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入学之后,关于职业方向的探讨再次活跃起来。近年来,语言类学科的学生找工作比较难,在许多学校遭遇招生缩减的情况,被列入了暂停招生的“名单”。
二零二三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布打算取消“英语”等六个本科学科的消息,成为首个撤销英语学科的全日制985大学。二零二四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发出通知,终止了日语笔译、意大利语口译等多个语种硕士项目的招生工作。济南大学五月公布了《2023年学科设置变动信息》,表明已经不再招收朝鲜语、德语等九个本科学科。同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公布的《2024年本校暂停招生学科名单》中留学之路,指出英语等十门学科将停止招生。据了解,河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教育机构也都曾经宣布,外语类学科将不再招收本科生。
依据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2018至2022年),总计有28门外语类学科被109所大学取消,其中26所大学取消了日语学科,21所大学取消了英语学科,10所大学取消了朝鲜语学科,这些专业成为学科裁撤的典型代表。
近些年来,好几个省份的外语学科都因就业状况不佳收到预警信号,比如湖南省公布的普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靠后的学科清单里就有西班牙语;安徽省在2021年发布的普通高校本科学科配置与人才需求研究报告里,也列出了初次就业率不达标的20个本科学科,朝鲜语、阿拉伯语以及英语(翻译)学科都在其中。
外语领域毕业生的薪资状况并不理想。根据《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的统计,2022届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为5547元,这个数额低于全国整体平均水平5990元。进一步观察这些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轨迹,2019届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月收入在毕业三年后为8052元,同样低于全国整体平均数9074元。
国内外情况类似,语言学科招生与就业困境正向全球扩散。美国现代语言协会(MLA)统计,2019到2021年间,美国高校非英语类语言课程的总注册学生数减少了29.3%。韩国外国语大学自去年起终止了地方校区英语、日语等十三个专业招收新生的项目,釜山大学从今年起不再招收德语教育和法语教育这两个专业。
近些年,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外语类专业的毕业生已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的沈骑教授,在2017年于《文汇报》上撰文,将这一现象描述为“数量过剩、质量不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本科招生网,就是说,掌握英语、拥有一定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学生数量很多,但真正精通语言,并且拥有其他专业技能的顶尖人才却非常稀缺。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的蔡基刚,曾任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本科招生网,在文章中表明,英语、日语、法语、德语等学科的大规模裁撤是势不可挡的走向。以英语学科为例,其教学主要借助基础的文学文化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学生仅掌握一种语言技能或沟通手段,缺少完善的学科体系作为依托,难以适应或满足社会的要求。他强调,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国家每年只需少量专攻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学的人才,用以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与研究,而大量需求的是外语与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学科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在这些领域外语仅作为工具使用,培养这类复合型外语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语教育提出的目标,也是当前时代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