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二十年,国内医疗机构的科研工作成果如何?在2025年举办的国际服务贸易博览会期间,《英国医学杂志》公布了《2025年中国医院科研实力分析》,展示了中国医学探索对全球医疗实践和公共健康政策的实际贡献,为世界医疗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该报告显示,从2005年持续到2024年,中国十家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医院所刊发的文献里,超过1.2千篇作品受到了全球卫生政策与临床指南的采纳,这些文献在75个国家以上的卫生政策及临床指南中引用的累积次数将近3.5万次。
2025首都国际医学大会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顾天成 摄
被引近3.5万次,中国研究助力现代医学向纵深拓展——
《英国医学杂志》集团中国区负责人孔雨烟说明,这份报告着重列出了中国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十家医院,它们分别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
该报告表明,中国的医学探索正在逐步确立世界医疗规范,持续增强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并且显著提高了全球病患的康复成效。
这一数据的深层含义,体现了中国医疗界致力于增强研究的公开性,特别是在易于获取的临床指导方针和政策中扩大其作用范围世界大学排名榜,促使学术成果更有效地转化为实际的诊疗活动,有助于规范治疗方案,进而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危重病症治疗挽救垂危病人生命,其中败血症是最严峻的难题之一。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监护室奠基者杜斌及其团队,在中等收入国家败血症流行病数据不足等困境下,创建多地点研究项目,从多个角度分析病症影响,扩充了流行病学信息。二零二一年,他作为首位中国专家,受邀参与制定国际败血症临床规范。
坚持在医疗实践前沿开展研究工作,2020年,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崔国庆团队研发的抱抬抗阻检测以及外展外旋抗阻检测,被美国骨科医师协会指南纳入为“高水准研究成果”,并且获得了大力实施和广泛传播。
高质量“中国方案”,有望提升更广大患者的治疗效果——
调查显示,国内医疗机构正持续产出更多高水平学术成果,为促进全球医学发展贡献突出力量,特别是在肿瘤防治、心血管疾病治疗以及疫病防控等关键学科领域。
骨髓移植方面,供体资源不足曾是全球性难题,这种情况现在有了改变。2024年2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凭借其研发的“北京方案”——非体外清除T细胞单倍型相合移植方法,获得了国际血液与骨髓移植研究中心授予的杰出服务奖,这一成就为世界范围内血液癌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曙光。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屠呦呦,最初通过研读中医典籍,后来从众多药材中,锁定了青蒿的药效成分,即乙醚萃取的中性物质留学之路,她以“中国小草”为象征,凭借“中国方案”,成功救治了全球数百万人因疟疾而面临的生命危机。
向世界展现中医药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服贸会健康卫生服务专题板块中,北京同仁堂第三届中医大会在此地举办,中医学界1300多位专家代表齐聚一堂,探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技如何结合;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李梢的团队,成功研发出“基于网络靶标的中西医药智能和定量分析技术与系统”,致力于阐明中药的运作原理,使其更加清晰易懂……
传统医学以经典为基石,临床实践为手段,科技发展为引擎,产、学、研、用各个环节正在紧密合作,致力于将东方健康理念推广至更广阔的范围。
在健康领域,着力确保所有人群都能跟上步伐。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负责人倪鑫率领专家团队,推进了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新药齐瑞索韦的Ⅲ期临床研究,促使该药物有望在2025年被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用药优选名单,彰显了中国科研人员在儿童药品创新领域的责任感和技术能力。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数据表明,我国正在研发的新药数量在全球总量中占比超过百分之二十,已经上升到全球新药研究领域的第二位。
2025年服贸会健康卫生服务专题展区,有位工作人员正领着一名儿童试用智能屈光检测设备。新华社记者刘祯提供照片
聚焦“未来医疗”,探索医工融合、数智升级——
先进的AI诊疗专家、5G操控的远程手术设备、精密的智能眼底检测仪器、前沿的脑机连接装置等,在位于北京首钢园区2号馆的2025年服贸会健康卫生服务展区集中展示,这些融合了医学与工程技术的中国数字智能医疗成果,激发人们对新型医疗机构的浓厚期待。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赵国光率队于2023年10月进行了全球首次硬膜外脑机接口治疗颈髓损伤的临床研究。54岁的杨先生遭遇车祸导致四肢瘫痪已有14年。手术三个月后,他借助脑机接口与外骨骼设备,实现了“意念饮水”和“抓握”等动作。
这项科研成果有望在明年取得脑机接口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先进的脑机接口技术,高效的纳米药物传输方法,智能的人工智能自适应调节方案等众多创新成果,表明中国医学研究领域正在向着更加完善的整体架构,更加尖端的技术水平,更加鲜明的专业特色不断前进。
人类普遍追求健康福祉,这既是全世界的共同期盼世界大学排名榜,也是打造人类共同体的重要目标。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人雷海潮表示,中国政府始终不渝地积极促进医疗科技的研究与开发,集中精力解决全球健康领域面临的普遍挑战。期待各国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与协作,促使医学技术成就能在更宽广的领域里应用和传播,使全世界的病患都能从中得到裨益。
策划:陈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