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拟建北都大学教育城,引入内地名校或带来诸多利好

专业选择2025-09-01 21:09:48佚名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计划在北部都会区建造“北都大学教育园区”,首批90公顷土地预计于2026年完成整治,该园区计划招收3.8万名学子,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最近到访香港,建议加强内地与港澳高校间的协作,将香港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育与创新基地。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在香港01发表文章称,若大学城吸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内地一流大学设立分校或研究中心,可为香港每年创造30亿港元的教育服务贸易收益,同时提供1.6万个本地就业机会,这种“本土国际化”方式能够满足内地中产家庭对优质且安全国际教育的需求,从而推动香港经济、科技创新与就业体系优化升级。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教育服务领域也日趋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功能已经不再局限于传递知识,它更是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促进科技革新和拉动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国际间的教育交流活动不仅能为教育资源丰富的国家创造丰厚的经济收益,同时在培养人才库、推动科技进步、促进就业市场繁荣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教育部负责人怀进鹏最近前往香港进行实地调研,提出了《加强内地与港澳协作 促进教育强国发展》的讲话要点,指出期望内地与港澳的大学机构能够共同明确教育强国的建设方向,步调一致、合力前行。同时要进一步利用港澳的特别优势,助力香港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教育枢纽、科技创新基地以及人才聚集地。

香港特区政府最近打算重点推进“北都大学教育城”的建设,这个项目简称为“大学城”。要使这个大学城成为高质量且在全球有竞争力的教育中心,特区政府不能只依靠本地资源,也不应只模仿外资办学的做法。可以考虑邀请内地一流的高等学府,比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成为北都大学城的战略盟友。这样能建立一种“本土化的国际化”教育模式,增强香港的教育服务输出能力。这对香港的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和就业体系的改善都将提供有力的支持。

教育服务贸易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所发布的信息,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德国这些国家,历来在全球接收留学生数量方面都名列前茅。在2018至2019年那个未受疫情影响的时段,以及2023至2024年这个疫情恢复的时期,外国学子为美国贡献了大约400亿美金的学术服务商业收益,其中前一年度具体数额为410亿,后一年度则为396亿,并且每七名海外学习者能够产生三个工作机会。

这些国家中,教育服务贸易是关键的经济来源。以澳洲为例,其高校研究的优质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来自全球学生的学费,Go8(澳洲八大名校)负责全国大部分科研工作,这些科研活动的大部分资金都来自国际学生。加拿大也存在相似情况,2023年安大略省的公立大学通过招收国际学生获得了44亿加元的学费收入。

国际学生进入,除了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收益起步网校,还对接受国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有研究显示,国际学生人数每增加十分之一,美国的专利申请数就会增长四成五,而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利授权数分别会提升六成八和五成。这说明教育服务贸易和技术革新之间有明显的正向关联,海外学子变成了促进科技前进与行业改进的关键因素。

香港是全球仅有的一个有五所世界顶尖大学的城市,在亚洲扮演着关键的教育角色。根据2024年公布的信息,非本地本科生和研究生在香港每年需要支付超过20万港元的学费相关开销。尽管开销巨大,但这个高昂的数字依然吸引了许多来自中国内地的学生,以及“一带一路”伙伴国家的学子选择到香港接受教育。香港在地理位置上得天独厚,语言条件十分优越,教育资源更是丰富,这些因素都使其成为打造留学品牌的理想之地。

特区政府为增加教育服务对外供给,已在上环地区预留至少90公顷土地,分别设置在牛潭尾、新界北新市镇及洪水桥/厦村,准备建设大学城。首批土地预计在2026年完成土地整理。该大学城能容纳超过3.8万名学子,并提供2万个学生宿舍。发展方向主要集中于前沿科技和医学培养,把牛潭尾设定为科技研发核心区,紧挨新田科技城,距离很近。将来随着港铁北环线的建成,能够促成该区域同大湾区紧密连接。

引入内地顶尖高校的战略价值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4-2025)》的相关资料表明,先前,我国学子前往海外接受教育的人数以每年接近二十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增加,并且从2022年的45.1万名,这一数字在2024年急速攀升至70.4万名。不过,由于中美竞争不断升级,西方国家开始严格限制签证发放,促使许多中国家庭选择在国内或周边地区就读中外合作院校,以此获得国际化的学习经历。2026年,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人数有望突破五亿大关,他们对于稳定可靠且价格合理的教育服务要求越来越高,更愿意挑选离家近、无风险且获得国际认可的本土化国际化学校,以此来规避国际政治经济波动造成的留学隐患。

当前,国内大学同样在主动拓展国际布局。到2022年为止,已有18所大学在国外建立了24个海外校区,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这些机构中的典型代表。

这种变化,既体现了国际环境波动对原有留学通道的深刻作用,也表明了中国内地家庭在教育决策上展现出更趋明智和多样化的取向。国内高等教育水平持续提高,同时人们对于西方教育模式潜在问题的认识日渐清晰,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开始把教育看作是一项需要平衡“国际格局”与“本土保障”的全方位投入。海外学习因此成为兼具全球认可度、且可管控代价与变数的优选路径。

