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有助于我们洞察外界与内心,可以驱散心中的迷茫与不解心理学排名,使我们更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更顺畅地接纳不同,更深刻地体悟人生的意义。
社长特意挑选了十部心理学题材的经典电影,作为一份礼物送给大家,希望你们能在其中找到触动心灵的作品。
NO.1
《自闭症少年的内心世界》
(君が僕の息子について教えてくれたこと)
(2014)
导演:NHK
豆瓣评分:9.1
哲思关键词:自闭症
片源:爱奇艺
这部电影以自闭症男孩东田直树的日记为蓝本创作而成,描绘了这位特殊儿童的日常,倾听他们独特的想法,意在为自闭症家庭注入信心,同时促使社会各界认识并包容自闭症人士。
自闭症人群的情感体验和普通人一样深刻,有时甚至更为细腻体贴,只是他们表达情感的途径,无论是言语还是动作,都出现了障碍,导致难以顺畅地传递内心感受。
对于他们,正如杉山登志郎医生所说:
“做让他们大脑感到开心的事情,才是让他们进步最好的方法”。
影片情致绵长,充满温情,时常在无意间拨动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使人难以抑制想流泪的念头,
当直树借助实体键盘尝试与旁人交流,由于顺利地传递了心意而高兴得跳起来之际
当斯科特的家人把蹦床安放在家里,他站在上面一个接一个地向上跃起的时候;
在直树用食指慢慢敲击键盘写作的时候;
在大卫·米切尔努力接近自己儿子的时候……
自闭症少年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做“星星的孩子”。
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像星星般纯净,也像星星般孤独。
他们只是不同,但也可以度过意义丰富的一生。
希望有一片天空,可以安放星星孩子不同的灵魂。
期盼每一份不易的付出,每一缕关切的指引,都能开启特殊儿童的内心世界。
希望每一颗星星宝贝都能得到整个地球和普通人如你我的善待,并且能够找到让自己快乐的事情,
“像自由女神一样,面朝天空,真诚的活下去。”
补充阅读:
桃莉·海顿:《孤独的孩子》
NO.2
《黑天鹅》(Black Swan)
(2010)
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
豆瓣评分:8.6
关键词:人格分裂、自我解放
片源:爱奇艺
《黑天鹅》呈现的是舞蹈演员Nina的成长史。
Nina被选为舞剧中的主要角色,然而她天性纯良,如同“白天鹅”,无法理解舞剧中“黑天鹅”所代表的邪恶形象,因此难以全身心投入表演。
为了呈现一场无懈可击的芭蕾演出,她持续打破拘束,展现出自身“黑天鹅”的特质。
导演借助一位分裂症舞者的视角,把正邪两种势力的较量形象化,使观众能更清晰地体会到主角精神上的转变、纠结和冲突。
白天鹅纯净、细腻、易损,阳光又哀伤,仿佛象牙宫中的公主,代表心灵美好,是Nina的核心自我。
黑天鹅极具野性,行为狂放,姿态迷人,体内充满欲望和攻击性,这反映了人性中阴暗的一面,也是Nina一直压抑在心底的另一个自我。
Nina持续承受着母亲带来的不切实际的要求,还有严苛的管束方式,这就是她形成多种人格特征的根本缘由。
芭蕾舞剧《黑天鹅》中心角色的激烈角逐、演出筹备的波折、随时可能失去角色的巨大压力,这些现实因素促使Nina出现了人格分裂的症状。
首演那个晚上,妮娜内在的“白天鹅”与“黑天鹅”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特质,在她的意识层面同时显现,她终于成就了无懈可击的演绎。
演出终了,Nina身受重伤倒卧在地,众多同伴在如雷的喝彩声中纷纷围拢过来。
舞台的灯光将一切照亮得洁白、神圣恍若天堂。
从初次承担角色起,体内黑天鹅便开始苏醒;直至最后结束表演后,自我彻底觉醒,妮娜终于寻得了本真之我:
“ I felt it .
I felt .
I was .”
