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5月10日报道(记者陈亚聪)4月24日至27日,记者跟随教育部采访组到湖南,探寻当地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其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省委书记杜家毫在会上指出,当前大学生大多是“95后”,朝气蓬勃湖南工学院bbs,求知欲望强烈,对新知识、新技术十分敏感。要突出“增强亲和力、针对性、实效性”这个重点,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渠道、方法,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打动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英语作文,答疑解惑。
这一原则是湖南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共性。
抢占网络阵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矩阵
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手机网民占比达95.1%。如今,90后大学生已成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和永久居民。抢占互联网教育新高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相结合,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已经成为湖南各高校的共识。
为增强时代感和感染力,改变学生对思政课枯燥乏味的认知,中南大学自上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将思政工作与互联网相结合。近年来,学校投入 2 亿元建设“数字中南”智慧网络,先后打造 22 个思政教育网站,构建起一批群策群力、产生共鸣的德育网站群。此外,学校还依托学校、学院、班级、学生会、社区五级体系,搭建校领导、名师、辅导员、优秀学生四类人才网络平台,构建“5+4+X”立体化新媒体矩阵,建成各类学校、学院特色“两微一端”平台 120 余个。
“研究中南大学”微信公众平台是线上思政矩阵的一部分。“平台既要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特点,关注大学生想什么、想什么、需什么、求什么,也要充分发挥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在实践中锻炼团队的专业能力。”据公共管理学院平台指导老师、辅导员孙黎明介绍,公众微信定期对时政热点、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调研,如大学生对性的看法、室友关系、双十一网购等。将线下问卷调查与线上视频分享相结合,在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同时,编辑整理学生观点,引导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和是非观。“90后学生对生硬的说教不感兴趣,学生自身的观点更能对这个群体产生更大的影响。”
高校女生较多,自2011年担任辅导员以来,孙立明每年都被女生宿舍内部的摩擦所困扰。如何改变室友关系?“中南大学研究”成立不久,为选题而苦恼的孙立明决定用“对室友来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个主题,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室友的看法以及与室友难忘的故事。留言中,有这样一条留言:以前,我和室友总是有摩擦,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看着学长学姐们给室友讲故事,我很感动,意识到睡在同一个房间里是多么难得。室友是大学四年收获的宝贵财富。“为什么会有‘马家觉’?就是因为室友之间缺乏沟通,一些误会没有化解,同时也没有意识到室友的珍贵。” 经历过学生时代的孙立明深知,“要和别人好好相处”“室友之间不要闹矛盾”“要相互理解”等长辈、老师枯燥的说教,往往会让孩子左耳进右耳出,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同龄人的真实观点和案例,更容易让人接受。另外,视频中有趣的漫画、调侃的语言,也符合年轻人的心理特点,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中南大学类似的平台还有很多,校内各二级学院、职能部门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打造“网络堡垒”,解决传统思政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教学方式单一、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等问题,提高思政教育的接受度。如法学院铜豌豆工作室创作的《不一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动画片,点击量超过140万次;学生工作处打造的云麓谷工作室,依托微信、BBS,利用网络文章、漫画、视频、歌曲等形式,结合学生喜爱的电视人物、新闻热点,以轻松、幽默、娱乐的方式,将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
此外,学校还组织50余名专家学者、300余名教师、1000余名学生干部组成三级网络评论员队伍,积极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网络氛围。
“几年来,已有900多名干部、教师、优秀学生加入两微博一端,各类新媒体吸纳粉丝20多万,及时推送理想导航内容,回应学生困惑,吸引访问量超过100万人次。”校党委副书记陈志亚说,信息时代,网络是学生除了现实生活之外,停留时间最长的平台。高校要积极拥抱网络时代,用“环境育人”理念湖南工学院bbs,充分发挥网络育人优势,为网络思政教育开辟更多更好的实践路径。
