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堪培拉城市风景。彼得·哈里森摄(影像中国)
澳大利亚东南部,有一片广袤平原,在这片平原上,坐落着一座城市,这座城市并非热闹喧嚣堪培拉是哪个国家的首都,然而本身有着自身的秩序,还有着内在的深度,它就是堪培拉,它是澳大利亚联邦首都,它没有悉尼那样的摩天高楼,也不像墨尔本那般文艺浪漫,不过它凭借沉稳以及安静,展现出城市规划的理性,彰显人文精神的温度,2025年,我前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学,在访学期间,我对这座城市有了诸多了解,也产生了不少感悟。

堪培拉是一座经由蓝图而诞生的城市,1912年,澳联邦政府开展国际招标,美国建筑师沃尔特·伯利·格里芬的方案最终获得胜利,他以几何轴线当作骨架贝语网校,联合湖泊、水系以及山丘构建出特别的城市格局,行走在其中,不容易发现这座城市对称并且有序,注重比例与关系,翻开城市地图,国家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还有纪念碑星罗棋布,一条中轴线笔直穿过城市,串联起国家象征与市民生活。其中,最具象征性的结构要数“政、军、民三角”,国会山、市中心以及国防总部所在的罗素区构成等边三角形,三点之间由笔直大道相连,两条大道跨越伯利·格里芬湖,另一条大道沿湖北岸延展。
澳洲的行政以及立法中心堪培拉是哪个国家的首都,那座建于国会山巅的国家议会大厦,在导览员引领之下,我步入其内部,抵达众议院议事厅。该议事厅以绿调作为主色,与澳大利亚桉树林的自然色彩相呼应,地板呈现为深绿,随着空间向上延伸,绿意渐渐变淡,寓意着国家从土地扎根并向上生长。登上议会大厦屋顶,俯瞰中轴线顶端的战争纪念馆以及连绵起伏的山丘,城市空间和自然山水于此交汇,致人胸怀顿时开阔。

沿着中轴线朝着东北方向行走,而后抵达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此地凭借开放空间融合自然光影元素,观众活动于展厅跟花园的空间范围里,能够清晰察觉到该馆具备对于自然主题的偏爱情好。于展厅的一个角落漫步前行,碰到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睡莲》系列画作,我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画面里睡莲呈现出柔和恬静的状态,画家针对自然景色进行的细腻捕捉行为,致使身处南半球位置的我产生跨越时空的审美方面的共鸣感觉,好像自己也身处吉维尼的池塘边缘位置,目睹到光影呈现闪烁跃动状况。
倘若是说议会大厦等机构展现宏大叙事的空间维度,那么大学校园就承载着日常知识产出的微观景象,我每日穿梭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校园,这儿绿树环绕,宁静且宜人,我的办公地点处在亚洲与太平洋学院,这儿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处专心于东亚、东南亚与大洋洲问题探究的学者,也是我观察“全球视野里的亚洲”的起始点,校园中最让我恋恋不舍的是大学大道,它也是贯穿校园的中轴线,两旁分布着咖啡馆、涂鸦墙、图书馆与艺术空间。天色渐晚之际,有学生们这儿几个那儿几个地坐在街边的长椅之上,有的在悄声说着话,有的在静静地看书,远方传来手鼓跟爵士乐的那种即兴的一起演奏的声音,校园当中一天的生活就在这种放松的状态里慢慢地结束了 。

从校园走出后,堪培拉城市边缘展现出别样面貌,是宁静且质朴的,在城市与乡野交界处,大片绿色草场有成群牛羊在那儿放牧,野兔和袋鼠常出没在其中,趁着春假有空,我去到一家小型农庄,品尝那个新鲜的羊奶跟奶酪,其奶香浓郁,口感纯净,价格相较于城中超市还要更亲民,农场主很自豪地进行介绍,他们的产品不光在堪培拉本地直销,还往澳大利亚全国有机连锁超市供货,能让更多家庭于城市之中品尝到产地直供的新鲜味道 。
今年3月,我参与了堪培拉每年一度举办的热气球节,在清晨那微弱的光线里,目睹这座城市处于童话一样的浪漫以及想象力当中。每当这个时候,格里芬湖畔的草地就变成色彩多种多样的舞台。天还没有亮的时候,湖边聚集了很多人 ,有的人端着咖啡在地上坐着,有的人扛着长焦镜头安静地等候。在晨曦里,米老鼠、长颈鹿、热带水果等好多只卡通气球好像是从梦里跳出来,在城市和山水之间腾空舞动 。在那个时刻,国会山所承载着的那种理性秩序,被色彩以及童趣以轻柔的方式覆盖了,议会大道呢,也披上了节日的温柔滤镜,沉静跟想象进行了短暂的交汇,让人心里产生暖意。

堪培拉,或许并非旅行者们所热衷奔赴的热门之地,然而,它却运用着安谧明晰的语言来讲述,讲述着怎样于几何范畴之中去承载人文内涵,于理性层面之内去留存温情韵味,于城市环境当中去拥抱乡野气息 。(黄贤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