人的内在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面向,一种象征纯洁,另一种代表阴影,个体或倾向于前者,或倾向于后者,也有人努力在两者之间维持均势。
我们同样承受着来自各方的重担,在别人的目光中,被迫舍弃部分不达标的“真我”,日子过得不由自主。
为了精神上的均衡,为了保持自我的完整,我们不该强行改变本性,不该压制天性,而要学着包容,学着体谅,让好与坏在我们的生命里和谐共存。
只有当这两部分共同存在时,我们才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人”。
补充阅读: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NO.3
《发条橙》(A )
(1971)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豆瓣评分:8.6
关键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条件反射、厌恶疗法
《发条橙》描绘了一个在英国未来社会游荡的青年,因年少冲动误入歧途,后来接受官方矫正,最终得以回归正常生活的经历。
亚历克斯表现出极端的攻击性倾向,他无视社会规则,经常对他人施加伤害,并且严重侵犯他人正当权益。
导演在主角表现上营造了强烈的冲突,同时借此表达了对人生目标迷失的反思和担忧。
政府采用心理学中的厌恶疗法来矫正小亚历克斯,具体做法是用强制措施来纠正他的攻击性倾向。
这种疗法运用近乎精神控制的手段,显示出对个体独特性的彻底泯灭,对个人自主权的完全剥夺,是对西方社会宣扬尊重人性却采取暴力手段解决矛盾现象的尖锐讽刺。
橙子的英文是,在马来语中,有“人”的意思。
“发条橙”,实际是指“机械控制下的人”。
亚历克斯确实是个“发条橙”。他过去曾非常放纵,但最后还是被体制所摆布,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循规蹈矩的机械玩偶。
影片迫使人们发问:
当一个人被剥夺了道德选择的能力以后,他的人权何在?
一个人若能被人为设定形成某种本能反应,那他和被研究的生物又有什么不同呢?
这牵涉到心理学探究的道德规范,当科研价值与伦理要求发生冲突,应当优先维护伦理,终止项目,或选用其他符合道德的途径进行。
当客观真理慢慢渗透到人的思想层面时,人们开始忧虑杰出个体最终会变成彼此复制的机械存在,忧虑独立深邃的思考最终会沦为千篇一律的道德准则。
“人在社会体制的框架下到底该如何保持自己的自由意志?”
这个疑问似乎永远也找不到答案。
补充阅读:
安东尼·伯吉斯:《发条橙》
福柯:《疯癫与文明》
NO.4
《爱德华大夫》()
(1945)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豆瓣评分:8.3
关键词:精神分析、童年阴影、梦的解析、失忆
片源:爱奇艺
本篇叙事围绕一位心理研究者与一名记忆缺失且存在犯罪倾向的病患展开。
治疗期间,患者寻回了遗忘的片段,过去的阴霾随之消散,他们最终结为伴侣,体验了幸福的情感。
通过影片中我们可以了解许多关于精神分析的知识。
主角无法承受幼年错手致兄长死亡的惨剧,当目睹爱德华遭枪击滚落山崖,相似的场面勾起了他痛苦的过往。
为了自我保护,他触发了内在的防御反应,把这两段记忆都封存到潜意识深处,由此引发了分离性失忆。
这符合精神分析学的观点: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童年时期的经历对他(她)未来的行为模式和情绪反应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我们的社会里,似乎每一个人都在按部就班正常的生活。
然而,若要深入探究人的精神世界,便会察觉,许多人实际上正承受着某种精神困扰,并且其中相当一部分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
这提醒我们,要着意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不仅如此,该作品融合了众多心理学术流派的理念和干预手段,例如借用了建立情感连接的技巧,体现了给予不受限制的正面反馈的原则,运用了对梦境意象的阐释方法,还涉及了不受约束的思绪探索过程等等。
影片融合了悬疑元素与心理学知识,展现了心理学的深奥之处,同时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
它引导我们认真思考如何发问、如何钻研,持续探寻精神层面的深奥之处。
补充阅读:
弗洛伊德:《自我和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对童年时代的一次回忆》
NO.5
《水果硬糖》(Hard Candy )
(2005)
导演:大卫·斯雷德
豆瓣评分:7.5
关键词:恋童癖、语言暴力
片源:优酷
提到少女和大叔的恋情,你会想到什么?
