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数量位居全球之最,然而在世界名校的排行榜上,我国名校却鲜见身影。你可能不知道,一百多年前,我国拥有众多享誉世界的顶尖学府,这些学校多由基督教或天主教团体创立。然而,在1952年的教育体制改革中,这些教会背景的大学纷纷消失,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接下来,让我们一同回顾那些不应被遗忘的学府。
燕京大学创始人之一司徒雷登
燕京大学女校学生
一、燕京大学 ( )
提及我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北京大学或是清华大学,它们不仅拥有迷人的校园风光,还享有极高的声誉,吸引了无数有志青年竞相前往。但追溯至上世纪初,我国最为秀美的大学非燕京大学莫属。
燕京大学,这所大学带有欧美教会色彩,是20世纪初由四所来自美国和英国的基督教会共同在北京创立的。它被誉为近代中国规模宏大、品质卓越、环境宜人的高等学府之一。该校由时任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出任校长,正式成立于1919年,并在1930年春季与美国哈佛大学携手共建了哈佛燕京学社。在那个年代已经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在国内外享誉盛名。
燕京大学的校园被誉为“燕园”,这里依山傍水,红墙灰瓦,画栋雕梁,景色宜人,美轮美奂,堪称建筑艺术的杰作,充分展现了京城的韵味,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深刻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特色。
抗日战争爆发期间,燕京大学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侵扰,不得不踏上了一段颠沛流离的迁徙之路,其足迹甚至远至天府之国的成都。战争胜利后,学校得以重返北京。随后,在1952年中国高等学府院系大规模调整的背景下,燕京大学不幸被撤销。而在国民党蒋介石撤退至台岛之后,燕京大学在香港与香港中文大学的崇基学院实现了合并。
其在中国大陆的资产相继被我国政府接管并进行整合,文科和理科被纳入北京大学,工科则归属于清华大学,法学院及社会学系则并入中国政法大学。同时,北京大学接手了燕京大学的校园,校园内的建筑保留了大量燕京大学的古迹。
燕大学生走出教学楼
燕大在五四运动时期应运而生,彼时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作为中国高等学府的佼佼者,燕大自创立之初便与学生们的爱国民主运动紧密相连。燕大学子不仅积极参与了组织发动的“一·二九运动”,还团结起来共同抗击并声讨日本侵略者。他们走上街头游行,高呼国共合作,共同抵御日寇的侵略,在一系列事件中表现出了满腔的热血和报国之志,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燕京大学的历史长河中,诸多博学多才的教授曾在此传道授业,他们的学生遍布四海。诸如知名哲学家、现代新儒家的代表冯友兰,文学家兼社会活动家郑振铎,燕京大学文学院的教授许地山起步网校,儿童文学作家谢冰心,历史学家钱穆,以及文物鉴定专家王世襄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司徒雷登,燕京大学的共同创立者之一,被视为燕大的精神支柱。他掌管学校事务长达27年之久,深受师生尊敬,被誉为“燕园之魂”。司徒雷登秉持着宽容的办学理念,重视学术而不偏袒政治立场或学术派别。因此,燕大一时人才辈出,教授荟萃。可以说,后来的北京大学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燕大的优良传统,为国家培育了众多学术泰斗。
辅仁大学旧址
辅仁大学建筑老照片
二、辅仁大学(Fu Jen )
北京辅仁大学,始建于1925年,由罗马教廷所创立,其前身是北京公教大学附属的辅仁社。1927年,该机构正式更名为北京辅仁大学。该校曾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齐名,被誉为北平四大名校之一。辅仁大学的前身是由英敛之、马相伯共同创立的辅仁社。英敛之先生曾创办《大公报》,是一位著名的爱国人士。他们还特别聘请了史学界的一代宗师陈垣先生担任校长。
1952年,辅仁大学在高校调整的大潮中遭遇撤并。该校的校区随之并入北京师范大学的北校区。与此同时,该校的师生及系所编制分别被整合进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时至今日,辅仁大学的校区已变身为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新址。
在抗日战争那个年代,辅仁大学设立了一个名为“炎社”的研究团体,专注于研究顾炎武,并积极宣扬抗日救国的理念。同时,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也曾在此地发表过激昂的抗日演讲。作为我国最负盛名的教会学府,辅仁大学曾邀请政界、文化界的杰出人物张继、胡适、翁文灏等担任校董,而任教于此的老师们也大多是知名的学者。此外,辅仁大学还培养出了诸如刘乃和、邓昌黎、叶嘉莹、邓肇豪等众多杰出的校友。
上个世纪的辅仁大学女学生
建于1930年的辅仁大学新楼,乃一幢具有中国宫殿风格的建筑,其建筑的中轴线清晰可见,整体布局对称严谨。主楼部分融入了众多古典建筑的精致细节,宛如古代中国宫殿的缩影。此外,该楼还荣膺为旧京三大中西合璧建筑之一。校园后花园风光旖旎,吸引了众多电影制作团队前来挑选拍摄地点,诸如《最佳拍档》、《霸王别姬》、《还珠格格》、《云水谣》等知名影视剧均在此取景,因而这里曾一度成为学生们热衷的打卡热点。
齐鲁大学师生合影
齐鲁大学旧址
三、齐鲁大学( )
