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见2020年07月23日新华日报 A7版
“2020中国大学评价”排名跃升8位,位列全国第114名;3位学者入选“爱思唯尔2019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86位;新增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通过国际工程专业认证;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特等奖,学校首次进入全国“挑战杯”竞赛联合发起高校名单;获中国“互联网+”大赛银奖;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南通大学建校108周年庆祝大会暨110周年校庆启动仪式隆重举行
2019年以来,南通大学紧紧围绕校第三次党代会确立的发展目标,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核心指标,推进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次次进步、一项项荣誉定格了通大人的高光时刻,见证着拼搏奋进的通大人在实施“8050计划”、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中的实干笃行。
立德树人守正创新 做好人才培养“必答题”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近年来,南通大学坚持本科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守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办学初心,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人才培养取得了累累硕果。
南通大学啬园校区
从去年起,在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浦玉忠的带领下,校领导班子成员纷纷结合专业背景,走进学生中间,带头做班主任、讲思政课,跟进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将立德树人的重担落到实处。这种“接地气”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让同学们感到温暖、更加奋进。
围绕课程思政建设这一核心点,学校开展“教授本科教学示范月”活动,积极推进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学院遴选2—3门课程进行示范、研讨的基础上,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引导大家成为思政课建设的“士兵、亲兵、尖兵”。
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面对疫情“大考”,通大教师把握教育契机,从“抗疫”故事中选取素材,有针对性地讲好疫情防控这堂鲜活的思政课。在线上课程的留言区南通大学主校区,同学们这样写道:通过这次疫情,我深深明白了专业学习的意义,也更加坚定了学习的初心、勇气和信念。
以立德为根本,学校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强校校协同、校企协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着力打造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2019年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江苏夏令营在南通大学举行
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每年遴选资助1000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探究、沟通、合作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创新设计梦工厂”等一系列创新课程吸引了学子们的广泛参与,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主战场”。
为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创新竞赛的积极性,学校于2018年出台了《南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组织管理实施办法》,对在全国性重要赛事中获奖的师生给予重点奖励。仅2019年,学校就对28支获奖团队给予重奖,奖励总额达414万余元。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上下形成了可喜现象,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竞赛,越来越多的教师指导竞赛,人才培养工作呈现出良性循环和向上态势。
在一系列制度“组合拳”的影响下,学校教师干事创业的热情不断高涨,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学生团队在国家级、省级赛事中的获奖含金量不断提升。在去年的全国“挑战杯”竞赛和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南通大学再次刷新历史最好成绩,获奖总数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
不拘一格用活政策 按下科学研究“快进键”
不断突破的育人成果,得益于学校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评价人才的眼光和胸怀。近年来,南通大学发挥制度的驱动和控制作用,释放政策红利,以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激发办学活力。
钱小龙副教授长期从事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在“慕课”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出版相关著作5部,以第一作者发表CSSCI来源期刊论文52篇,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凭借“低职高定”的新政策,他的岗位绩效从“副教授6档”提升到了“教授1档”。
南通大学2020年“开学第一课”
为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南通大学着力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制度,相继出台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试行)、岗位聘用工作实施办法以及岗位绩效定档管理办法,破除“唯论文、唯项目、唯学历、唯帽子、唯奖项”的条框藩篱,实行分类指导分类评价,开辟了一条助力人才发展的“快车道”。
新的职称制度施行以来,全校已有16名业绩突出的教师被认定评审为高级职称,首轮岗位绩效定档评审共有58名副教授、15名讲师被跨层级“低职高定”为正高档、享受教授档岗位奖励津贴,待遇大幅提升。
南通大学ESI国际排名百分位发展趋势图
在各种政策的推动下,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攀升。近3年,ESI前1%学科每年新增1个,总数达4个,居全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第6位。学校进入ESI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3‰,ESI综合排名位列内地高校113位。新增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总数达到26个,位列全省前五。11个学科入榜“2019中国最好学科排名”。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2项,其中教育部科学技术二等奖4项,列全国第18位、全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第3位……
疫情来袭,勇于担当的通大人在科研攻关中找疗法,打通从科研、临床到转化应用的全链条全过程,形成一批“立地”成果。秦刚博士研究团队采用湖北省黄石市一线抗疫数据案例,指出非药物性干预措施成功实现“压峰缓疫”效果,在国际权威期刊《临床感染病》推介相关经验。刘璠教授团队与南方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课题组合作,为临床骨科急症患者诊治提供了处理原则及治疗选择,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
助推企业复工复产 跑出服务地方“加速度”
以科研为先导,学校服务地方的脚步不停。5月25日,南通大学携手南通市科学技术局启动助力复工复产产学研专项行动,学校组织百名专家走进企业南通大学主校区,通过与企业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设立联合实验室、合作开发项目等方式,开展协同创新,围绕智能装备、大数据、高端纺织、新材料等领域发布近120项最新科技成果,与地方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300余项,为企业经济效益提升按下科技“快进键”。
