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分析
表11: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排行TOP10
学科评估结果依据不同级别划分档次,以5分为一个单位逐步提升,从C-到A+的计分范围是5到45分贝语网校,每个级别的分数段都对应相应的学科级别,然后,将各级别的分数乘以该级别中入选学科的数量,最后,以得分最高的学校为参照标准,采用10分制进行换算,从而得出各个高校的学科评估成绩。
为评估高校学科发展状况,我们依据教育主管机构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考核信息,将“A+”到“C-”九个等级逐一设定分值,接着实施必要的换算和调整,由此得出全国第四轮学科考核排名前十的大学依次为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
浙江大学凭借11门A+学科和59门分列不同层次的学科,位列第一,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在A+学科数量上并驾齐驱,均为21门。这说明这几所大学在人才培育、师资建设、科研成就、社会贡献等层面均十分出色。另外,在这次考核的七个学科领域中,北京大学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类别中获得的A+学科数量为九个,清华大学在工程和技术类别中获得的A+学科数量为十一个。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一经公布,便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密切注视。众多主流媒体纷纷对此进行深入报道,其中包括新华社、《光明日报》、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网、新华网以及央广网等权威平台。赵沁平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指出学科评估能对中国学科发展和研究生培养给予有力帮助,有助于高校关注自身学科的长处和短板,对于高校审视学科分布、规划学科变动、营造良好学科环境具有正面作用。
结语
这份榜单考察了165所部属和地方重点大学,依据这些学校在媒体和网络舆论中的传播综合能力以及科研方面的各项指标来编制而成。它综合运用了大数据研究和新媒体传播的最新成果,同时参考了教育部的官方数据以及公开的媒体报道信息,对这165所高校的舆论整体影响力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前十位大学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这些高校在地域上分布情况显示,多数位于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具体来看2018年全球大学排行榜,北京有3所高校入选,上海有2所,天津有2所,浙江、福建、湖北各有一所大学上榜。整体来看,全国高校的舆论综合影响力差距显著。清华大学以97.25分获得头名2018年全球大学排行榜,远超其他学校。北京大学以91.65分位列第二,浙江大学以76.43分排第三,上海交通大学以60.14分居第四,武汉大学以60.04分位列第五。第十位的高校南开大学得分为49.11分,这个分数大约是清华大学总成绩的一半,反映出不同大学之间的分数差距显著,所有学校的综合实力还有待加强。各大学应当将排名当作一种参照,从各个层面检查自身情况,明确与同类型学校的距离,从而进行全面的部署,学习他人长处,弥补自身不足。基于这些考虑,我们提出以下意见:
需要增强宣传重点的认知,不断加强“双微”平台的发展。网络用户群体持续增长,社会舆论议题的拟定越来越多依托于网络,“两微一端”在影响社会舆论议题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根据当前态势,移动设备平台,包括微博、微信、应用软件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正持续扩大。另外,微博微信和短视频平台已成为公众关注事件并使其扩大影响的关键渠道,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在引导舆论方向方面的作用减弱。在互联网和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当下,如何整合各类新媒体资源,构建更贴近民众需求、更具实用价值的信息服务平台,是高校宣传部门当前的核心任务。高校宣传单位应当一方面继续加强微博和微信平台的建设,充分运用这些平台的影响力。希望“双微”工作小组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增强板块概念,要为数字媒体平台打造部分稳定开展、能够展现教育机构成员风貌的常规栏目,慢慢引导受众的媒体接触和运用方式,或者配合关键事件、核心工作设计特别策划,以此增强用户忠诚度。此外,要打造涵盖传统媒介(报纸、电视、广播)与新兴平台(社区、个人网站、社交网络、即时通讯、移动应用、短视频)的全方位传播网络,增强议题引导能力,持续增强舆论引导水平。
其次要利用外部平台讲述中国高校的校园情况。高校的国际传播是拓宽全球视野的关键途径,也是增强学校国际影响力的核心举措。一方面,高校应充分利用国家现已形成的立体化、多样化的海外传播体系;另一方面,需强化跨国互动,主动借助海外媒体资源,通过外部观察者角度,助力中国大学在国际上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如今国家级新闻机构的海外传播网络已实现全球覆盖。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为代表的国家级媒体,已经构建起规模庞大、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新闻传播网络。高等院校应当主动与海外传播领域的权威机构建立联系,为国际媒体平台贡献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利用这些机构强大的国际舆论引导能力,向世界展现中国高等教育的精彩风貌。要充分借助海外的数字媒体平台,建立专门的发布渠道,借助与受众沟通交流、策划讨论焦点等社交平台的管理手段,达成目标明确的宣传效果。
三是利用社会信息资源,加强舆论维护大学声誉。大学在对外沟通时也需关注舆论动态。伴随国际交往不断扩大,各类社会事件也会波及大学形象。学校能够充分借助大数据技术,借助外部舆论机构构建学校舆论传播的数据库,建立涵盖图像、文字、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中国高校媒体资源库,为高校宣传、传播提供数据支撑和依据。另外还能运用舆论监测系统,汇集舆论信息,借助舆论反馈机制,联合学校内部公共关系处理部门,迅速高效应对舆论事件。
2017—2018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汇总:
2017至2018年度中国大学社会作用排行榜(第一部分):大学社会作用名次
2017至2018年度中国大学社会作用榜单(第二部分):大学新闻传播效果排名
2017至2018年度中国大学社会作用评估排名(第三部分):高校媒体平台作用排序
2017至2018年度中国大学社会作用榜单第四部分:大学网络言论作用排序
2017至2018年度中国大学社会作用排行榜第五部分:大学科研贡献排序
2017至2018年度中国大学社会作用榜单第六部分:大学往届生作用排序
2017至2018年度中国大学社会作用排名(第七版):依据全国第四次学科考核结果进行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