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上广泛传播一则消息,内容是湖南邵阳学院耗资1800万元人民币聘请了23位菲律宾博士。提及菲律宾,人们可能首先联想到的是在家政服务领域享有盛誉的菲佣;而谈及菲律宾的教育,最常想起的可能是那些发音独特的英语教师。熟悉国际政治领域的人士,或许对那位以“铁腕”形象闻名、治理手段严格的往届总统杜特尔特并不陌生。
说话和行事风格都相当“直率”的“硬核狠人”杜特尔特,这一形象来自央视新闻的截图。
考虑到所有这些因素,我们对于菲律宾的印象往往难以摆脱其混乱与贫困的印象。然而,实际上,尽管教育与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菲律宾作为亚洲那些拥有悠久高等教育历史的国度之一,依然保留着其独特的风貌。
从明朝说起
菲律宾建国的历史总共不超过八十年,然而,若要追溯其大学教育的渊源,却可以追溯到16世纪。在那个时期,即中国明朝的中期,正当我国致力于抵御倭寇之际,那些驾船环游世界的西班牙人,发现了这片仅以“万里石塘”之隔与中国相望的土地。西班牙人刚踏上这片土地,惊喜地发现:尽管岛上丛林茂密,却蕴藏着丰富的香料资源,其价值堪比黄金,甚至还有黄金本身——若以单位面积矿产储量来衡量,菲律宾的金矿储量位居全球第三。
新航路的开辟。来源/张芝联 《世界历史地图集》
对于追求奢华生活、四处寻觅财富机会的西班牙人而言,这无疑是一件天赐的良机。一发现这片宝地,西班牙人便毫不犹豫,迅速派遣人员加以占领。伴随着军队和火炮的到来,众多天主教传教士也纷纷而至。为了确保对这片富饶土地的长期稳固统治,西班牙殖民者当然不会忽略文化的影响力。那些随军乘船而来的传教士,迅速展开了他们的传教工作。
传教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交流,故接受传教者应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即便不要求深刻理解《圣经》中的精妙含义,至少应掌握西班牙语,以免出现沟通障碍。相较之下,让传教士与尚处于口头传授阶段的当地居民学习菲律宾语,似乎不如让传教士亲自开设西班牙语课程来得更为稳妥。
因此,得益于教会的资助,西班牙传教士在菲律宾着手构建了一套西式教育体系。1565年,继徐阶将大奸臣严嵩驱逐出京后的次年,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创设了首所教区性质的初级学校;到了万历年间,1611年,正值朝中大臣们为册立太子与皇帝争执不下之际,亚洲最古老的学府、现称圣托马斯大学的圣玛利亚学院应运而生。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这些学生能够与当代大学生享有同等的权利,他们能够获得罗马教会颁发的“学士”称号。
尽管菲律宾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早,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国的文化素养得到了提升。首先,这些大学虽然也开设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等课程,但教学的核心依然围绕着深奥难懂的神学教义展开。在医学、科学、法律、艺术乃至宗教神学等领域,宗教神学都被视为学生们的必学课程,被誉为最早的“通识教育”课程;再者,那些得以进入这些学府深造的学生,绝大多数是西班牙殖民者的后代,偶尔夹杂着几位菲律宾贵族的后裔;对于广大中下层平民而言,这些所谓的“大学”与天宫相比,几乎别无二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殖民统治的深入推进使得殖民当局对高等教育背景的行政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同时,菲律宾民众的反抗情绪亦愈发高涨。为了加强其统治地位,仅依赖教会提供的教育已显不足。到了19世纪中后期,西班牙殖民者着手在菲律宾构建起公立教育体系。遗憾的是,这项教育变革并未持续太久;1898年,美国在击败西班牙人的大西洋战役中,顺便将菲律宾这一西班牙殖民地纳入囊中。当时,西班牙的公立教育体系仅完成了初级教育阶段,且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均衡,课程设置和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至于高等教育,更是力不从心,只能任其自由发展。
即便如此,在西式教育体系的影响下,菲律宾依旧孕育了大量日后对国家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人才。尤其是在美国对菲律宾实施殖民统治之际,与西班牙早期横渡海洋入侵时的情景已截然不同。菲律宾民众的反抗精神愈发激烈,甚至与美军发生了革命性的对抗。为了巩固在菲律宾的统治地位,美国亦效仿其殖民前者的策略,开始在菲律宾推广教育。
