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识人智慧引深思!看清一个人的最好方式竟是这个?

留学资讯2025-09-08 21:13:53佚名

南怀瑾先生有言,了解他人无需穷究到底,否则容易招致怨恨;认识他人不必言辞过于尽致你真是对我好,话说得太满便难以交到朋友。然而,识人却必须深入,否则满腔赤诚,最终可能被他人辜负。

人的内心深不可测,有些人外表热情洋溢,内心却冷漠无情;有些人看起来言语不多,实际上却情深义重。如果分不清谁是真心谁假意,那么很容易徒劳地增加忧愁,甚至可能因此犯错损害自己。

如何才能拨开表象,看清一个人的本质?

人们谈论他失意时的神情,人们议论他对待穷苦人的方式,人们评价他履行诺言的作为。

要我说:看清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对他好。

不必藏着掖着你的善意,这份真心,恰恰是照见人性的最好镜子。

01

[]

看清一个人本质的方法_如何识别一个人的真实品格_你真是对我好

那时公司刚有起色,两个核心设计师同时出了状况。

第一位设计师小吴,家中亲属突然遭遇重大疾病,需要立即筹集高额的手术费用。老李得知情况后,不仅主动借出了他半年的薪水,还个人出资填补了剩余的缺口,为了让他没有经济上的顾虑,特意表示“等公司资金到位了再逐步偿还”。

没过多久,老李就得知客户那里传出了小吴的牢骚,他指责老李企图强迫他工作,认为这点报酬连塞牙缝都不够,甚至暗中把公司的关键项目资料泄露给了对手,随后立刻跳槽去了那家公司,老李为此感到心寒,不过他只把这当作一次花钱换来的教训,从此以后就不再与小吴有任何往来。

另有一位设计师徐先生,在任务关键阶段急发阑尾炎病症,手术住院后,工作进展面临延误风险。李经理并未让徐先生担忧,亲自带领团队加点加班推进任务,并且每日抽空前往医院送上热汤,同时代为办理住院相关事宜。

小徐从医院回家后,一句问候也没说,只是埋头把丢下的活儿做了个遍,并且主动表示“往后项目加班时我多担待些,把耽搁的时长赶回来”。接着公司遭遇了财务上的窘境,小徐不仅自告奋勇减少薪水,还约上自己的同僚一起出力,总算帮助公司挺过了难关。现在小徐已经成了公司的合伙人,私下里和那个人也能推心置腹地谈事。

同样的善意,不同的人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应。

正直的人,会视你的恩惠为“心中慰藉”,即便一时无法报答,也会铭记在心,等待时机以行动来补偿;不端的人,会视你的恩惠为“应得之常”,不仅不会感激,反而会揣度你“另有企图”,甚至可能反过来损害你。

这好比是检验人性的标尺,你给予友善,对方的回应,就能看出他本来的面目,贪婪之徒会显露出私心,懂得感恩的人会表露真情。

看清一个人本质的方法_如何识别一个人的真实品格_你真是对我好

作家李娟曾在文章里写过她母亲的经历。

母亲早年在牧场经营一家小店铺,期间接待了一名前来求职的青年,由于他无处安顿,母亲便允许他在店铺的偏房栖身,提供饮食住宿,并收取少量补偿。

年轻人起初工作很努力,但渐渐地变得非常懒惰,不仅不协助经营店铺,还时常悄悄拿走小卖部的食品和消耗品,有时候母亲不在家进货期间,还擅自给老顾客降价,把省下来的钱偷偷放进自己的钱袋里。

母亲察觉到后,并未与他争执,而是编造借口要求他离开。之后得知那个年轻人更换过许多职业,每次离职的原因都是“贪图小利”。母亲不禁叹息:先前对他友善,并非有所图谋,纯粹是希望给予援助,然而恰恰是这份善意,让她看清楚了此人不可信赖的本质。

世间绝无无回报的温情,你待他人友善,或许能赢得一段弥足珍贵的情谊,也可能识破一个不堪交往的对象,不论结局如何,都算有所得。

02

网友小夏刚入职场时,曾遇到过一个 “看似投缘” 的同事。

她们俩同时加入公司,由于有共同的爱好,彼此很快就熟悉起来,成了朋友。那位同事提到自己租的房子离公司很远,小夏就提出让她每天和自己一起上下班,可以同车。当同事在制定方案时遇到困难没有头绪,小夏就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帮她查找相关资料,并且重新梳理了方案的框架。不仅如此,同事家里遇到急事需要请假时,小夏还主动接手了她的工作任务。

看清一个人本质的方法_如何识别一个人的真实品格_你真是对我好

小夏逐渐察觉到异常情况:同事情愿不提燃油费分摊的事,反而认为帮忙搭载是理所当然;她修改的方案,对方很快就拿去邀功,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小夏因病请假一日,委托同事情绪项目进展,对方却遗忘此事,造成项目失误,还向领导诬称是小夏交代不明。

