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是西方的节日,时间定在每年十一月一日;节日的前一天,也就是十月三十一日,是庆祝活动最活跃的时候。下面是整理的万圣节相关习俗,供大家参考学习。
目录
【1】万圣节的习俗
1、南瓜灯
南瓜灯是万圣节的一个标志,这个活动已经广为人知了,不管在什么地方过万圣节,大家都会制作南瓜灯,当然,有些人也会戴着南瓜造型的面具去搞怪,这个传统据说源自一个年轻人戏弄恶魔的故事,那人与恶魔定下三个规矩,恶魔同意施法让杰克永不再犯罪,年轻人才得以离开树梢杰克离世之后,他的魂魄既无法前往天堂,也无法堕入地狱,因此他的幽灵只能凭借一盏微弱的小火把在天地间徘徊游荡。根据古老的爱尔兰神话记载,这盏小火把曾放置在一个掏空的芜菁之中,被称作“杰克灯”,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由芜菁制成的灯逐渐演变成了如今大家所熟知的南瓜灯,因此这个故事也就慢慢变成了人们喜爱使用南瓜灯的习俗。
2、讨糖吃
孩子们在万圣节这天会提着小桶,一家家去讨要糖果,这种行为被称作不给糖就捣乱。据说送糕点的人会收到教徒们的祝福,也能因此获得神的护佑,所以人们都喜欢在万圣节时分给孩子们糖果,盼望能交上好运,当然这种习惯不是直接索要,小孩儿要说“不给糖就捣乱”,而对方也要回应“请吃!请吃!”,并且把糖果放进孩子们带来的大袋子中。
3、节日风俗
万圣节前夜是一年当中最阴森的时刻,各类鬼怪、海盗、外星人以及女巫纷纷现身,四处游荡。在耶稣诞生前,凯尔特民族在夏末会举行仪式,以表达对上天和太阳的感激之情。那个时代的预言家们会点燃火焰,施展巫术,用来驱逐那些传说中在附近出没的邪祟之物。再后来,罗马人用坚果和苹果来庆祝的收获庆典,与凯尔特人的10月31日这一天合并了。那个年代,人们穿戴动物形态的装扮,佩戴令人惊悚的面具,目的是为了在万圣节前夕吓跑暗夜里的幽灵。后来,基督教逐渐取代了凯尔特和罗马的宗教仪式,但当初的某些风俗依然得以延续。孩子们抱着戏谑态度披挂各式衣帽与面罩出席万圣节庆典,此类庆典四周的墙面上常装饰着纸质制作的女巫、黑猫、怪物及骸骨,窗边和入口处则垂挂着露出獠牙或表情丑陋的南瓜灯。
万圣节当晚,孩子们会提着雕空的瓜果,穿着五花八门的奇异服饰,逐户上门讨要甜食,反复念叨:“不给就捣乱”。倘若拒绝满足他们,这些小鬼就会勃然大怒,采取种种手段报复,比如往你家里倾倒杂物等,直到你答应给他们糖果才罢休。依照旧习,人们常装扮成小仙子模样,挨家挨户去讨要饮食。他们笃信,需向小仙子献上供奉与食物,方能取悦它们,倘若不然,这些小仙子便要捉弄人,譬如:烟囱被堵,牲畜走失,或是被扔荸荠。此外,还有一个方法能戏弄或驱赶这些邪祟,那就是模仿它们的外形,他们以为这样那些邪祟就不会伤害到他们了。
从17世纪开始,南部英格兰逐渐不再举办万圣节庆典,转而在11月5日纪念火药阴谋事件。与此同时,苏格兰、爱尔兰以及北部英格兰地区依然保持着对万圣节的庆祝活动。进入21世纪初期,南部英格兰民众重新开始庆祝万圣节,不过庆祝形式已经完全美国化了。
万圣节前夕最受欢迎的一项活动是啃苹果游戏。参与时,人们将苹果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接着让孩子们仅凭牙齿的力量去咬住苹果,最先成功者即为赢家。
万圣节发源于古代凯尔特人的庆典活动,这个节日标志着他们的新年,同时也是纪念逝去亲人的日子,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来驱赶邪祟,并献上食物以祈求祖先和善良之灵的庇佑,帮助他们平安度过寒冷的冬季,孩子们在这一天会穿上特别的服装,戴上各种面具,挨家挨户地讨要糖果。
【2】万圣节的节日活动
纽约市在万圣节前夜晚上还会举办特别的游行活动,邀请众多吸血鬼、骷髅、巫师、怪物等角色一同登场,同时向所有市民开放,欢迎大家前来观赏,参与对象无论年龄大小、性别如何,也不论社会阶层或国籍背景,即便是内心比较害怕的人,同样可以加入其中,体验一场充满欢乐的鬼怪庆典。
这些所谓的妖怪其实是人假扮的,因此根本没什么好怕的,甚至有些滑稽的面具显得特别讨人喜欢,让人完全融入这种氛围,仿佛置身于一场盛大的化装庆典。
女巫僵尸是最常见的装扮角色,售卖万圣节商品的店铺专门准备了这类服饰,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制造商每年都会推出当年流行的角色形象,包括面具和服装,吸引更多人参与西方传统节日,例如电影《哈利波特》里的小巫师造型,是许多孩子首选的扮演形象。
