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陈镜明加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外院士工作站,气象学科再

留学资讯2025-09-06 20:05:37佚名

6月11日那天下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楼814报告厅内,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陈镜明和校长李北群的手掌相互紧握。这位在气象领域颇具声望的学者,已经撰写了340多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论文。他于当天正式成为该校海外院士工作站的一员。此前,已有两位院士加入了这个工作站。

南信大是中国气象类高等院校的开创者,其大气科学领域在教育部学科排名中连续两次获得全国顶尖位置,去年九月还顺利进入了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名单。学校负责人管兆勇强调,气象专业是学校的核心优势,也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

根植沃土,咬定“气象”不放松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家迫切需要大量气象领域的专业人才,南京气象学院作为其前身机构,在此背景下建立起来。到了一九七八年二月起步网校,南京气象学院被确立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再过二十多年,即二零零四年五月,这所大学正式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科_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陈镜明加盟南信大_南京信息大学

源于天气变化,发展壮大于天气影响。在校园内漫步,无论是学术气息还是环境布局,都围绕天气主题展开。校园里的气象站,全球高校中规模最为可观,其设备配置与国家气象中心相当。藏书楼中,关于大气研究的书籍在国内堪称最丰富。

那个年代,国家高校规模迅速扩大,教育界内部也有过不少不同意见,不过我们团队从开始到结束,始终把气象学作为重点,从未动摇过决心,管兆勇这样表示。

方向明确后,学科发展很快触及到全球顶尖水平,在地球科学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中位列全球前1%。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在于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正如学校大气科学学院院长陈海山所说,学科要真正达到领先地位,就必须瞄准国际最高标准。陈海山院长本人就是一位杰出的70后国家杰青获得者,他深刻理解这一发展理念。

为了不断巩固学科建设的根基,2006年开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先后十次面向国内外招募顶尖人才,吸纳了七百多名海内外知名大学博士及更高学历人才,教师队伍中博士占比超过七成,师资国际交流程度达到五成四。该校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周显信透露,学校创新性地设立了海外院士工作室等机制,今年计划聘请的五位海外院士已经确定加入。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陈镜明加盟南信大_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科_南京信息大学

邹晓蕾是气象学科领域一位表现优异的毕业生,后来逐步成长为国际气象界的权威人士,分别获得美国气象学会会士和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士的头衔,并且在国际资料同化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2010年,她听从学校的建议,开始负责气象学科的管理工作。在她的积极推动下,学校当年成功申请到“973”项目,该项目专门针对全球变化数据的评估、整合、融合与应用,这正是我国气象学科需要攻克的关键难题。

南信大在半个多世纪里不断进步,形成了以大气科学为重点的气象学科体系,获得了令人惊叹的成果。该校培养了超过十万名毕业生,其中全国气象机构一半以上的领导者和多数技术专家都出自该校。在全球华人气象学者中,超过百分之七十二都是该校的毕业生。

汇聚资源,打出协同创新“组合拳”

归属地方性院校、专业领域狭窄、科研能力不强、专业人才匮乏……全国多数行业类高校在转型期间遭遇的难题,南信大无一幸免。新千年伊始,学校联合各相关方,集中优势资源,优化专业设置,把外部压力转化为发展契机,将固有短板转化为独特优势。

二零零七年,江苏省当局同中国气象部门订立了合作建设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协定。从那时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转变为江苏省、教育部、国家气象部门三方联合扶持的高校,并且还是江苏省同国家海洋部门合作共建的单位,由此构成了在三方合作基础上的“3+X”合作模式,促进共同进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科_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陈镜明加盟南信大_南京信息大学

二零一二年,南信大在大气科学一级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首位。以该学科为核心,怎样构建气象学相关学科集群,达成长处联动、资源共用、合作开拓,显得十分关键。