小夏某次遇到家中有突发状况,不得不提早离开工作岗位,她便向一位共事者请求代为处理剩余工作,不料对方毫不客气地回应道 "我有什么理由要帮你,个人的事情应当独立承担",这让小夏瞬间意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她一直以来毫无保留的付出,在他人看来竟毫无价值,只被当作是理所当然的期待。

自那以后,小夏不再主动亲近同事,逐渐与她断了联系。尽管初期感到些许不自在,小夏却表示:“果断结束无谓的关系后,反而感到释然——不必再为不值得的人耗费心力,确实令人欣慰。”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晚年也曾遇到过类似的事。

他曾经暂居在燕园的宿舍中,隔壁住着一位新婚不久的伴侣,季老秉持着“左右邻居应当彼此关照”的信念,时常将自家做好的水果和点心分享给他们,对方遇到突发状况需要外出时,他也乐意帮忙看管住处。

他们起初向那对夫妇索取些许油盐酱醋,却从未归还,随后又借走季老收藏的书籍,归还时书籍要么缺少部分页码,要么布满污点,甚至有一次,那对夫妇企图将自家废弃物品堆放在季老阳台,在遭到拒绝后,便四处散播季老吝啬、自视甚高的谣言

季老听完,就没有再辩解,从此不再主动与他们接触,阳台的门也很少打开。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季老说:“善良并不是没有原则的,如果对方把你的好当作欺负你的借口,那么这份善意,不如收回,留给真正值得的人。”

和善绝非轻易被欺负的对象,而是检验品格的标准,它能够分辨出他人是懂得知恩图报之辈,还是无尽索取之徒。

与人交往,我们能够真诚给予起步网校,却不能无底线地透支自身。若察觉到对方不配得上我们的好意,需立刻抽身,以免一段不合适的关系,影响我们的情绪,磨灭我们的情谊。

03

看清一个人本质的方法_你真是对我好_如何识别一个人的真实品格

陈寅恪先生是位历史学家,他早年执教于清华大学,期间特别垂青学生吴宓。

吴宓刚到学校工作不久,在学问上还不为人所知,陈寅恪常常和他交流学术上的事情,并且把自己的研究资料送给他看,在吴宓撰写《红楼梦新谈》期间,还帮他修改文章、给出意见。

后来,由于学术见解相异,吴宓在暗地里贬低陈寅恪,指责他的研究“虚无缥缈,刻意堆砌”,并且当着学生的面质疑陈寅恪的见解,随意截取他的论述,歪曲他的学术思想。

陈寅恪得知此事后,并未与他发生争执,而是从此不再与他交流学问,也不再提供自己的研究心得。旁人询问他缘由,陈寅恪解释道:“我对他友善,是出于爱才之心,也包含师生之情分。然而他的行为,让我看透了他的心胸狭小——与这样的人,没有必要建立深厚关系。”

而作家沈从文,早年北漂时,曾得到过徐志摩的帮助。

那个时期沈从文生活窘迫,连住处费用都难以负担,文稿也鲜少获得刊登机会。徐志摩得知情况后,不仅为他引荐了出版社编辑,还在个人撰写的文章中推介他的文章,还时常设宴款待他,并悄悄递给他一些现金。

沈从文始终不忘这份情谊,等到他声名鹊起,每逢有人提及徐志摩,他总会说道:“若非志摩先生,便没有我沈从文的如今。” 徐志摩离世之后,沈从文特意创作了《记徐志摩》一文,字句间无不流露出感激之情;即便到了晚年,他还时常向门生讲述徐志摩的扶持,叮嘱他们“应当铭记他人的恩惠,更要懂得将这份恩惠传递下去”。

马云表示 阿里巴巴不会去改变任何人,他们只寻找合适的人选——那些拥有相同价值观,并且懂得感恩的人,才是值得与他们共同前行的人。

看清一个人本质的方法_如何识别一个人的真实品格_你真是对我好

人际互动本质上也是一种挑选过程,并非所有对你友善的人都会以同样方式回应,并非所有你重视的联结都能维持永久。

值得深交之人,绝不会辜负你的好意,你对他真诚相待,他便对你肝胆相照;你给予他援手,他便铭记在心,永志不忘。正如《诗经》所云,以木瓜相赠,则以美玉回报,这种彼此珍视的情感,才是维系情谊长久的基石。

常言道:待人以诚,方为高明的为人处世方式;施以善意,乃是精准判断他人品格的有效途径。

与人交往,无需绞尽脑汁去猜测对方想法,也不必时刻警惕去验证他人诚意。

可以毫无保留地对他施以关爱:看他是否视你的情谊如至宝,还是视之如敝屣;看他能否知恩图报,还是只懂得一味索取。

这份好意,能够帮你淘汰那些不合适的人选,也能帮你吸引到真正值得交往的伙伴你真是对我好,毕竟,那些能够记住你的优点并且加以回报的人,才是能够与你长久相伴的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