西班牙深受天主教传统影响,而以新教为主流的美国对教会则显得兴趣不大。在菲律宾推行教育改革时,美国首先提出要将教会的影响力从教育体系中排除,这包括禁止教师在学校传授宗教教义,以及禁止对学生进行宗教教义的强制灌输。除了倡导教育去宗教化,美国还将其国内成熟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三级体系引入菲律宾。
尽管如此,高等教育在整个过程中始终是最后才受到重视的部分。直至1908年,在美国相关法规的推动下,菲律宾大学才得以成立,这一事件标志着公立教育体系中长久以来被遗忘的高等教育部分得以填补,从而使得完整的公立教育体系最终得以构建。与此同时,仅仅三年前的1905年,清政府才刚刚废除了科举制度。
菲律宾大学校徽
美国对菲律宾的统治,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延续至1946年菲律宾宣布独立建国。在这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美国持续在菲律宾的教育领域植入其价值观念,以期实现其统治的长期稳定。表面上看似公立的菲律宾大学,实际上很多都难以摆脱美国资金的援助。除此之外,这些大学在专业设置上也存在诸多问题。
菲律宾大学,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公立学府,其学生数量一度占据当时大学生总数的近九成。该校在1908年创立之初,仅有美术学院与农学院两所学院。当时,该校并未设立传统的人文专业,如经济、法律、历史等,亦无代表科技前沿的自然科学专业。直至两年之后,工程学院、兽医学院以及文学院才相继成立。尽管如此,在菲律宾大学里,最受欢迎的学科依然是农业、教育、文学以及医学领域,然而那些侧重于学术研究的理科专业,时至今日依旧未能赢得广泛的青睐。
菲律宾的大学教育已颇具规模,到1941年,该地区已拥有1所国立大学、13所国立学院、8所私立大学以及84所私立学院。特别是菲律宾大学,自1908年仅有67名学生起,到1929年学生人数已增至7800多人,其学生数量增长了近100倍。在大学里,学生们能够体验到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他们不仅加入了各式各样的学生社团,还自主创办了校园报纸。此外,大学教授的薪酬相较于中小学教师要高出许多,整体待遇相当丰厚。
尽管表面看似繁荣,但残酷的现实依旧无法被掩盖:菲律宾大学的入学率长期徘徊在1%以下;即便那些有幸进入大学的学生,毕业率也始终远远低于50%。对于菲律宾的贫困家庭来说,完成大学学业所需的学费和生活费,始终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即便殖民者试图催熟,菲律宾的高等教育仍旧只是少数上层人士的专属游戏。
独立后的高等教育
1946年独立以来,菲律宾对教育事业非常重视。
菲律宾在独立后的前十载,政府尚不具备充足资源投入到教育事业中。鉴于高等教育开支巨大,自美国殖民时期起,政府便已放任权限,准许私人设立高等学府。尽管以菲律宾大学等公立院校为标志,公立大学的学生比例始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菲律宾的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却持续远超由国家资助建立的公立大学。这些私立学校在激烈的学生竞争中,不得不持续降低学费和杂费,然而由于缺乏国家财政支持,部分学校面临教师薪酬发放难题,导致教学质量有所下滑。
菲律宾独立后,其政府开始对私立大学进行整治。这些私立院校若要颁发毕业证书、学位或文凭,必须事先得到教育文化体育部的许可。未经政府认可的院校和课程,则无权继续招生。尽管实施了如此严格的管理措施,但得益于经济形势的向好,菲律宾的私立高等教育机构不仅没有衰落,反而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态势。在1951年至1955年间,菲律宾私立高等学府的数量经历了一段减少的时期,但不久便恢复了增长势头;与此同时,入学学生的人数也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与国家独立初期相比,增长幅度高达二十倍。
菲律宾的德拉萨大学,目前被认为是菲律宾最优秀的私立高等教育机构。这一信息来源于德拉萨大学的官方网站。
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中,菲律宾政府已开始放宽政策,准许部分私立院校晋升为“大学”级别。在这些院校必须满足的诸多条件中,其中之一便是图书馆藏书中至少要有10%的菲律宾语书籍。这一要求与美国殖民统治时期大学必须采用英语教材、以英语进行教学的规定相较,显然是迈出了巨大的进步。
菲律宾政府不仅致力于规范私立院校,还积极推动研究生教育的进步。尽管如此,菲律宾高等教育在表面上看似繁荣,但仅能勉强维持本科教育的需求。若要发展研究生教育,现有的学术水平显然远远不够。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短短十年间,菲律宾已在47所高校设立了研究生课程,并启动了研究生招生工作,从而将高等教育的层次进一步提升。对于医学生而言,有严格的规定要求他们必须完成六年或八年的本硕博连读课程,毕业后可直接获得博士学位。从这个角度来看,菲律宾培养的医学博士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具备一定价值的。