水果,蛋糕,邂逅,代沟,激情,浪漫?
这部电影将颠覆你的想象。
有恋童癖的男人诱拐了14岁的少女,他以为自己是高明的猎人。
殊不知,少女才是猎人,他只是猎物。
少女的接近是一场为朋友设计的、蓄谋已久的复仇。
影片中最惊心动魄的片段就是少女对男人的报复。
导演意在表现男性以为丧失生殖部位时的惊恐情绪,这本质上是一场心理操纵的诡计。
这种恐惧感来源于女孩的语言暴力和实际工具的配合。
它的出现也体现了弗洛伊德所说的“被割损情结”:源自于人类内心深处,对于生殖器官遭到破坏的担忧。
在影片的最后,男人问:“你到底是谁?”
女孩讲道:我即是所有女子,你从前偷看过,你从前抚弄过,你从前摧残过,你从前害死过。
男人从楼顶跳了下去。
少女背起包,带上了她的红帽子离开了。
“Hard Candy”,水果硬糖。
它其实是一句美国网络俚语,代指未成年少女。
电影里的那个“小红帽”最后实施了令人解气的报复,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天真烂漫的“小红帽”,自以为觅得了真爱,结果却落入“大灰狼”的圈套,使自己的性命跌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愿每个女童的童年都充满蜜糖般的幸福,期待小红帽的传说不是女孩遭遇恶狼,也不是恶狼遭受女孩惩罚。
而是小红帽一路上从未遇到过大灰狼,平平安安地到达了外婆家。
补充阅读: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运动史》
NO.6
《煤气灯下》()
(1944)
导演:乔治·库克
豆瓣评分:8.3
关键词:煤气灯效应、PUA
片源:腾讯
受此影片影响,心理学领域形成了“煤气灯式情感操控”这一概念,该现象亦被称作“煤气灯效应”。
这种手段是加害者运用不断重复、持续存在且具破坏性的精神引导心理学排名,来控制他人的心境,导致承受者慢慢失去警觉,开始质疑自我,陷入否定状态,可能产生错乱认知,情绪失控,极端时会对加害者形成依附心理,建立不切实际的信任关系,属于一种令人恐惧的心理操控策略。
此刻,你或许会觉得这个理念很面熟,由于众多理念同它或多或少存在牵连,彼此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比如冷暴力、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情绪操纵还有PUA。
宝拉原本是一位充满自信、容貌出众且具备独立见解的歌剧表演者,但在丈夫格里高利的控制下,她慢慢变得多疑,开始否定自我,不再认可自身价值,最终被困在家中,精神萎靡不振,对周遭失去信任,与外界隔绝,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本片虽然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作品,故事内容却十分完整。
片中蕴含的内在意义,在今天仍然有相当重要的现实价值。
我们难以判断何为至爱,不过要懂得分辨何谓真爱。
情感操控、情感恐吓、情感误导、情感控制欲等行为,全都不属于真正的爱。
在亲密的伴侣之间,许多创伤借着温馨的表象,不知不觉地潜藏下来。
追求伴侣并非仅限于缔结婚姻、繁衍后代,更在于借助情感交流,更深入地理解自我。
愿各位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不被情感蒙蔽,学会辨别并抵制错误观念,掌握独立思考的方法。
在阳光下,拥抱美丽的生命。
补充阅读:
丽莎·阿伦森·方特斯:《情感操纵》
NO.7
《丈夫得了抑郁症》(ツレがうつになりまして)
(2011)
导演:佐佐部清
豆瓣评分:8.1
关键词:抑郁症
片源:腾讯
这是一部十分舒缓的作品,讲述了漫画家小晴在丈夫高崎被抑郁症困扰之后,始终守在他身边,共同面对这个疾病的过程。