“帮助企业析疑解难,是高校服务地方义不容辞的责任。”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说。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学校始终秉承“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主动对接市场痛点和难点,发挥高校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将科研攻关站在产业“第一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南通大学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升国旗仪式
3月初,学校与江苏嘉宇特种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制的物联网监控云平台成为行业内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远程监控系统,公司的空分设备在疫情期间能实现无人值守,并将进一步实现远程故障诊断。“做对社会有用的科研,是一名高校科技工作者的担当。”团队负责人钟永彦副教授说。
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打通技术研发“最后一公里”,不仅有效对冲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而且大大提高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近一年来,学校与南通中远集团合作的成果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与地方高新技术企业联合研发的“智能发光斑马线”在多地运用,并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相关报道中;获批中国纺织行业安全与防护用纺织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铝灰渣固废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开展“百名专家服务百企 科技助力复工复产”专项行动
除提供技术支持,善抓机遇的通大人更把社会服务的触角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以及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作为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对长江经济带“化工围江”和化工污染整治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相关决策咨询报告得到中央和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破解长江经济带“化工围江”问题研究》获国家发改委重大委托课题,为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贡献了“通大智慧”。
深挖资源激发活力 注入文化传承“原动力”
“南通大学,三院鼎立,钟灵毓秀根脉弘……”今年5月,慷慨激昂的歌声在美丽的通大校园久久回荡。适逢南通大学建校108周年,全校师生自发组织以各种形式传唱校歌,用歌声表达对百年通大的深情厚爱,为这个“特殊”的校庆月献上最美的祝福。
南通大学作品获第十六届“挑战杯”竞赛特等奖
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南通大学秉承“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精神,遵循先校长张謇所倡导的“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价值追求,把文化育人的旗帜扛在肩上、融入血液。在这里,有夏元贞教授捐给母校的206块遗骨,学生们摸着他的骨骼走进神圣的医学殿堂;有黄竺如教授捐赠给母校病理实验室那颗永远跳动的心脏;还有陈瑛教授捐赠的角膜,她的眼球永远珍藏于中国眼科博物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典型“莫文隋”扶危济困、大爱奉献的精神是通大最闪亮的道德名片,享誉全国的通医优秀知识分子群体爱国奉献、勇攀高峰的品质是通大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全球最新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我校附属医院启用
进入新时代,通大人在守正创新中不断传承发展,在磨砺考验中愈发昂扬奋进。在2019级新生开学第一课上,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浦玉忠向7000余名新生讲述了8位通大人爱国、奉献、奋斗的故事,带领新生一起走进通大人的精神世界,为他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疫情期间,通大附院先后两批共派出18名“白衣勇士”驰援湖北前线,筑起了抗击疫情的坚实防线。身在俄罗斯的校友李帅连续40个小时未合眼,先后采购了183箱、120万只医用口罩,分批次发送至国内,无偿赠送给家乡人民。学校还招募了以小教专业学生为主体的27名志愿者,为附属医院援鄂医护人员子女提供公益家教、开展线上课业辅导。
一届届通大学子传承并弘扬“莫文隋”精神,广泛利用自己的专业特色做着不计名利的实事,累计开展志愿服务4000余项,参与者近50万人,南通大学莫文隋志愿者志愿服务时长在打卡器APP上的统计数据全国第一。
拓展合作开阔视野 增添国际发展“新动力”
与国际接轨,是中国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南通大学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加快构建开放办学新格局。
去年6月,“水墨东方——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中国画作品一带一路巡展”相继在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这是学校主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多元文化交流平台、促进东西方艺术间互学融合的有益尝试。
神经炎症与精神药理国际学术论坛在南通大学举行
近年来,学校广泛开展境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117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多个国际交流项目,其中12所为世界前200强大学。学校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合作举办建筑学3.5+1.5本科合作办学项目,是省内少数与世界名校开展本科层次合作办学的高校之一;学校与意大利锡耶纳“R.弗朗齐”音乐学院举办的音乐表演专业3+1合作办学项目,是中国与欧盟国家高校间第一个音乐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获批教育部“中欧学分生专项奖学金项目”,是省内少数获得该项目的高校之一。学校还是“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任务院校”,并获得面向港澳台地区招生资格。
通大教师与斯洛文尼亚艺术家交流研讨
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赴美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社会调研、带薪实习、文化体验以及志愿者、夏令营活动等。此外,学校积极搭建多学科国际交流平台,神经炎症与精神药理国际学术论坛、未来无线通信技术学术论坛、国际高等艺术院校校(院)长对话等一系列高端论坛进一步拓宽了师生的国际学术视野。
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越来越多的通大学子脱颖而出。2019年,47名优秀本科生入选“江苏省高校学生境外学习奖学金项目”并赴世界一流名校学习。在第二十二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全国总决赛中,由学校美籍教师Mindy指导的学生荣获一等奖。
校党委书记浦玉忠参加张謇学院“庆中秋·迎新生·颂祖国”主题团日活动
“我们要牢牢扎根中国大地,始终把坚持方向作为‘第一前提’,把立德树人作为‘第一任务’,把引培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对外开放作为‘第一窗口’,把真抓实干作为‘第一姿态’,更加清醒地体认历史使命,更加坚定地落实发展战略,更加自觉地扛起责任担当,全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推动知识创造、引领社会进步的一流大学。”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浦玉忠说。
新华日报特约记者 吉明明
审核:李 静
主编:张艾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