香港的教育资源同内地高度契合,能够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其制度环境符合国际标准,语言方面也具备明显优势,这些特点使它非常适合在对外合作和吸引外来资源方面扮演关键角色,既可以作为内地高校走向世界的跳板,也可以成为吸引国际教育资源的重要门户,是内地高校开拓海外教育业务的首选地点。

当前形势下,北都大学城假如能够招徕北大、清华等知名学府在此创办分院或研究所,不仅能顺应内地中产群体对优质海外教育的迫切愿望,还有望促使“留学经济”部分资金流向香港,促进教育产品对本地市场的供应,最终构建起以香港为枢纽、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和东南亚地区的教育网络体系。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北大、清华等国内一流大学在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等方面均位居世界前列,若能吸纳相关院系或研究机构,同时与香港现有创新科技园区以及第三所医学院等发展项目协同推进,将能大幅度增强香港的科研创造能力。学术界的调查发现,拥有高等学历的海外学子,尤其是完成本科阶段及以上的,能够借助知识传播的作用,促进接纳地的科技进步,并使当地企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水平获得不断进步。

内地大学和香港大学共同建立科研机构、专家工作站和课程学分交换等合作机制,能够加强广东、香港和澳门三地的学术交流,同时也能吸引更多海外科技专家到港工作,慢慢形成一个由人才、行业和科学组成的完整创新体系。

创造本地就业与拉动内需增长

若吸纳内地大学参与,再结合高峰论坛、科研集会、国际夏令营等举措,更能促进会展产业、旅游产业等附属产业进步。 在国际教育服务交易范畴内,留学生不仅是学识与文化的传播者,更是真正的经济增进动力。

依据先前披露的公开资料,外国学子为美国贡献了将近四十亿美元的财政收益,并且直接维系了大约四十万个工作岗位状况。深入探究表明,每七名留学生能够促进三个工作机会,这些工作机会分布在教学、居住、出行、诊疗、销售以及活动举办等多个行业。

按照这个比率推算,香港北部都会区大学教育城如果依照规划接纳3万8千名学子、提供2万个宿舍床位,可以预计将直接或间接产生1万6千多个本地工作机会,这将大幅度减轻年轻人的工作负担,促进新界北地区的经济多样化,同时也能帮助形成更加灵活且长久的就业环境。

引入内地一流大学,例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能够有效推动香港知识产业与创新链条的发展。这些大学具备卓越的科研实力和全球化的合作体系,它们在港设立分支或研究中心,不仅会促使众多学者、科研人员及行政人员前来,还会促使国际性学术集会、科研研讨、高阶夏令营等在本地举行。

会展旅游有助于招徕消费能力较强的游客群体,2024年赴港过夜的会议参与者有142万人,同比提升了大约10%,他们的平均花费比所有过夜访客高出约40%。此外,这种旅游形式还促进了会议相关产业、商业销售、饮食服务以及文娱活动的繁荣,为本地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若大学城能成为区域学术与创新活动的中心,将极大增强香港在全球教育领域的竞争力,亦可带动酒店、旅游、交通、文创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为本地经济增添动力。

另外,海外学生的经济实力同样值得重视。根据香港部分高校的数据,非本地生每年在香港的总费用,包括教育、居住和日常开销,大概在三十万港币左右。假如大学园区能招收一万名来自中国大陆、东盟、中东等“一带一路”伙伴国家的留学生,仅教育服务相关的收入,每年就能达到将近三十亿港币。

另有调查显示,一名在港就读的全职外国留学生通常还会吸引1.5到2名家人或朋友前来探望,由此产生学习与观光相结合的消费现象。根据官方统计,新加坡的海外教育行业每年能为该国赚取超过三十亿新币(折合大约一百八十亿港币)的经济效益。香港若能借助大学城的优势,塑造留学香港的形象,并成为华语地区的教育中心香港公开大学,这不仅能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能以文化影响力加强与周边国家的长期伙伴关系,达成经济与外交的双重胜利。

推动《在地国际化》教育服务贸易转型升级

北都大学教育城的建设,是香港教育领域拓展发展空间的体现,同时是一项旨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本地经济转型的整体工程。若能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实施“政府主导、内地合作、院校联动、机制维护”的全面发展规划,香港便具备将大学城建设成为教育服务贸易的标杆、创新人才的聚集地以及大湾区协作的前沿阵地。

若要在香港引入内地一流高校开设分校区或研究机构,特区政府必须审慎评估其启动阶段及后续的经费开销。以清华大学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为例,该机构由清华大学联合江苏省与苏州市当局共同组建,启动时的财政投入超过二十亿元人民币,合作至今已协助超过一百家公司与清华开展三百多项产学研合作,同时共建了超过一百个创新创业平台。