格林威治村的万圣节游行,发端于1973年,由一位制作面具和操纵木偶的艺人拉尔夫李所创设,据说他最初是带着亲友和孩子们在街坊邻居门前游走万圣节怎么过,慢慢发展成为整个社区的重大庆典,庆典中必定有大型木偶的精彩演出,而且组织者的初衷更在于让每个人都成为活动的一部分而非仅仅是观众,因此即便人们最初只是抱着看热闹的念头,一旦进入村庄范围,很快就会受到邀请加入游行,成为这个集体的一员。
纽约市每年的万圣节庆典都吸引大量本地居民和外来访客参与,而庆典活动通常在格林威治村这个地方举办,各个社团组织大约在晚上七点钟从第六大道和春天街的交汇点开始,接着沿着路线行进,最终抵达第二十三街的终点,整个活动持续的时间有数个小时之久。
来自亚洲、南美、非洲、欧洲,以及中东地区的访客,都能把自己打扮成各种各样的人,也可以携带简易乐器,马上演奏家乡的特色音乐,将不受限制的地域文化结合起来,非常有趣。我以前可能从未参加过万圣节的庆典,更不用说这样盛大的游行,因此感到格外新奇。
十月中旬之前,曼哈顿就出现了诡异的气氛,街道两旁已挂满万圣节用的鬼怪饰品,各大商场正忙着把节日礼品和服装陈列在橱窗中,不少行人因此驻足欣赏,同时超市和市集也摆出了各种尺寸的南瓜供人选购,人们买回家用于装饰住宅或制作南瓜灯,当然,也有主妇将南瓜烹饪成菜肴或烘焙点心,完全遵循节日的习俗。
【3】万圣节的特色食物
万圣节期间,有些食品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南瓜做的点心、新鲜苹果和各式糖果,部分区域还会备有品质上乘的牛羊肉。
捣乱是威胁不给糖果,万圣节糖果的包装色彩通常为橘色、棕色和黑色,外形常做成鬼怪的样子,不过,这个习俗与糖果本身其实毫无关联。
南瓜
南瓜派在美国南方原本就是初冬时最普遍的食品,在万圣节期间只是更加契合节日氛围。除了南瓜派,南瓜籽也是节日期间常见的解馋小食。
苹果
十一月一日既非万圣节,也是古罗马一个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名称为波摩娜节。波摩娜是专司果树的神祇,负责掌管各类果木的生死存亡、收成与欠收。罗马征服凯尔特之后,将波摩娜节与新年庆典合并,由此形成了万圣节期间吃苹果的风俗。
【4】万圣节的由来
说法1:
万圣节起源说法众多,流传最广的一种认为它源自基督诞生之前的古西欧地区,主要涉及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这些地方的古西欧居民是德鲁伊特人。德鲁伊特人的新年定在11月1日,新年前夜,他们会让年轻人组成队伍,佩戴各种奇形怪状的面具,手持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是后来才有的习俗,古西欧最初没有南瓜),在村落间巡游。
这其实是当时庆祝丰收的一种活动;也有说法称其为“鬼节”,相传往昔离世之人的魂魄,会在万圣节前夕来到人间,据说人们应当让到访的亡魂看到满载的收成,并对亡魂提供丰厚的款待。所有的篝火和灯火,一方面是为了驱赶鬼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鬼魂照亮归途,助其返回。在中世纪的欧洲中部,曾经发生过_迫害异教徒的事件。但是,在除夕之前的祭拜仪式,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转变成了巫术的模样。这解释了为何在今日的万圣节庆典上,依然能看到女巫的魔杖、乌鸦、巫蛊等元素的存在。
说法2:
万圣节在西方被视为鬼魂的节日,对于海外居民而言,它相当于咱们本土的中元节,那天人们会把自己装扮成各种鬼怪形象,四处举办热闹的聚会活动。
“诸圣节”这个名称,源自基督教教会。每年十一月一日,是基督教纪念所有圣人的日子,称为All Day或All Saint s Day。
在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到来之际,万圣节前夜其实是塞尔特民族举行的一年一度的收获庆典,这个庆典既代表着一年的终结,也预示着新轮回的开启。
那个年代,两千多年前的凯尔特民族,也就是如今苏格兰人、爱尔兰人等,一年里最恐惧的时刻非十月初三的夜晚莫属,他们坚信世间万物皆由神灵掌管,而掌管死亡的众神,每年都会在那天晚上与往生者一同降临人间。