步入费迪南德·马科斯的统治阶段,不论其初衷是真正推动高等教育的进步,抑或是仅仅意图控制高校学生,避免他们反抗其统治,马科斯政府均出台了多项针对高等教育的法规,以加强对其发展的规范。在1972至1973年间实施的一系列教育变革中,菲律宾政府明确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应当是:
开设基础教育课程,旨在加强国家团结,提升文化觉悟、道德风貌以及精神动能。
2. 发展为国家提供领导人才的专业。
3. 通过研究工作提高知识,利用新知识改善人类的生活水平。
4. 训练国家人力,使其拥有国家发展所需的技能。
除了对高等教育进行规范化管理,马科斯于1973年宣布实施了全国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根据这一制度,只有通过教育文化部设定的分数线,学生才有资格进入大学进行为期四年的本科教育。这一制度表面上看颇为合理,在1974年的首次实施中,成功淘汰了一万名不合格的学生,并且录取的学生也开始倾向于选择技术专业。
对于大多数仅能接受粗浅农村教育的菲律宾中学生而言,要想与城市里的优秀子弟并肩跨过门槛,简直如同神话传说。在未设立“高考”的年代,他们尚有选择学费较低的私立院校,混个本科学位的可能;然而,随着实行统一分数线的“高考”制度,他们与本科教育彻底无缘。菲律宾的统一入学考试在客观上加剧了教育的不平等现象,最终在1994年被取消。
马科斯的独裁统治被终结,然而到了20世纪末,菲律宾的高等教育格局已发生显著变化,不再呈现公立院校学生众多、私立院校学生较少的态势,私立高等院校在学生规模和院校数量上均超越了公立院校。1989年发布的“6728号法令”中,菲律宾政府明确要求私立院校需为一年级新生中的5%提供学费减免。同时,对于就读于私立学校且专业属于特定类别的学生,国家亦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此外,该法令还设立了教育贷款体系。然而,我国的教育贷款几乎无息,而菲律宾的年息却高达12%,这无疑是一项高额的利润。
如今菲律宾的大学
经过长时间的演进,菲律宾的高等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尽管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亚洲地区长期位居末尾,但在面对上亿人口的巨大压力之下,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依然稳定在30%左右,毕业率更是超过了50%。这对于菲律宾来说,实属不易。
然而,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菲律宾的高等教育领域始终未能逃离“虚假繁荣”的阴影——未能确保人才的高素质。众多私立院校为了追逐招生规模和经济效益菲律宾大学排名,不顾教学品质,纷纷扩招;而那些仅存在一年或两年的短期大学,其本质更像职业院校,更侧重于职业人才的培育;它们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却忽略了学术研究的进步。
审视菲律宾高等教育体系中私立院校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现象,我们不禁对这一体系的质量产生疑问。这一体系教学质量低下的明显体现,在于与蓬勃发展的本科教育形成鲜明对比的研究生教育。首先,研究生在本科生中的比例极低;其次菲律宾大学排名,研究生毕业率低至百中无一。在那些选择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人群中,理科类专业并未受到足够重视,而教育、师范类专业则占据了多数。鉴于“高薪聘请菲律宾博士”这一消息的发布,网友们普遍提出了疑问,这种反应完全可以理解。
尽管菲律宾的高等教育存在不少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国缺乏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学府。例如,菲律宾历史悠久且享有盛誉的公立大学——菲律宾大学,亦称菲律宾国立大学,在全球大学排名中位居第396位,与我国的华中科技大学并肩,且与我国的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众多院校一样,均为“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的成员。菲律宾大学,作为该国最顶尖的学府,并且作为国家资金扶持的公立教育机构,向众多经济困难的学生敞开了改变命运的大门,其在菲律宾高等教育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