在香港建立同等规格的学术组织,考虑到香港的土地费用与建造开销,估计需要特区政府拨付不小于四十亿港元的政策性财政援助,涵盖土地划拨、建筑补助、科研启动经费、教师住房安排等核心方面。

参照德国当局年度拨付四百万元欧元(折合三千六百六十三万港币)给海外大学运营的惯例,香港特区政府宜筹划成立“高校引进专项经费”,旨在协助两到三所中国内地一流学府迁入,构筑跨境教育协作的示范项目,建议该经费初期至少注入一千亿元港币,当作启动本金,务求大学城教育合作事宜能顺利开展

从国际经验借鉴制度配套 香港可走出新模式

世界顶尖经济体在推进海外教育布局时,大多由官方统筹规划,建立起财政扶持—规则维护—大学实施—经济融合的完整联动体系,澳门能参考这种模式,结合自身条件进行创新应用。

美国从1966年实施《国际教育法》开始,一直把教育当作外交影响力的重要构成,促使全球学子认识美国的文化、政治和思想观念。借助F-1学生签证、STEM领域毕业生工作许可延期方案以及H-1B名额向特定人群倾斜等手段,美国成功招徕了众多国际优秀人才在美国工作。根据前文所提数据,该国国际教育产业每年可产生约400亿美元收益,是该地经济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德国另以一项名为“跨国教育计划”的项目为突破点,该计划由联邦教育与科研部联合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共同负责实施,公共财政承担了超过九成的费用,大学院校专注于知识传授与学术研究,公司机构则负责提供实践锻炼与职业发展机会。这些在约旦、埃及、阿联酋等地的工程类院校,成功缓解了当地的人才匮乏状况,同时推动了德国制造业在区域内的产业布局拓展,彰显了教育、经济与外交协同并进的发展模式。

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情况形成了负面借鉴。这两国大学严重依靠留学生缴纳的费用,从2024年开始先后压缩了留学相关政策和招生名额,造成高校科研水平下降,当地就业市场受到冲击,教育界与政府部门之间产生了严重矛盾。这一现象表明,建立优质、稳定且降低风险的学校发展环境,才是确保长远进步的关键。

五大重点推动教育共建生态

为了使北都大学教育城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高等教育中心、优秀人才的聚集地以及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特区政府应当从五个方面着手推进。

其一,打造港—内地高校合作共建示范平台。可以争取中央政府的协助,由特区政府邀请北大、清华等具有国际声誉的内地顶尖学府,在牛潭尾或洪水桥选址创办分校、研究所或创新中心,专注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工程学等尖端学科,同时与港大、中大、科大等本地八所高校紧密协作,实施学分交换、双学位项目、联合攻关、博士后工作站等全面合作,整合两地的教育资产与科研环境,增强香港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

其次,特别行政区当局设立了北都教育合作基金,逐步注入一千万元港币。该基金将致力于引进内地大学落户、推动教学与科研工作、发放教师居住补助、构建公共科研平台等。此外,提议建立“高校合作匹配资助体系”,政府将参照高校的资金投入额度,给予等额的补充支持,以此促进多所院校合作办学、资源互通、成果共享,从而在大学园区初期营造“院校联合”的发展格局。

第三,改进法律条件,确保“到港教学”方针稳固性。提议行政区政府拟定《北部国际大学教育进步条例》,清晰说明对内地大学在香港开办学院的学术独立权、知识财产维护、税收减免、教师居留许可、学员驻港政策等扶持措施,创建世界最开放且公开的学院运营环境,稳固大学长远发展预期。

第四点,要建立北都国际学生服务站点,形成全面的生活帮助网络。这个站点最好建在牛潭尾大学城中心地带香港公开大学,提供集中办理各种事务的服务,比如处理学生签证手续、安排住处、开设语言和文化融入训练、提供心理疏导、进行职业规划等。其中尤其要设立专门帮助非粤语地区学生的项目,以便减少语言和文化上的隔阂,从而增强来港留学的整体吸引力。

第五项举措是启动“北方核心区人才培训方案”,促进教学与职业领域紧密衔接。借助新田科技城、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区、落马洲河套区等关键产业地带,开展本地与内地学子共同参与的工作实践计划。促使大学园区和商业机构合作设立实践场所、创新支持机构与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引导人才培育路径从“纯理论研究”转变为“教学科研产业一体化”。

教育不仅是文化传播的桥梁,更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当前全球高等教育服务领域竞争愈发白热化,香港不能再单纯依靠旧有的留学模式与学生构成,面对国际教育版图发生的重大调整,必须积极作为,利用北部都会区大学教育城这一关键载体,突破制度障碍、地域限制和资源隔阂,从而探索出一条体现香港独特优势的“本土全球化”新道路。

北都大学教育城吸纳了内地顶尖学府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这既是对香港教育领域的重要完善,也是发展知识型经济、促进创新科技与产业结合、保障高技能岗位稳定的必要环节。这种做法有助于增强香港在国际教育服务领域的竞争力,并推动香港经济及科技创新进步,同时也有助于国家教育对外交流政策的实施。

梁海明教授 | 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