故事情感表达比较平实,剧情发展也并不复杂,整体氛围比较舒缓,既体现了对患病人群的关怀,也能让不熟悉抑郁症的人有所了解。
高崎的外表似乎毫无变化,然而他早已面临食欲下降、记性衰退、浑身无力、睡眠长期不好、头颈和背部疼痛、恶心、自我感觉越来越差等多重问题。
他感觉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有自杀的想法。
但是他仍然尽力维持着日常生活。
影片真实的展现了现实中人们看待抑郁症患者的态度。
高崎与他的伴侣迅速适应了情况,决定携手共渡难关,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并寻找有助于康复的生活模式。
长辈们觉得是工作负担太重,需要多些休闲活动,多吃些瓜果蔬菜,这样就能改善。
公司的领导则不屑一顾,认为是高崎小题大做。
面对抑郁情绪时,我们不必反复探究其成因,应当关注它所蕴含的启示。
病痛的内涵不只是使人承受煎熬,更是在告诫人要善待自身,留意内心的真实感受。
如果努力会感到痛苦,那就不要努力了。
以平和心态,尝试不同途径,转换思维角度,运用所有可行手段应对人生。
生命本身就是意义所在。
人逐渐认识并肯定自身意义,看见更宽广的天地,寻得契合自我的生存之道。
我们正挤在狭窄幽暗的通道中蠕动,不清楚是否能够脱身,然而必须朝前挪动。
重建-倒塌-重建-倒塌……
承受疾病的痛苦,在永夜之中学习相信黎明,等待黎明。
补充阅读:
弗里兹·李曼:《直面内心的恐惧》
NO.8
《火柴人》( Men)
(2003)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豆瓣评分:8.2
关键词:洁癖、强迫性人格
片源:腾讯
何为火柴人?
这源于美国俚语,说的是那种让你掏心掏肺外加掏钱的骗徒。
影片的主人公罗伊就是一个骗术高明的火柴人。
罗伊患有强迫症和严重的洁癖。病症表现有:
强迫性关门,每次开关门都要数三下;
过分爱干净,不允许自家里面有一点污垢,在游泳场所里看见有两片落叶,就立刻捡起来。
他讨厌阳光,在室外必须带着墨镜。
他的强迫倾向和洁癖冲动源自同一个目的,即消除个人内心的负罪情绪。
罗伊是个不诚实的人,表面上他不在乎自己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内心深处他厌恶这种内疚感。
根据影片中罗伊的所作所为,能够证明“他内心深处觉得自己犯了错”这一看法:
空间能够比喻成个体精神领域,整理空间即是整理自身精神状态。
阳光可以象征正义,光明,因此内心罪恶的人害怕见到阳光。
门是连接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桥梁,反复开关门表现出在现实与内心世界之间犹豫不决的状态。
罗伊最终损失了毕生积蓄,不过他因此认清了本真面目,同时疾病也痊愈了。
经过一番困顿,他终于醒悟,自己内心深处最期盼,确实希求的幸福究竟为何:
是一个家,一个温柔贤惠的妻子,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
是一份安分守己的工作,一个勤劳、友爱、善良、快乐的自己。
他消除了精神上的重压,驱散了思想中的阴霾,得到了解脱,身体就痊愈了。
上帝对一个人最大的恩赐,便是让他成为一个平凡的好人。
补充阅读:
森田正马:《神经质的本质与治疗》
森田正马:《神经衰弱与强迫观念的根治法》
NO.9
《钢琴教师》(La )
(2001)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豆瓣评分:7.5
关键词:心理操控、变态行为
艾丽卡是一位四十岁的钢琴教授,外表看起来十分端庄,内心恬淡,没有太多欲望,整体气质显得非常高雅。
但是,结束工作之后,她常常会前往放映不健康影片的场所,会暗中观察成双成对的恋人,会藏匿在洗手间内,借助锋利的薄金属片划伤自己的身体。
