手术,因为体质较弱,没有条件植入心脏支架,手术之后需要静养一段时日。
手术结束后,陈锟山亲自书写了休假申请,同时通过口头方式申请,期待在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后补办请假的相关程序。
然而“中央大学”没有法律依据,就将其视为缺勤,到2014年2月末期,副校长召集教师会议决定解雇,追溯时间从2013年9月开始算起,学校宣布“中央大学”将不再录用陈锟山。
据说这一情况还引来了该校其他学者的戏谑,他们评论道:这桩事,确实是件要事,该校自创建以来,首次有学者遭到解职,而且是被彻底除名。
机密资料是否外泄
台湾媒体透露,陈锟山长期以来参与台湾的“国防”相关研究项目,在“起义”期间,他带走了部分重要的机密文件。
消息称,陈锟山堪称遥测领域的杰出人物,同时精通大陆及台湾的军事部署情况,其存在对台湾的“国安系统”构成了潜在风险。
陈锟山掌管的“太遥中心”承担着接收福卫二号和法国SPOT-5卫星传回的数据的任务,这两颗卫星是台岛当前仅有的具备侦察功能的星体,它们主要对大陆进行情报搜集,并且在过程中也会捕捉到台岛自身的防御部署状况。
中央大学表明立场,对于各机构开展学术项目,其内容是否属于国家机密,目前难以确定。
陈目前仅有一项2.2亿的项目,是农林航空测所委托的“机载合成孔径雷达系统采购案”,该案用于灾害防治台湾国立中央大学,计划主持人已经更换,陈究竟拿走了哪些资料无法核实,整个事件的发展,学校感到难以想象,十分遗憾。
台岛“国防部”23日表态,其军事发言人罗绍称,陈锟山教授近些年参与了“中科院”以及“电展室”交予的科研任务,根据目前掌握的查办情况,该研究属于普通层面的学术探讨,并非核心装备的尖端技术攻关,其中涉及的内容并非国家机要。
罗绍和强调,如果研究项目涉及秘密内容,“国军”委托机构不仅会责令参与研究的学者签署保密承诺书,还会要求他们接受出境管理措施。
罗绍和着重指出,在已责令“中科院”和“电展室”对陈锟山教授负责的研究课题展开彻底核查的同时,今后对于各机构提交的学术研究计划,将实施更为严密的审核,同时会将研究小组的履历、过往合作方等要素纳入评估环节。
台岛人才外流
陈锟山传出离职前往中国内地消息后,学校立即着手处理,将其个人信息从教师展示页面中移除。
亦有“中央大学”学生在网络留言,称陈为“中央之耻”。
从大陆方面考虑,陈锟山进入大陆研究所,是人才吸纳计划的良好实践,这项计划并非仅针对台澎金马地区的人才。
一件事情,两种说法。
如果能够忽略尚有分歧的陈锟山“失踪传言”和“信息外泄传言”,就能够察觉到事件所暴露的,是台湾方面对于人才流向异地的深切忧虑。
台岛《远见》杂志于2011年7月曾就人才外流问题进行专题探讨。
文章表明,岁月催人,台湾挽留及吸引杰出人才的相关政策,存在诸多弊端。这些政策法规的宗旨在于防范风险、实施监督,而非以服务和支持为重心。倘若继续不作为,国家的综合实力将面临严峻挑战。
台岛当前遭遇的人才外流困境,表现为外部优秀人才难以吸引,内部有才能的人士又无法留住。
报道指出,近些年内地为促进尖端科技领域进步,于各省市设立了三十九家研发机构,积极延揽台湾地区优秀人才。据了解,台湾研发机构的薪资标准,内地完全参照,不过货币单位全部转换为人民币,涨幅超过四倍,确实颇具吸引力。
台岛“中研院”经济所所长彭信坤曾做出对比,1989年他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之后,面前摆着两条路,要么继续留在美国,要么返回台岛。
如今已过二十年,人才迁徙已无国界,那些在台岛出生并成长,最终赴海外获取博士学位的人,职业发展的道路变得极为宽广,他们既可以在中国大陆工作,也可以在香港、新加坡或日本发展,同时台岛地区的薪资水平相对不高,学术机构在招聘新成员时,从系所到学院再到学校层面的审批流程,往往需要半年的时间,这样漫长的时间,怎能吸引得住这些优秀人才?许多台湾青年在完成博士学业后,选择前往海外国家发展,将才智贡献给其他地区,展现其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又有谁会愿意回到台湾呢?
《远见》特意挑选台岛杰出人士参与,针对台岛前200家知名公司、42所顶尖学府、以及19家医疗核心机构开展问卷调查,旨在掌握这些单位优秀人才外流状况。
调查问卷完成后,制作出《2011年台岛人才外流危机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海外工作的福利条件非常好,再过五年,人才流失的情况会更加严峻。
这是一个警示。困境并非突然形成,需要尽早应对,台岛高等教育评鉴中心董事长刘维基这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