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成都七中高新校区 中西融合物理公开课亮点多

专业选择2025-09-14 10:05:50佚名

5月28日午后,成都七中高新校区子云书院位于三楼,那里举行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公开课,引来了成都七中普通高中部和国际部的众多教师,他们分别来自语文、英语、历史、化学、体育等不同学科,纷纷到场观摩取经。成都七中主管校务的校长史玉川对此表示,这次的教学尝试非常富有新意,并且具有显著的价值。学生的创意源自教师的创意,这一点很有道理,因为这次探索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像催化剂一样。她还用非常直白的表达方式说:“专业发展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必须要有实际依托。”

中西教育结合日益紧密,本土教育迈向世界步伐加快,在此背景下,成都市教科院物理组引领,5月28日,成都七中普通高中部与国际部联合,针对新时代需求,研究中西教育结合的课堂,选定《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作为讨论主题,在子云书院举办“高中物理中西教育结合教学讨论会及不同教学方式公开课”。

课程背景

国家需要进步,民族需要复兴,必须造就一批富有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人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热衷探索、勤于实践,在此过程中,要提升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学习新知、分析应对难题的技能,我们要在教学环节中持续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这一思想没有国家限制,怎样传播学问,怎样又快又好地传播学问,向来是人类整体思索的课题,借此机会,成都七中和成都七中国际部共同研究中西结合的课堂起步网校,以《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这门物理课为载体。

课程目的

教育观念、教学途径及文化背景存在显著差异,导致教育实践方面产生明显区别,并且带有一定的不完备性和制约性,本次课程主要目标在于揭示东西方课堂与知识传递的相异之处,发掘各种方法的长处,研究如何改进短处,将课堂的长处加以融合,朝着打造优质高效课堂的方向取得新进展。

:文献荣老师授课

:物理和物理科学老师 & 周勇老师联合授课

两堂内容翔实的讲座圆满结束,杨俊老师引导大家,各位教师围绕东西方物理教育异同、混合式教学实践方法、对未来物理教育工作的启示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而富有洞见的交流。

成都七中校长助理王雪梅:

中西方的结合,究竟涉及知识的整合,还是语言文字的交融,抑或是技巧方法或观念层面的统一,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

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成效成都国际部,需要兼顾事先规划和即时发展。我认为,课堂的即时发展成分越丰富,学生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意愿就越旺盛。这确实是所有学科教学都必须深入探讨的核心议题。

成都七中国际部主任赵茸:

与传统教育模式迥异,外籍教师授课最显著的亮点体现在实践操作、项目式学习以及提升学生实践技能方面,Ben的诸多课程常在室外进行,若有教师仔细观察便会察觉,Ben偶尔会引领学生在食堂二楼开展加速度相关的探究活动。国际部的教学活动中,涉及物理与数学的整合,也包含文科综合课程的联合,这些教学实践都是教育方法与知识体系的融合,非常感激学校提供这次平台,国际部的教师们,尤其是新入职的同事们,都极为重视这次平台,期待今后其他学科的教师们也能获得类似的机会,进行教学展示、技能提升和经验交流。

成都七中高中部各年级教研组长,以及蒋于佳教师和成都市教科院的卢山专家,围绕两堂展示课的具体环节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彼此分享了诸多见解。

成都七中物理教师蒋于佳,拥有三十余年执教履历,曾服务于该校国际部,她指出:国际部学生未来大多会出国深造,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或许会逐渐淡忘,然而在高中阶段接触到的物理思维,却可能对他们产生终身影响。

卢山老师特别提到:

三位教师为我们呈现了两次新颖独特、引人入胜、融合东西方元素的讲座,让我收获颇丰。这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周先生和Ben这种形式的中西结合授课,我也是初次接触。我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有着同样的体会:对于同样的内容,西方的阐释方法和国内存在差异,这种阐释更加精确、严密,更体现出物理层面的科学性。我们身为中国教师,对自身的表达习惯更为了解,对所用的课本更为熟悉,有时会感觉思维范围受到了一定限制。所以,这样的中外结合能够拓展我们的眼界,只要教师的见识增长了,学生们的眼界也会随之增长,他们将具备更宽广的胸怀,这也更有助于我们的学生迈向国际舞台,进入前景更加宽广的明天。

讨论最后,杨俊老师总结:

这仅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初步研究,我认为,随着今后研究的持续深入,未来成都七中普高和外国部,以及此地的所有教职员工和学子,都将取得更加显著的进步。

成都七中初中教研组组长陈艳梅老师,在公开课期间,除了呈现精彩的探索和讨论,还向外国教师Ben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参与初中物理课题研究,共同探索初中物理的体验式教学方法。

对之后物理教学的意义

这次公开课使教师们深入认识了西方物理课程的整体安排,掌握了符合国际标准的教学思路与技巧,未来在物理教学中能借鉴他们理解知识的深度,把握物理概念的准确性,以及提升学生思考与操作能力,这对推动教师们优化物理教学效果起到了显著作用。

谈课后感想: 国际部外教Ben

这门课程融合中西物理,难度相当高,教学过程中我和周老师在方法与节奏上存在差异,时间紧迫导致部分内容未能充分呈现,所以这次教学尚有不足之处。不过学生课堂反应积极,互动频繁,周老师为此付出了大量努力。我对此缺乏经验,期待今后能与周老师加强沟通协作,从而提供更优质的课程体验。

谈课后感想:周勇老师

这次公开课让我收获颇丰,在与Ben共同探索中西方物理融合课堂的过程中,我得到了极大的启发,接触到了许多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获益良多。今后在课堂教学中,我会将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到实际中,充分发掘学生的最大潜能,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成长为持续学习的终身学习者。这次与Ben的沟通和讨论,使我对物理学问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层次,此外也增强了我的英语沟通技巧,感谢Ben,感谢各位协助过我的领导和朋友们。期待未来能和Ben有更多合作共研的时光,盼望能参与并推动更多类似的中西结合教学活动,只有不断实践才能发掘物理教育的新方向,正如世间本无路径,只因探索者足迹渐多,方才形成道路。

关于中西融合教育

中西结合的理念在中国流行已久,然而究竟怎样才算真正的中西结合,其具体融合方式却值得深入分析。这种结合并非语言和课程的简单拼凑,而是两种不同思维模式、教育观念、教学活动等方面的全面融合。

自2014年开始,成都七中国际部持续深化融合课程的革新,主导开发整合中国会考科目与美国高中课程的混合式课程,其改革产物名为“IHS课程”,也就是“中美双证国际高中课程”,该课程的中心思想为“融合”,秉持“国际课程适应本土,本土课程接轨国际”的原则,一方面继承并光大中国基础教育的固有长处,另一方面借鉴并采纳国际前沿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经验,将两者的优点融合,构建出契合中国学子特点且助力个性成长的国际课程框架。

该课程体系整合了多种结合形式,例如:领域内的联合、领域间的联合、实践环节与领域的联合。领域内的联合,体现为中美教育各展所长:本土课程与海外课程在相同领域内结合,着重处理本土教师和海外教师在同一领域教学内容、教学标准及教学手法上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学科交叉,冲破领域壁垒,达成跨领域研习成都国际部,师生跨学科合作教学,尤为突出的是国际部的生物、化学、数学整合课程——扎染,还有社会学(历史、地理、政治)和文科综合(会考科目)的整合设计。

在国际部的教学场所,时常可以见到中国和外国教师共同商讨教学内容,接着一起面向学生授课,并且彼此观摩课堂、交流意见的情况。这种比较不同国家课程的做法,以及中外教师联手准备课程和进行教学的活动,源自学校一直以来秉持的融合与创新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学校整体实力的一种体现。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