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历史悠久,学科实力强,人才众多

专业选择2025-08-16 09:09:28佚名

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创建于1999年,原先为西北政法学院法学第四系,现有教职工54名,其中专职教师45名,在校学生738名,包括博士生7名和硕士生97名,学院设有国际公法研究所、国际私法研究所、国际经济法研究所三个研究机构,还设有国际法中文图书资料中心和国际法外文图书资料中心。我院是陕西省重点学科国际法的主要支撑单位,具有悠久的学术传承和深厚的积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刘振江教授与刘海山教授这两位资深国际法专家,为我校国际法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早在1984年,国际法学科便着手招收国际私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成为国内较早开展此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机构之一。1993年学校被批准设立法学硕士学位点,2012年时,国际法学院着手实施法学博士生的培养计划,如今已经建立起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模式。

该校法学院拥有一支专业水平突出的学术团队,成员们的职务与学识背景俱佳,年龄分布均衡,从事学问探索的能力很强。在全部45名专职教员里,有24人担任高级职务,37人获得了博士学位,比例高达八成二,另外还有2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该校有3位教师指导博士生,21位指导硕士生。已有5位博士后完成出站研究西北大学法学院,目前还有2位博士后正在职。很多教师毕业于国内外的知名学府,比如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还有英国伦敦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法国巴黎第二大学、瑞典隆德大学、德国特里尔大学、德国哈雷大学以及意大利欧洲大学。教师队伍里有一位是陕西省“三秦学者”,有一位是“先进工作者(劳模)”,有一位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有三位是“长安青年学者”,有四位是陕西省“青年法学家(优秀法律工作者)”,有一位是陕西省应急专家库的专家贝语网校,有一位担任国家级学术团体副会长,有四位担任国家级学术团体常务理事。有一位教师被外交部聘请为“南海法律斗争小组”的核心成员。该校教师曾担任中国政府代表团在海牙国际私法会议上的顾问,许多教师多次在外交部任职,或被聘为专家,参与国际谈判与法律事务。曾经负责国家级社会科学研究计划十九个,省级及以下项目三十多个,另外还有五十多个各类课题,向荷兰知名出版社、欧洲学术出版社、法律出版社等机构刊行了三十多部中英文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等法学顶级与核心刊物以及《中国国际法学刊》、《东亚与国际法学刊》等SSCI收录的国际期刊上发表了二百多篇中英文文章西北大学法学院,其中三十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收录。累计荣获省市级荣誉三十多个,具体有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三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三项,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两项,陕西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三项。

国际法学院着力塑造学生拥有开阔的国际格局,具备法律专业素养。学校设立了五个辅助教学的设施,分别是把课堂当作知识传播的基地,把邀请法律行业专家做兼职教师当作技能培养的途径,把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竞赛和辩论活动当作实践操作的环境,把专业实习、社会调研、法律援助和海外学习当作服务社会的窗口,把专题研讨和高级讲座当作个人修养的阶梯。学校设有英语与英美合同法、英语与国际贸易法、英语与国际投资法、英语与海洋法、英语与国际模拟法庭竞赛等双语的学科课程以及外语能力提升课程,开展法律文本英文转换项目,举行专业英语交流聚会,安排学生参与英文模拟审判和口才辩论赛事。学院着力提升与海外顶尖法学教育机构的互动,深化彼此间的师资交流、学子互换、学分认可及学位联合授予,借助国际一流法学教育资源,构建灵活多元且互补性强的卓越国际法律人才培育模式。

二十余年间,国际法学府的全体教职员工同心同德、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今,该学院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国际法领域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关键机构,同时也是我国西部区域涉外法律援助和信息服务的核心平台。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