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20日清晨,日本东京市区三条地铁线路遭遇神经性毒气“沙林”袭击东京地铁毒气事件,造成十人丧生,超过五千人中毒送医。
这一场日本国内罕见的暴行让该国执政者深感不安。首相村山立刻召集核心团队商议应对之策,内阁事务次官五十岚将此定性为“经过策划的、针对无辜者的血腥凶案”,警方紧急抽调三百名侦查员走上街头,全面排查与案件相关的蛛丝马迹。在二十二日和二十三日期间,众多执法部门对涉嫌与地铁投毒案存在关联的奥姆真理教多处据点和私宅进行了突击检查。
德国报纸披露,20日发生在日本东京地铁的伤亡事件系毒气所致,该毒气名为“沙林”,化学名称为“甲氟磷酸异丙脂”,属于神经性毒素,并且是已知毒性最强的磷酸酯类物质之一。
1938年,施拉德、 安布罗斯、吕第格、范-德尔-林德等人首次成功研制出这种毒气,后来就用他们姓氏中的五个字母将其命名为“沙林”。德国人迅速意识到这种毒气的军事用途,开始投入生产,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并未实际使用。1945年,德国生产的沙林被彻底销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种毒气才在全球范围内开始生产。有消息说,前些时候,中东地区曾经使用。
沙林通常为无色气体,偶尔呈现黄褐色,既没有形态也没有气味,能够经呼吸道吸入,或从皮肤、眼结膜进入人体,干扰体内酶的功能,进而损害神经系统。中毒者常表现为瞳孔收窄,呼吸不畅,支气管变窄,并伴随严重痉挛,极端情况下短时间内即可因窒息而亡,此时必须立即注射阿托品和肟类药物,同时配合人工呼吸才能获得救治。但是,事后这种毒气还可能对神经、大脑和肝脏造成损伤。
依照1925年日内瓦化学武器条约留学之路,沙林这类毒剂是被明令禁止制造和施用的。然而,由于沙林所用的原料、制作流程以及部分杀虫剂之间关联性很强东京地铁毒气事件,所以禁令的执行十分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