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说
翻转课堂改变的不仅仅是空间和时间,也不是视频等新技术的使用,而是对整个教育理念的重新思考。
这种起源于美国的教学模式具有诸多好处,很快翻转课堂就开始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扎根。 对比中美教育差异,本土化的“翻转课堂”有哪些变化和不变?
任何教学模式都需要适应当地的文化和教育体系,翻转课堂在中国也面临这样的本土化过程。
当翻转课堂应用于基础教育时,中美教育的差异让很多人对翻转课堂的未来感到担忧。
“翻转课堂”下中美教育差异比较
一、教师自主权的差异
在美国的基础教育教学中,教师有非常大的自主权,而且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 虽然几所学校之间偶尔会有联合考试,但在日常教学中,课程设置并不完全按照考试要求进行。
因此,美国的基础教育相对灵活。 老师们没有像中国那样的教学任务非常紧张。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设定教学进度,并可以给学生很大的自主学习和个别帮助的空间。
在中国,基础教育的内容是固定的,教师没有太大的自主发展空间;
基础教育的进度也是有要求的,课程内容或进度不能因学生的选择而改变;
基础教育有统一的考核要求和标准。 具有个性化优势的翻转课堂如何满足中国的考核标准,是每个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2.班级规模的差异
美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基本上都是小班教学。 一个20人左右的班级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互动讨论。 翻转课堂的互动表现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只有在充分互动的过程中,时间、空间和形式的翻转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去发现、实践和掌握老师原本想要传授的知识。
中国的班级一般有30到40人以上。 人数的增加会对互动讨论产生巨大影响,甚至课堂讨论的深度和广度都无法满足最初的设计要求。
在中国,一些小班兴趣课程是否适合翻转课堂,或者是否所有课程都可以利用翻转课堂取得更好的效果,仍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3、思维模式不同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翻转课堂的高效深入运作依赖于“批判性思维”。 有研究甚至认为,美国教育的成功在于“批判性思维的坚持和落实”。
因为他们从小就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所以美国孩子在学到一门知识后提出问题并进一步讨论几乎是一种本能反应。
而这恰恰是中国孩子的弱点。
不仅孩子弱,老师也弱。
如果教师不能设计好问题,学生不能提出好问题,那么就很难有效地开展翻转课堂最本质的互动和主动探索部分。 翻转课堂不仅无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还可能导致大多数学生不知所措。
“翻转课堂”中学习思维的翻转
1、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
从海绵思维(被动接受所有知识)转变为淘金思维(交互式学习质疑和选择知识)。
我们在接受一个知识之前,必须加上一个反思和选择的步骤,我们需要问:真的是这样吗? 这个结论在什么情况下成立呢? 有例外吗?
……
只有通过与知识的交互,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会选择信息。
二是提高提问技巧。 比如最近很火的一本书《学会提问》提到十种提问技巧,包括确定主题和结论是什么、理由是什么、是否存在价值假设或描述性假设、是否存在逻辑谬误等。 ,ETC。
2、教师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人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灌输”的过程。
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活动是在信息技术支持的环境下进行的。 教师必须适应教学环境的变化,改变传统观念,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导师。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中美教育差异,学生可以在课前自主学习中美教育差异,内容丰富多样,尤其是小组协作、主题探究等学习形式。 学生探索的主题不同,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结果或结论。 有很多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教师很难用统一的标准答案来判断是非,实施统一的知识“灌输”。 教师的主要工作变成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收集和整理学习内容、组织学习小组和学习活动、调查、分析和应用学习成果等。
翻转课堂的结果是基础知识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而知识的内化和延伸则依靠课堂。 教师在课堂内外常常扮演“主持人”的角色。
成为学习社区的成员
教师不再是控制教学的决策者,也不再是控制学生的权威。 因此,教师必须从优越的态度调整为与学生尊严差距较小的互惠关系,成为各种长期的、短期的或临时的学习共同体。 成员。
翻转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积极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小组协作、课题研究、技能训练、角色扮演等学习活动。
参与协作和交流的教师只有深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共同查找、整理材料,共同解决学习问题,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教师在学习中的角色。学习社区。 作为会员,你可以不受约束地与老师平等地沟通或讨论问题,并勇于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这样老师就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翻转课堂”下,本质是不可逆转
然而,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教育的一些本质是无法逆转的:
1. 教育的本质不可逆转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是为了促进人类的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做什么? 探索人性、潜力和潜在价值。
虽然我们无法给教育下一个明确完整的定义,但大多数人都认同教育是教人学会做一个好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培养“人”比培养“人才”更重要。
因此,培养健康的人格是教育的追求。 我们培养的人不仅拥有一门技能、一门技术,更培养人的品质和人生的大智慧。
现代科技的出现只是方便了人们获取知识,但并不能取代传统的教育方式。
2、孩子的成长规律是不可逆转的。
孩子的成长规律是怎样的?
这包括:
阶段和程序,速度不均匀,时间顺序,统一协调。
这意味着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遵守这些规则。
如何遵守规则并考虑个体差异? 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的观察和陪伴,找到规律的成长方式。
这种对个体的细致观察和识别是机器、互联网、微课无法独立完成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遵循这些规则的同时,还需要开发孩子的无限潜力,发现成长的空间。 孩子的潜能开发是通过遵循这些规则来实现的英语作文,而这需要老师的观察和指导来实现。
3.孩子的情感需求是不可逆转的
教育圣人陶行知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情感需求的满足和心灵的沟通,而这些恰恰是冰冷的机器无法取代的。
电脑化批改作业,虽然快捷方便,但它只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不同的工作方式,永远无法取代老师面对面批改的诚意。
对于课堂上的孩子来说也是如此。 与老师、同学面对面的交流,言语交锋、眼神交流所产生的火花和智慧是人与机器交流所无法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