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教学科研的选题可从发觉问题入手,经由真问题的筛选,最后精确叙述课题名称,建立研究课题。发觉问题须要树立问题意识,掌握问题的来源;问题筛选主要是辨析问题与问题域、真问题与假问题;要精确抒发课题名称中的概念、自变量与因变量的逻辑关系,掌握规范的课题名称结构。如何能够挺好地选择研究课题呢?班主任教学科研的选题可从发觉问题入手,经由真问题的筛选,最后精确叙述课题名称,建立研究课题。
一、多方发觉研究问题
选题的关键在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没有真问题,就没有真研究。要解决问题,首先还要发觉问题。
(一)树立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人关注事物之间存在的矛盾及其成因追究的心理质量。它表现为人对问题的关注及其敏感度。
1.对问题的关注
对问题的关注是指脑子中几乎时刻有注意问题的心理打算。这些心理打算表现为,遇见事情时会有“这里或许存在值得研究的问题”的看法,把留意力集中在对或许出现的问题上。对问题的关注表现为两种状态。一种是对问题的模糊关注,即不晓得是哪些问题,但能否意识到问题存在的可能性。第二种是对问题的明晰关注,这些状态下,人对某一问题早已清晰明晰,就能带着这一问题去看待其他相关的事物或材料。
2.对问题的敏感
对问题的敏感是指即便出现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快速地感知到它的存在。对问题的敏感,又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快速地感知问题的存在,二是快速地分辨问题的价值。
对问题的关注和对问题的敏感是联系在一起的。正是由于有对问题的关注,因此才才能敏感的捕获到问题;正是由于有对问题的敏感,因此才才能关注到问题。
问题意识不是与生俱来、天生就有的,而是在明天的实践中逐渐产生的,非常是研究中所须要的理智程度较高的问题意识,更是须要明天的培养与锻练。要对踏入脑子中的事物和现象进行“为什么”的探讨和深究,探讨其存在的合理智,深究其因此然。经过持之以恒的“每事问”的锻练,问题意识会慢慢提升并产生。因而,班主任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实践中时刻存有问题意识,便可从中发觉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产生课题。
(二)掌握问题来源
问题的来源,即问题源,是指问题形成的地方。抓住问题的来源,从中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因而就可以建立课题。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源有不同的来路。
1.从教育教学领域发觉问题
课题研究是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中学生为主体的,然而,研究题目就在身边,选题的来源应当聚焦课堂、聚焦教学、聚焦师生,以及由此所带给的延展领域。
(1)问题在用书使用中
用书是班主任接触最多、最为熟悉的教学工具之一,对用书的研究和使用是必做的工作,所以也应当最才能从中发觉问题、提出问题。例如,用书编撰上存在的问题,对这类问题可以指瑕见谅;用书剖析中存在的问题,这类问题可以多元理解,自圆其说;用书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这类问题可以提出策略以改进之,等等。
(2)问题在教学设计中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学设计的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品质。教学设计中存在着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例如怎样进行学情剖析,怎么进行教学环节的设置,怎么选择使用教学方式,怎么进行板书设计,怎么进行作业设计,怎么进行教学设计的创新,等等,都值得不断思考。
(3)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课题研究中最紧贴班主任日常工作的,也应当是最值得班主任关注的。这块阵地运用好了,教育教学也就有了保障。问题就存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例如,课堂教学推行与教学设计之间总会有差别,差异在那里,为何会形成那样的差异,怎么改变它?课堂教学推行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丑闻,为何会出现这么的丑闻,成因是何种,应当如何防治或规避?所有那些都是须要研究的问题。
(4)问题在中学生教育中
这儿的中学生教育是广义上的,除了指师生学科教育中的知识讨教、能力培养,也指对师生学科教学此外的教育改变和管理。例如怎样改变学业成绩落后的中学生,怎样管理不违反纪律的中学生,怎么教育屡教不改的中学生,怎样树立良好的校风,怎么抓好班委管理活动,等等。
(5)问题在教学反省中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还要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班主任的专业发展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成为课题研究的来源。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以后的反省中,发觉其中存在的问题,或则值得小结提纯的经验,对问题的反省和对经验的增强同样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成为研究的题目。
