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paper审稿人,可能是个本科生。
七月份十七日,川北医学院就近期该校学生罗某某的科研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且公布了相关情况。通报内容表明会议论文和期刊论文的区别,罗某某曾经接到
npj和of等学术期刊的审稿约请,他目前已经参与了三篇文稿的评审工作。他接受采访时谈到,现阶段担任审稿人并没有经济回报,不过他仍然愿意承担这项工作,一方面是为了获得同行的认可,另一方面是促使自己不断进步,因为在评审过程中能够学到很多知识。他所在的川北医学院口腔医学院的院长也指出,对于热衷科研、具备创新精神的学生,学校都应该给予充分的扶持。
大学生参与审稿活动,已经不是什么罕见情况。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Lenka,曾在社交平台上探讨顶尖会议的审稿者遴选过程,她提到在攻读硕士期间,许多申请者透露自己大学时期就具备向顶级会议提交论文的经历
你或许觉得评判者都是学术权威、同行翘楚,其实也可能是他们指导的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等
审不过来,真的审不过来
你的论文为何会出现在低年级学生手中?这需要从当前的评审机制说起。
现阶段,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大多运用同行评审机制进行稿件筛选,这种评审方式被广泛视为专业领域评估的最佳途径,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文稿水准。即便个人未曾发表过顶级期刊或顶级会议的论文,也未曾参与过期刊或会议的同行评审,不过大家应该都经历过毕业论文的匿名评审,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形式的同行评议。
这种审稿机制的产生与论文投递数量的增长有直接联系。由于投递数量不断攀升,编委会依靠临时招募外部协助的方式难以持续贝语网校,同时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期刊便在投稿系统上让投稿人自行选择评审专家。不过近些年,学术领域的虚假繁荣已经发展到同行评审也感到力不从心的地步了。
文稿递交数目急剧攀升,但递交数量的增速远远超过了合格审稿人员的扩充和训练步伐。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在2008年至2018年间,全球同行评审的自然科学工程类期刊及会议论文数目每年平均增加约3.8%,而我国的增幅达到了7.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管的《中国科学基金》期刊亦发表过文章称,我国当前的科学探究在体量与水准上均取得显著进步,不过,持续壮大的科研人员队伍同科研管理人员数量上的失衡现象仍在加剧。
论文提交数量持续上升会议论文和期刊论文的区别,评审专家变得供不应求,不仅人数不足,可支配时间也极其有限。许多作者在投稿后遭遇评审流程冗长的问题。眼下急切地盼着论文能赶在年终考核、职称评定、毕业材料递交、奖学金评定前顺利发表,可审稿专家迟迟定不下来,或者好不容易找到人应承了审稿,临近截止日期却迟迟收不到审稿反馈(真是让人心急如焚)。
对于被邀请担当审稿任务的专家而言,将稿件分配给门下弟子这件事便容易理解了——工作繁忙,时间有限。同行评审通常是无偿的付出,应允审稿请求或许是为了维护与期刊、学术会议的融洽关系,但个人科研与教学事务繁重,让学生参与审稿工作还能增强他们对期刊投稿规范、学术标准的认识,这对他们未来发表文章大有裨益,这难道不是一种两全其美的方式吗?
本文由软科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