这一天,塞尔特族会向太阳神致以崇敬,因为太阳神赐予他们丰饶的谷物,足以抵御即将来临的寒冬,所以每年都会举行这样的仪式,以示感恩。然而,在这个夜晚,邪灵的力量最为旺盛,据说,每到此时,所有维度的规则都会暂时失效,导致阴阳两界相互交融。这样一来,亡魂便有了机会外出,寻找替身。十月三十一日夜晚,惊悚时分,存活的凯尔特人会熄灭家中炉火,以防灵魂搜寻,以此制造寒冷阴森的氛围,并特意穿上由动物头颅或皮毛制成的服饰,扮作鬼怪之态,口中发出骇人声响,意图驱散灵魂,使灵魂无法分辨谁是生者,从而找不到替身;度过这个夜晚,翌日便是万圣节万圣节怎么过,一切便会重归安宁。
【5】万圣节的发展
万圣节如今已完全摆脱了宗教迷信的成分,它变成了孩子们的娱乐活动,也成为了年轻人举办化装舞会的场合。在公共场所和住宅周边,是否进行节日装饰完全出于自愿。鬼脸南瓜灯、白网黑蜘蛛等,都是节日的装饰品,不再带有令人恐惧的意味。有些女学生还会在这个时期购买一对南瓜或者鬼骷髅造型的耳环来佩戴。
学校在万圣节期间不安排休息。学校有时会主动举办庆祝活动,有时学生们也会自行策划小型聚会;而亲友之间互赠节日问候卡则成为每年十月间常见的活动。万圣节已经成为西方人一个很常规的时令性节日。许多人认为这是秋季的终结和冬季的开始。节庆过后,大家便开始期待感恩节、圣诞节以及新年的到来。
【6】万圣节的故事传说
故事传说一:
万圣节是10月31日举行的节日,它实际上是为了歌颂秋天,正如五朔节是为了歌颂春天那样。古代高卢、不列颠和爱尔兰的祭司德鲁伊德,曾有一个专门赞美秋天的隆重节日,这个节日从10月31日午夜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天11月1日整整一天。他们认为,在那个夜晚,他们尊崇的死神萨曼会把那一年去世的人们的灵魂全都召集过来,这些恶灵将会受到转生为牲畜的惩罚。想到那诡异的集会,就足以让当时那些头脑简单的民众心惊胆战了。他们于是点燃了高高的篝火,同时严加看管那些邪祟的东西。
这种说法的起源与万圣节前夜有女巫和鬼魂出没的传说有关,如今某些欧洲偏远地区仍有人深信不疑。古罗马人在每年11月1日会举行一个节日,目的是向他们的波莫娜女神表达崇拜。他们会在用熊筋点燃的篝火旁边,烘烤各种坚果和苹果。我们今天庆祝的万圣节前夜,很可能是古罗马人的节日仪式和德鲁伊德人的传统习俗相互融合的结果。万圣节前夜的活动原本十分简单,且多数在教堂开展。然而,整个欧洲都视此夜为纵情嬉戏、讲述恐怖故事和互相惊吓的良机。因此,人们不再将这个节日用于欣赏秋色,反而使其变成了妖魔鬼怪、女巫和幽灵的庆典。
故事传说二:
凯尔特人()崇拜太阳神,认为其赐予丰收。然而,太阳神每年都会遭受一个名为的恶意存在侵袭,随后被囚禁六个月,期间大地变得寒冷而昏暗。这个恶意存在拥有两个名号,分别是“死亡领主”以及“暗黑王子”,它携带着严冬的酷寒与黑暗降临到凯尔特人的家园。凯尔特人对10月31日那个夜晚感到极度恐惧,认为当时有大量邪灵藏匿于各处,他们在家中点燃火焰,目的是驱赶这些邪灵不要进入家中,因为相信火光能够震慑鬼魂,他们觉得那晚的邪灵会把逝者召唤出来,还会把逝者变成其他形态,比如猫,为了驱赶那些邪灵,他们会伪装成令人恐惧的模样。罗马征服了凯尔特人的地域,将罗马的庆典与凯尔特人十月三十一日的仪式融合,由此形成了今日的万圣节。
【7】万圣节的意义
十月三十一日是西方特有的节日,即万圣节。这个节日也被称作鬼节。它属于西方历史中较为古老的节日。
传闻,早在公元前,居住于英伦三岛、爱尔兰及法国区域的凯尔特族群,在每年十月三十一日这一天,都会为伤残与幽暗之神举办庆典活动。当晚,他们会准备丰盛的食品,供好心的鬼魂享用,同时于荒野的山丘点燃篝火,用耀眼的火焰吸引善灵,并驱逐邪祟。这或许就是万圣节最早的雏形。之后,“鬼节”融合了基督教文化,转变为信徒们的特定庆典,并被称作“万圣节”,日期固定在每年的十一月一日。
以后,这一节日逐渐从欧洲传入北美及世界其他一些地区。
【8】万圣夜和万圣节的区别
日期不一样,万圣节是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庆祝的。而万圣节前夜,也就是万圣节当天晚上,则是每年十月三十日举办的。
万圣节具有特殊的象征内涵,它源自天主教的一个宗教庆典,也被称作诸圣节。在当天,所有教徒都会追思那些已经离世并进入天堂的圣者。万圣夜则是万圣节来临前的某个时期起步网校,依据天主教习俗,万圣节的相关活动会在夜晚启动。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天并非一个正式的宗教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