2.从问题形成方法发觉问题
问题的形成有不同的形式,掌握这种方法也可以发觉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1)思维转向出问题
常规思维常常不太容易看出问题,由于习以为常了,才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只有调整思维的方向,才或许从熟悉的事物中发觉其实看不到的问题。在选择课题时,多利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质疑思维等思维模式,有助于发觉问题。
(2)角度转化出问题
转化角度就是把事物置于一个更大的或新的参照系中进行探讨。转化角度就是更换参照系统,进行换位思维。例如,在这些研究中,班主任通常是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出现的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目前转化一下角度,把班主任看作是课程资源,研究“作为课题资源的班主任”,“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等课题,这就与先前的研究有些不同了。
(3)学科交叉出问题
从学科交叉的视角探讨看待事物,常常才能发觉一些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这就为寻求和发觉新的问题提供了或许的空间。学科交叉型问题在两个学科的交叉处,还要同时兼具两个学科的内容才才能寻求到。因而,还要班主任在本学科此外,要多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以方便在学科交叉中发现问题。
(4)两相比较出问题
对事物进行比较可以格外清楚地认清事物的本质。在比较中,常常可以发觉有价值的问题。比较有优劣比较、纵横比较等不同的方法,可以利用这种比较方法提出问题。通过优劣比较、纵横比较等,可以发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5)专题聚焦出问题
当把具备相同性质的事物归为一类时,都会发觉他们之间的这些共同之处,这时就可以从中提纯概括出一些具备普遍性的东西,问题就掩藏其中,很多共同的东西是何种呢?如何能够把他们提纯下来呢?其实,事物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为何在具备共同性质的同时,还具备这种差别呢?问题就形成了。
(6)理论利用出问题
当把理论利用于详细的教育教学实践时,会形成理论利用上的问题。例如,该理论是否还能利用到教学中?适切性如何?会碰到这些困难?怎么解决这种问题呢?问题就这么伴随着理论利用而形成。选择其中有价值的、需要急迫解决的,就可以生成课题了。
二、寻找研究的真问题
在发觉问题以后,需要对问题进行筛选。问题筛选主要是辨析问题与问题域、真问题与假问题。教学科研课题研究的应当是问题,而不是问题域,是真问题,而不是假问题。
(一)问题与问题域
班主任教学科研中,不仅存在对“问题”缺乏认识此外,还存在一个问题是没有辨别“问题”与“问题域”,常常把“问题域”当作“问题”来看待。
“问题域”是指提问的范围、问题之间的内在关系和逻辑或许性空间。研究范围越大,问题域越宽;研究范围越小,问题域越窄。选题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是把问题域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聚焦于详细的研究问题。问题域是一个研究范围,这个范围内会有太多的相关或不相关的问题。换言之,问题是在问题域之内的。
问题阐明事物之间的详细矛盾,而问题域不阐明事物之间的矛盾,只表现事物存在的范围。当把问题域作为一个研究课题时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常常会出现研究对准不明、研究范围笼统、研究未能完成的状况。为此,须要辨别问题与问题域,把问题域中的详细问题作为选题的对象,作为研究的对象。
下边什么是问题域,这些是问题?
1.高中数学用书研究
2.中学数学用书插图研究
3.中学数学用书图文配合研究
4.中学数学用书插图的错误研究
5.中学数学用书插图在教学中的利用研究
6.中学数学用书插图对师生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
“小学数学用书”、“小学数学用书中的插图”只是“研究材料”,而不是“研究对象”,构不成事物之间的矛盾和因果关系,所以前两个不是问题,是问题域。“小学数学用书图文配合研究”关注的是图片与文字是否般配的关系问题,它可以简略回答为配合得好或不好,是一个问题,而不是问题域。上面的三个只是问题,而非问题域。
可见,判定一个题目是问题还是问题域,可以简略地看它是否可以转换为问句的方式,看它能够予以简略的回答;假如可以转换为疑问句的方式,并且可以予以简略的回答(真正的回答要等研究以后能够给出),这么基本可以判定是一个问题。
(二)真问题与假问题
教学科研所要研究的问题应当是真问题。怎样来判定一个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呢?我们提供几条断定真伪问题的标准,供选题时参考。
1.是否客观真实的存在