走出象牙塔,构建实践教育体系
“张铁匠、李铁匠,给妹妹做把剪刀,妹妹让我休息一下,我要回家学打铁……”一阵生硬的带有长沙口音的普通话,从长沙市雪塘坡社区服务中心的一间教室里传来。从门口望进去,十几位年迈的阿姨像小学生一样端坐着,盯着小黑板上的绕口令,跟着台上的老师一字一句地念着。教雪塘坡社区居民说普通话,是湖南师范大学乐途旅游志愿服务队的日常工作之一。
从教室走上楼,听到了悦耳的歌声。社区志愿者告诉记者,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陈刚老师正带领学生给社区居民上音乐课。
…
社区服务中心类似的公益组织还有很多。“把知识在具体实践中实现,才是学习完成的过程。”湖南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院副院长、校团委书记龚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说过。为了完成这个学习过程,近年来,湖南师范大学面向社会开展实践教育,通过构建校地合作、区校共建体系,推动德育工作创新。区校共建,让大学生通过高校志愿服务、公益组织、校园文化等形式,在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了解社会、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目前,项目已覆盖8个社区,建立大学生道德高地21个,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基地105个。 除日常学习、工作外,学生深入社区,为居民开展器乐培训、电器维修、关爱留守儿童等各类志愿服务,与所在社区共同打造“农民学校”“道德银行”“道德仲裁庭”等多个品牌项目,每年常规服务项目达800余个,学生志愿者报名率达98%。
“艺术创作要扎根群众,我作为老师,除了教学生知识,还要教他们去群众中去。”陈刚说,4年前,在学校的鼓励下,他成立了工作室,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教居民唱歌;到田间地头,用简单的电子琴把歌声带给群众。“这样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锻炼的舞台,毕业后,他们与观众的互动能力更强,能把观众培养到更专业的方向。”
“区校共建探索突破了高校‘闭门造车’德育工作局限,拓展了德育建设视野,为其拓展了新的内容和实践增长点,创造性地构建了生活与道德相结合、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合一的新模式。”湖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启军告诉记者,学校在探索中,确定了学习实践与社会服务融合作为创新方向,以俱乐部联社、以项目带活动作为社会实践的载体,让专业志愿者精神不断引领学生成长,实现德育管理由学校自发向区域自觉转变、德育资源由分散向协同发展转变、德育方式由单一行动向互动发展转变、德育结果由个体典型向共同发展转变。
据学塘坡社区党支部书记余海燕介绍,自2014年起,社区与湖南师范大学合作开展了“四点半课堂”、普通话教学、“爱语趣”冬令营、周末青少年公益课、“萤火虫”读书会、保护母亲河等一系列服务项目,共开展大学生志愿活动420余次,参与志愿者3500人次,服务居民12750人次。“我们社区为大学生志愿者搭建了平台,也利用高校的专业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学生们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服务群众,丰富了社区活动。此外,社区‘五老’积极引导学生立德树人,帮助他们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区校共建教育平台,成效显著。”
据了解,近年来,湖南师范大学始终把实践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实践教育为先导,搭建实践教育平台,完善“三方协同”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社会、学校、学生三方互需、互利、互联互通的共赢合作机制,即三方有机结合、互动互动,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学生的自主性,让实践教育搭建起学校与社会的桥梁。除了为学生搭建各类实践平台、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组织大学生“下乡”“进社区”,开展科技教育扶贫、志愿服务等活动外,学校还将学生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对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方式途径、学时学分、绩效考核等作出明确规定。 建立了以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科技教育、实践教育为基础的第二课堂内容体系,形成了“学校、学院、社区”三层级的第二课堂结构体系。
“学校搭建的实践教育平台,不仅让我们在了解、服务社会中感到充实,更让我们找到了为之奋斗的理想,实现了自我价值。”进入湖南师范大学不久,邓娅同学就加入了一个公益社团,并在学校的帮助下走进了雪塘坡社区。经过几年的孵化,社团逐渐成熟,毕业后,她以此为基础创办了社会组织。除了承接一些政府购买的项目,邓娅的团队还定期去农村开办农家乐,服务留守儿童。“我们不一定非要改变这个生活,只是希望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一点不一样,希望这种不一样,让他们对这个社会充满希望和善意。”如今,邓娅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此刻,她正用在校期间培养的能力,打下的道德烙印,坚定地走在服务社会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