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普遍知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咱们国家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的校旨,不过在台湾地区,存在一所大学,它的校旨和北京清华大学完全相同,而且学校名称也毫无差别,这所大学就是和北京清华大学有着相同起源的国立清华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清华大学分裂为两个部分,由时任校长梅贻琦在台湾地区重新建立一所学校。要论及清华大学的历史渊源,就必须追溯到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当时美国的部分赔款退还给中国,也就是所谓的“庚子退款”,这些款项专门用于创办留美预备学校,这便是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的由来,这笔经费始终用于清华大学的发展,任何资金动用都需要得到清华校长等人的批准。
新中国成立之际,梅贻琦为守护“庚子退款”离开了北平,在纽约安顿下来。即便身在海外,他始终挂念着清华,当建国后清华的文、理、法三院并入北大时,这一决定无疑动摇了他的信心,最终促使他在台湾新竹市重新创办学校。
忘却那段令人压抑的过往,当今的国立清华大学已经造就了大批杰出人才,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毕业生是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李选哲先生。步入清华大学校园,浓厚的文人气息扑入眼帘,青青草地伴随和煦的微风吟唱着春天的歌谣,让人顿感阳光明媚、心境平和。国立清华大学跟北京清华大学一样,都是声誉卓著的高等学校,不过国立清华大学的校园面积比北京清华大学小一些,校园里的校舍和教学楼等设施都比较新,不太能体会到百年老校的那种历史积淀。
秉承了清华园的儒雅传统,该校的寄宿场所都称作“斋”,诸如明斋、新斋、善斋、静斋、平斋之类,这些称谓源自古代典籍中的名句,“求学之道的核心,在于彰显美德,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至善的境界;明确目标才能产生坚定,坚定才能保持宁静……家庭和睦才能治理国家,国家治理才能天下太平”,整体上显得颇为迂腐。
创建学校多年的辛劳,让梅校长身体变得虚弱,他毕生都在为清华大学付出,“生于斯,长于斯,吾爱吾庐”,简单的话语表达了众多中华儿女真挚的情感。今天,清华大学欣欣向荣,在校园的湖边和水池边行走,那些高大而顽强的大树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就像梅校长宝贵的品格,让人充满敬意。
成功湖步道尽头,有座中国式八角亭安放在湖畔台湾新竹清华大学,背后柳树成行,前方湖中隐约可见,阳光照耀下,它显得格外巧妙雅致。这座亭子是1976年国立清华大学校友捐资兴建的,如今已是校园里一个著名的景观。
历史的进程虽然把原本关系密切的两个人隔开,但依然无法阻碍教育培育众多学生的纯真情怀。
现在正是毕业时节,去学校参观时看见许多学子穿着学位袍拍照留念,想要把校园的难忘经历记录下来,那温馨的景象让人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学生岁月。
春日繁花盛开,那段忧愁的少年时光,懵懂的童年岁月,以及那些流逝的岁月印记,全都消逝了最初等待的青涩年华,多年后离开校园,又遇见了本真的自我。生命转瞬即逝,在漫长时间的河流中,体味一段岁月的宁静,也就获得了一份人生的平和。(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落榜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