真问题是客观真实的存在,不是虚无的、主观臆测进去的。真问题是符合事实的问题,还能阐明事物内幕的问题;假问题则或许是主观臆测进去的,缺少存在的依据。
2.是否揭露事物之间的真实矛盾、因果关系
判定一个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不在于这个问题是否有人研究过,或则是否从某个视角研究过,关键要看它是否阐明事物之间的真实矛盾、因果关系。真问题阐明事物之间的真实矛盾、因果关系,假问题则不能。真问题牵涉多个变量,而不是一个变量;假问题则不是。
3.是否具备可解读的答案
可解读的答案是指依照问题可以得出一个推论,而不是一个不能被肯定、也不能被否定的结果。真问题通常具备一个可解读的答案,但现在尚没有得出这个答案,须要思考;假问题没有可解读的答案,也难以解读。
4.是否具备可解决性
可解决性是通过一定的努力,这个问题会得到解决,可以荣获问题的答案。具备可解读的答案,对准问题研究的结果;可解决性,对准问题研究的过程。真问题应当具备运用相关方式和资料解决的或许性,假问题则没有解决的或许性。可解决性,不是说它一定解决,不解决就没有价值。很多重大的问题是推测,自己解决不了,并且也不晓得能不能解决,这个推测原本对于科学进步有重大意义,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
5.是否存在提法上的问题
问题的提法不当也会造成假问题的形成。诸如,班主任教育中的“师范性”与“学术性”问题,就是一个在现实中存在,但在逻辑上不存在的“真实的假问题”。
三、准确叙述课题名称
选择了研究的问题并不等于确定了研究的课题。还须要对课题名叫做逐步的明晰和规范,就能确定研究课题。在选择问题时,可以先对问题进行简略的陈述,之后通过查阅文献、系统地加以限制,最后完成一个课题名称的叙述。
(一)精确抒发课题名称中的概念
要使课题成为一个有确定含义的详细问题,就该对课题名称中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限定。否则,研究过程中还会出现目标的变更或研究方向的偏斜、研究范围的扩大或缩小,并且概念的混淆。为了精确的抒发课题名称,使用一些术语或特定概念是必要的。有的课题名称中用一些特定的概念和术语对研究内容进行限定。比如,《TOM在学院管理中的利用研究》、《图式理论在物理教学中的利用研究》中的“TOM”、“图式理论”都是特定概念。通过某些特定概念对研究内容进行限定,可以使课题研究详细而明晰,方便操作。
(二)揭露自变量与因变量的逻辑关系
自变量是研究者把握并主动操作,还能促进研究对象发生变化的变量,在教育研究过程中详细表现为研究人员所选用的变革举措。因变量是自变量的变化导致的研究对象在行为或有关诱因特性方面相应变化的变量。它是研究的结果,是研究者在科学研究中还要观测的指标。在叙述有关研究问题和整体研究方向的详细信息时,课题名称中牵涉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逻辑关系一定要叙述清楚。这类课题名称的叙述,通常由两部份组成,一部份是阐明研究方式,是自变量;一部份阐明研究目的,是因变量,即通过何种方式达到何种目的,或通过何种方式完成何种任务之类。诸如:《通过教学反省,促使班主任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心理补习推动师生健康品德的发展》,前半部份表现方式,是自变量,后半部份是目的,是因变量。
(三)课题名称的结构方式
一个合理的课题名称应当才能反映出研究问题的最主要的信息。这种信息包括: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式、研究方式、研究目标、研究背景等。显然,一个名称里要反映出所有此类信息不太现实,但应当注重最想突出、最应当突出的内容。所以,上述信息之间可以按照还要进行组合,由此产生课题名称叙述的不同机制。通常状况下,课题名称阐明课题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
比如“初中代数自学补习程序教学的试验研究”,研究对象:小学代数教学,研究内容:小学代数自学补习程序教学法,研究方式:试验研究。再如“农村地区学校生就近入学状况的调查研究”,研究对象:农村地区学校生,研究内容:就近入学状况,研究方式:调查研究。
也有一些其他方式,例如“理论根据+研究目的+研究方式”、“理论根据+详细方式+研究目的”、“理论根据+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对象+详细做法+研究目标”、“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课题名称的叙述,要按照课题研究想突出或注重的方面来确定。
选取课题也就意味着选取了课题研究的相关条件。在选取课题前,要对课题研究的各类条件进行剖析,确定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经过论证,证明条件合适,就可以最终选取课题了。
作者简况:李冲锋,华南师范学院教育学硕士,武汉师范学院教育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美国宝山党员学校副校长。全省英语班主任教育研究中心常务执委,美国高等教育学会物理教育专业执委会执委,教育部“国培计划”语文学科轮训学者,英语活动教学研究中心指导学者。主持、参与各级课题多项,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青年课题“新课程变革中教学范式变革研究”。指导课题多项。出版6部,发表论文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