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相说明:徐遐生是天文学家,曾在美国石溪纽约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之后在柏克莱加州大学天文系任职,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校长讲座教授和大学讲座教授等职务国立清华大学,他还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研院院士以及美国专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等,2002年出任清华大学(台)校长
徐遐生,中国籍人士,出生于云南昆明,具体日期为1943年6月2日;他拥有国立清华大学的校长头衔,并且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了天文学博士学位;徐遐生还取得了美国天文学会的奖项。
美国天文学会奖
美国哲学学会院士目录1基本资料
2人物任职
3人物简介
4人物荣誉
5获邵逸夫奖
1基本资料编辑姓名:徐遐生
徐遐生
性别: 男
亲属: 父亲徐贤修
学历
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学博士(1968)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学士(1963)
2人物任职编辑美国加州大学教授
加大柏克莱分校天文系主任
徐遐生
加大柏克莱分校天文系校长讲座教授
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徐遐生是位学者,来自浙江永嘉,1943年出生于云南昆明,那一年是民国三十二年。他在1987年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1990年获得台岛“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头衔,1992年又加入了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的院士行列,到了2003年,他成为了美国哲学学会的院士。徐遐生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天体物理学家,他在密度波和恒星形成这两个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这颗小行星用它的英文名字来称呼,就是Frank Shu。他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学士,也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天文学博士。他曾经在美国石溪纽约大学和柏克莱加州大学任教,并且担任过柏克莱加州大学天文系的大学讲座教授。2002年,在台岛清华大学和台岛教育部完成选拔程序,获得担任清华大学第二任校长资格,得以实现与父亲徐贤修先生在同一所国立大学担任校长的愿望。
徐博士回到台湾担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起步网校,这件事让全球学术界非常重视,同时他也得到了两个顶级期刊的专题报道,一个期刊用“天文学家即将在台湾闪耀”作为标题,说明徐博士在台湾任教,将有助于台湾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另一个期刊则说徐博士的回归堪比中研院李远哲院长,为海外优秀学者回国共同建设科技中心,掀开了新的一页。这是海外才俊极为难得的成就,更为台湾吸引海外杰出人才贡献力量,做出了典范性的示范。
徐博士在台岛清华大学担任校长职务时,始终心系当地,倾力投入教育事业,继承学校重视学问的优良作风,强化了基础学科和跨机构的教学科研活动,踊跃融合校内科研资源,学术成果和产业协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确立了清华积极争取卓越、打造世界级研究型大学的决心,提出了20/20规划,目标是在20年之内使清华成为
徐遐生
顶尖大学中位列全球前二十强,肩负着明确的后续发展任务;秉持社会担当与育人理念国立清华大学,不仅面向高校及学术团体开展专业讲座,更倾力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的普及工作,演讲内容以诙谐手法、浅显表达和创新视角,为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开启全新的全球视野、科学认知、宇宙认知,并激发对未来人生道路的规划灵感,充分彰显了教育工作者对社会所产生的感召力与责任感。
参与多个国家级机构工作,如担任行政院科技顾问、教育部学术审议、国科会及中研院等组织成员;同时受聘为荷兰知名大学NOVA计划、汉城大学BK21项目与澳洲国立大学品质评估的评审专家;致力于国内外教育公共事务,积极建言献策,在教育领域为国家做出显著贡献。
一位天文学家获得了一颗小行星的命名权,该小行星以他的英文名命名,名为Frank Shu。这颗小行星是由莱登天文台的访问研究员van -夫妇等人发现的,他们还保留了一部分小行星的命名权利。
美国哲学学会院士 (2003)
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教师研究讲座 (2001)
美国物理和天文学会共同颁发奖 (2000)
徐遐生
美国天文学会奖 (1996)
荷兰大学Oort讲座教授 (1996)
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1992)
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0)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87)
美国天文学会奖 (1977)
邵逸夫奖已经迎来第六个年头,这个被称作“东方诺贝尔奖”的奖项,其奖金总额高达三百万美元,折合港币约二千二百万元,其中一位获奖者获得了超过五十万美元的奖金,他是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的教授徐遐生,也是首位获得天文学奖的华人,与此同时,生命科学与医学奖的两位获奖者道格拉斯高尔曼和杰弗理弗里德曼,共同揭示了一种叫做瘦素的物质,这种物质对控制体重有显著作用数学科学奖授予了西蒙唐纳森和克利福陶布斯,他们专注于研究三维及四维几何学,共同获得了这项荣誉。
天文学奖授予了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系统多所分校的教授徐遐生,以肯定他在理论天文学领域的成就,徐遐生是首位荣膺邵逸夫奖天文学奖的华人天文学家,并且自2006年起
徐遐生
再有华人科学家获邵逸夫奖。
徐遐生阐述了普适性理论体系,说明了恒星生成的背景,例如流动的气体、混乱的磁场以及由新恒星喷射出的物质流。他接着构建了恒星形成规范模式,气体团在引力驱动下收缩,汇集到团块核心,变成原恒星,并且终止了向刚形成恒星区域的物质补给。徐遐生的学说也涉及到了太阳系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