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创新教育范式,培养时代新人

留学资讯2025-10-06 17:07:15佚名

最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依据陶行知提出的“小先生”教育思想,运用研究生和表现突出的本科生负责的“小先生”课堂,达成“有知者做导师、有能力者做导师”的教育新方式。

学校借助红色文化载体,比如“行走的思政课堂”“信大薪火”宣讲团等,同时运用AI教学、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智慧教育载体,并且整合50余所中小学实习基地的“双导师制”,绝大多数师范毕业生在离校调查时透露,倾向于将个人前途与国家教育规划相结合。过去三年南京书人教育,这所学校的“小先生”项目持续入选“西部计划”与“三支一扶”计划,轮椅上的学生司徒晨轩在全国职业规划大赛中摘得桂冠,他高呼“奔赴国家最紧缺的角落”南京书人教育,这一举动使他在校园里树立了典范形象。

学院借助副班主任机制作为锻炼平台,每年从党员和学生干部里挑选10到14名优秀者,经过四个阶段的培训,进入班级提供学习指导和心理支持。此外学院还设有“博雅学堂”作为必修课程,包含书法、绘画、科学等内容,借助有趣的实验练习和八段锦活动,帮助师范生培养沉稳心性、提升审美能力、增强意志品质。相关配套活动,比如知识比拼和文章撰写,促使教师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这个活动关注普遍存在的心理和学习问题,运用“专业人士+年轻导师”的并行方式,两年内共举办了四十八场,参与者的好评率高达九十七分;那个平台邀请中小学优秀教师讲述个人发展经历,构建了“模范—反思—设计”的递进式成长模式;那个项目借助诵读经典、撰写简短书评等活动,把书本中的思想精华转化为教学中的新思路,这三个项目相互配合,共同帮助年轻教师解决职业发展中的迷茫。

该学院的青年学术小组运用学术发现,在南京、深圳等城市举办科普活动52次,参与人数达上万名;地理学科的同窗们前往庐山进行实地学习,每天步行20公里进行剖面测量和样本采集,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地形。老师们当场指出错误留学之路,培养观察精准、绘图迅速、讲解透彻的专业能力,体现“勤奋学习、踏实实践、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治学态度。

“学业支持小组”专门针对挂科现象严重的科目提供个性化指导; “家长交流平台”深入高新附小,借助模拟剧等手段普及家庭培育方法,惠及两千多名家长; “乡村青年教育”夏令营以淮安平桥镇为核心,开展普通话教学和地方文化探索,构建持续性的关注模式。校园里“小先生”照亮同学前程,校园外将教育均等理念带给家庭和乡村地区。

红色精神延续与文化培育借助“宁听花开”实践小组完成深度延伸。该小组制作了23份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访谈资料,设计了融合人工智能与气象学思想的思政教育内容,这些成果普及至南京市十所初级中学和小学,使上万名学子受益,促进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校方面透露,会进一步推进“小先生”项目,为我国教师培养模式提供具体案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媛园

校对 盛媛媛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