她借由种种变态行为来渲泻长久压抑的欲望。
学生华特的追求,使她开始沉迷于性欲。
她爱上了华特,对他的控制欲也越来越强,越来越病态。
但是华特把感情当作消遣,很快就把她抛在脑后了。她输得一败涂地,最终彻底垮掉。
弗洛伊德在心理分析理论中指出,如果在青少年阶段缺乏父亲的关爱,那么成年后可能会出现精神分裂的情况。
艾丽卡的父亲在精神病院离世,这导致她在性格上缺乏父爱,并且对父爱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想法也变得偏执。
同时,专横的母亲对她的控制也使她无比痛苦。
许多原因导致她丧失了人性,丧失了人性又导致她性格扭曲。
艾丽卡对爱情的扭曲和异化是根深蒂固的。
她内心渴盼着爱恋,期盼一位男士能步入她的生命轨迹,填补她人生中的某些空白。
她从不接受感情,反感男性,始终昂首阔步,对男人不屑一顾。
她渴求的男性是她虚构的理想形象,是她在心底对父辈关爱的寄托。
无疑,华特是她心理上的“父亲”的替身。
这种情感已然扭曲变形,本质是病态的欲望表达,它的展开方式通常从施加压迫暴力起步,最终以毁灭性的暴力收场。
电影结尾处,本欲置华特于死地的艾丽卡,目睹华特的笑容后,打消了杀心。
她看着他远去的背影,选择将餐刀插入自己的身体。
这并非为了爱情而死,而是仅仅想要为当下的痛苦开辟一个明确的路径,让身体的苦楚暂时压倒心灵的绝望。
故事讲述的变态的行为,是人在缺失爱、被控制下压抑的样子。
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在正常情况下该有的模样:
及时调整自己,不要陷入精神的困境;
也不要妄图做救世主,去拯救别人。
做好自己,最重要。
补充阅读: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
NO.10
《第六感》(The )
(1997)
导演:M·奈特·沙马兰
豆瓣评分:8.9
关键词:儿童心理学
片源:优酷
《第六感》描述了一位心理医生辅导一名十岁男孩解决心理问题的经历。
麦坎是儿童心理医生,他遭遇了十年前中断治疗的病人袭击,该年轻人随后开枪自杀。这件事让麦坎感到非常惋惜。
许多岁月过去,麦坎寻获了一例状况和往昔病患相似的案例,他试图弥补心头的缺憾。
当前需要关注的病例,即是电影里出现的另位主角,一位年方八岁的男童,名叫科尔
这部电影可以从诸多方面进行解读,例如紧张情节,伙伴情谊,往昔恋情,家庭纽带等等。
但其实从本质上说,它只是一个男人与一个男孩相处的故事。
影片在两个人,在医生与病人式的相互试探、彼此揣摩中发展。
那个男孩能够看见逝去之人,不过他畏惧幽灵,同时又没法制止自己看见它们的本事。
除了麦坎,没有人相信他说的是真的。
麦坎信任他,会安静的听他诉说,还会陪他玩游戏,给他变魔术。
所以当麦坎中途想要放弃他,男孩疯狂地朝他喊叫。
麦坎最终找回了那个男孩,并且决定伸出援手,没人清楚,少年内心因此获得了多少慰藉。
这种慰藉,使男孩得以直面幽灵,也让他能够坦诚地回应那些曾对他抱有疑虑的年长者。
这世界上的人,能够用心倾听且愿意完全相信孩子的,少之又少。
成年人常常认为孩子年纪小,因此不太在意他们说的话,就算遇到行为反常的儿童,也只会用异类来形容他们。
然而,只要真正去探悉孩子内心的天地,便会察觉那其中蕴含的纯净,远非自己眼中所见的景象可比。
即使它伤痕累累,也仍怀有最大的被救赎的希冀。
其实这世界上所有的隔阂,都可以通过爱来化解。
补充阅读:
皮亚杰:《儿童心理学》
人的本性就十分繁杂,经由个体间相互关联所形成的社会更是盘根错节。
影视作品所揭示的人性只是冰山一角、模糊不清,不过杰出的影片始终具备一个显著特点:它们能够拓展人们对于个体与社会潜在境遇的理解。
社长打算借助这十部影片,让大家对心理学有更深的认识,同时借助心理学的桥梁,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