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刘艳杰 光明日报通讯员 万双 胡晓波
2024年秋招求职季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仪器仪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刘天宝顺利签约芯恩(青岛)集成电路公司,在青岛求学的时候,他就已然喜欢上这座城市,青岛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他实现职业理想提供了绝佳的求职契机 。
有许多像刘天宝这样毕业后继续“与青同行”的同学,在学校近年来的就业调查里,青岛一直处在该校学生最期望签约城市榜单的靠前位置。
以人才当作纽带,把育人跟用人精准对接起来,此项举措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跟青岛这座城市的“双向奔赴”。
“面向青岛市重点产业”,“围绕高端化工”,“围绕新能源新材料”,“围绕高端装备”,“围绕现代海洋”,“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5个重点领域”,“学校增设了相关本科专业和博士点”,“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牵头建设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并将全面建成古镇口校区”,“打造支持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战略支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服务山东办公室副主任张德瑛说
2023年10月,该校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5个学科专业,入选了“在青高校服务地方活力绩效评价及产教融合示范学科专业”;2024年3月,该校瞄准重大需求贝语网校,为青岛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装备等十大新兴产业链提供人才储备,新增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首批人工智能专业的27名本科生已经正式开学 。
要是讲学校专业设置是于主动状态下“融入”城市产业发展,那么校企共建定向培养人才此方式,便是使学校人才培养直接且精准地“嵌入”青岛的企业链条。
海信智能制造卓越班,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青岛企业海信集团的合作典范,双方通过开展行业技术与职业规划讲座举措,进行提供技术合作课题及拓宽学生实习领域等行动,探索出本硕博贯通且具有突出创新能力还符合产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贾文超表示,卓越班的学习有经历,这让他提前了解到了企业的需求所在之处,其学习过程更具针对性,现在他已经拿到了海信集团的录用信,希望将来能够利用所学为青岛产业发展作出贡献,贾文超是该班首届毕业生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去除定向人才培养项目之外,还开拓了十几个在青就业实习实践基地,鲜活的职业体验使学生丰富了实习实践历练,为求职奠定了坚实基础。
促进地方经济循着可持续路径发展,关键要素在于人才。青岛为达成“双向奔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目的在于吸引人才、培育之才而后留住人才,给广大学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满聪说,青岛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给予大力支持,方式是设立创业基金、人才专项补贴等,而他是这项政策的受益者石油大学华东,依托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和相关创业政策支持,他于2015年成功创办了青岛石科化工技术公司,短短几年石油大学华东,营收就突破千万元。
驻区高校中,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针对这类高校,我们建设了“职达校园”人才服务工作站,其会定期进入学校,开展政策宣传,进行职业指导,还会做岗位推介,通过政校合作,把青岛各区市的就业创业政策及时推送给每一位毕业生,进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留青就业的意愿以及信心,青岛西海岸新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党委委员李斌告诉记者 。
肖长林是2024届毕业生,回忆起自己的求职经历,在学校举办的招聘会上,他给青岛一家新能源企业投递了简历,原本没想到当天下午竟能收到面试通知故而感觉仍旧很兴奋,现在他已在这家企业工作了大半年而且感觉非常棒!
数字表明,在过去的5年期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存在着超过4500名的毕业生留下在青岛就业的情况,于此之中硕士以及博士占到的比例超过66%,靠近10%选择在青岛地区基层一线开展工作。有着广阔的职业发展机会,使得青岛变成了这所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理想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