学科发展的关键在于交流,要实施“让外界参与学科建设,让学科引领学校发展。”管兆勇谈到,“学校有规划有步骤地将大气科学延伸至地质领域,为此进行组织变革,部门重组,打破专业限制,组建学科联盟,围绕气象优势发展海洋科学、水文研究、地理学、遥感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学科领域。

海洋学科同气象学深度结合后取得的显著进步,是一个典型事例。南信大海洋科学学院自独立运作至今仅六年间,已成功承担六十余项国家及省级层面的科研课题,其研究成果屡次荣获海洋科学技术最高荣誉奖项,学科实力迅速攀升至顶尖行列,甚至已接近国际顶尖水准。

隔着屏幕,耶鲁大学—南信大大气环境中心美方主任李旭辉表示,自2011年7月该机构建立以来,每周五上午他都会主持一场视频会议,邀请国内外所有中心成员参与。2014年7月,该中心关于城市热岛效应的最新研究论文登载在《自然》杂志上。李旭辉表示,得益于国际合作,7年间中心共产出102篇高水平的SCI论文。

近些年,南信大联合耶鲁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夏威夷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组建了气候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是国内首批获批建立的三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之一,为多领域协同探索、产出国际顶尖的原始创新成果,开辟了新的平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科_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陈镜明加盟南信大_南京信息大学

借助多种联合创新举措,南信大的学科建设整合了众多外部支持,达成了显著的综合成果。气象设施、信息传输等八个领域被批准进入江苏省高校重点学科项目,地球科学、工程领域、数字技术已位列ESI学科全球排行榜前百分之一,博士与硕士的培养基地已覆盖所有本科专业。

拓展边界,百舸争流敢为先

近些年,南信大持续扩大自身影响力,核心成员负责了国家科技支持、多个国家工程计划等现代气象业务软件系统的研发工作;研制了“短期气象预报作业平台”“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系统”等在国内处于先进地位的气象领域专用软件;在很大程度上南京信息大学,南信大正逐步转变为多个关乎国家经济民生行业的咨询机构。南信大校长李北群谈到,一些相关软件(产品)已经在全国各地气象机构正式投入使用,另一些则在多个单位进行测试、评估和最终确认。

今年五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墨迹天气达成合作,共同建立“智慧气象”研究中心,同时组建人工智能研究院,致力于探索人工智能及现代气象业务的国际先进水平,旨在研发新型气象服务工具。

南信大一直根据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教学活动。今年四月,该校廖宏教授撰写的一篇论述“雾霾”的文章刊登在权威期刊《自然—气候变化》上。两年之前,廖宏团队与环保组织合作进行了PM2.5达标规划的情景推演研究。今年该团队又和南京市合作开展了关于臭氧和PM2.5协同达标的可行性探讨。我们的科技成就主要发挥辅助作用,用于支持减少排放,或是配合国家方针政策,廖宏表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科_南京信息大学_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陈镜明加盟南信大

依托卓越学科建设,南信大在国际学术界的声誉和作用持续提升。近些年,学校陆续承办了包括“陆面过程与气候”“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国际会议”在内的众多高水平学术论坛和活动。

今年四月,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联合科学委员会会议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这项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顶尖国际计划,开展三十九年首次选择中国高校作为举办地。我于一九九五年在南信大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任职,二十余年间多次造访中国。开幕式上,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埃琳娜饱含深情地追忆了自己与南信大的深厚联系。

她所说的那个培训基地南京信息大学,处在南信大校园的东边南面,是我国独有的、全球范围最广的、教学能力排在前列的世界气象组织学习基地。基地大门外,一百多面旗帜在风中飘动。这是这所大学为155个不同国家跟地区培养了3400多名气象领域的中高级人才跟管理者的证明,也是学校联合国内外的各种力量迅猛进步的标志。

学校将坚持开放进步、合作共赢、独树一帜的思路,以打造具备中国风格的世界顶尖学科为方向,致力于将学校发展成为卓越的、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学府。李北群表示。(本报记者 赵建春 缪志聪 通讯员 陈涛 贾冰)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