山东基督教共和大学,通常被称作齐大,始建于1864年,即清同治三年,其创建是由美北长老会与英国浸礼会携手推动,汇聚了美、英及加拿大等多国基督教教会之力,成为中国教会大学的先驱之一。在它的全盛时期,齐大被誉为“华北最高学府”,与燕京大学相映成趣,并享有“南齐北燕”的美誉。齐鲁大学医学院实力非凡,故而民间流传着“北有协和、南有湘雅、东有齐鲁、西有华西”的说法。即便时至今日,与齐鲁大学有着深厚渊源的山东省齐鲁医院,依旧稳居省内综合医院前三甲。
在战争年代解放之前,齐鲁大学为了躲避战火,不得不进行两次搬迁,1937年,它与五所其他高校一同迁至四川成都的华西坝,这一事件被后人称为“华西坝五大学”。到了1951年1月,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机构接管了齐鲁大学,解除了外籍教职工的职务,中国完全恢复了齐鲁大学的教育自主权。这所拥有48年历史的教会学府,最终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1952年,齐鲁大学在我国的院系大调整中被迫取消了原有的组织架构。其下辖的各个学科,如数家珍般,分别被整合进了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以及山东农业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而原本的校园所在地,如今已成为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的所在地。
齐鲁大学在其最辉煌的岁月,可追溯至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在那个时期,林济青校长执掌校政,他提出了创新的办学理念,广泛吸纳了众多贤能之士。得益于学校优良的氛围和优美的环境,齐鲁大学的名声远播。当时,齐大设立了国学研究所,邀请了诸如著名作家老舍、历史学家顾颉刚、钱穆、王敦化、范迪瑞等众多知名学者加盟,该研究所一度成为了全国国学研究的核心。在这段时间里,齐大迎来了众多杰出人才,其中包括著名的墨学专家栾调甫、知名的戏剧创作者马彦祥、资深的史学研究专家张维华以及才华横溢的散文作家孙伏园等人。
百年前的东吴大学
东吴大学校门旧址
四、东吴大学( )
东吴大学作为中国20世纪初首座采用西方教育模式的学府,始建于1900年,由基督教监理会在苏州设立,其历史可追溯至苏州的博习书院、宫项书院以及上海的中西书院。该校不仅是我国首家开设法学专业的私立高等教育机构,还堪称我国最早实施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的院校,同时具备颁发博士学位的资格。
1952年,我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东吴大学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组成了苏南师范学院。在这次调整中,学院还更改了名称,变为江苏师范学院,而其原有校址并未发生变动。经过1982年的上报和国务院批准,学院最终更名为苏州大学。
与此同时,在1951年,位于台岛的东吴大学得以重建,从而成为该地区首所私立高等学府。这所台岛东吴大学与大陆的苏州大学有着共同的根源和传承,彼此之间建立了姐妹校的关系。
随后,学校的规模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经教育部及江苏省政府的正式批准,学校陆续吸纳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以及苏州医学院。在同一时期,位于上海的东吴大学法学院被整合进华东政法学院(即现在的华东政法大学),而会计系则并入了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即现在的上海财经大学)。
东吴大学师生旧影
上世纪初期,东吴大学的法学教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15年,该校在上海成立了“东吴大学法学院”,讲授现代法律知识。当时,国内法学界有“南东吴、北朝阳”的说法,东吴大学法学院正处于鼎盛时期。学校培养了许多现当代著名的法学专家,如鄂森、王宠惠、吴经熊、倪征燠等,被誉为“华南第一流的,也是最著名的法学院”。
江苏省历史上首座私立大学的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众多杰出人物,诸如知名社会活动家、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前政协副主席、社会学家雷洁琼,社会学家费孝通,经济学家马寅初,以及遗传学家谈家桢等人。他们才华横溢,犹如繁星点点,熠熠生辉。
圣约翰大学校门
圣约翰大学教学楼
圣约翰大学校区
五、位于上海的圣约翰大学,亦称上海教会大学,禁止任何形式的修改。
圣约翰大学,顾名思义,是一所教会性质的高等学府,常被简称为圣约翰。该大学始建于1879年,最初名为圣约翰书院。1881年,它成为中国首所全英语教学的学校。1905年,圣约翰书院正式升格为圣约翰大学,成为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会学府。该校的校训是“光与真理”。被誉为“东方哈佛”与“外交人才摇篮”,该学府亦是外国教会在中国设立并维持时间最久的教育机构。
1952年,我国进行了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不幸被撤销。其原有学科纷纷融入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交通大学等知名学府。校址最终划归华东政法学院。就这样,拥有五十多年辉煌历史的这所名校,在历史的长河中黯然消失。
圣约翰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创下了诸多纪录:它不仅是我国最早举办田径运动会的高校,还是国内首个成立校友会的学府;此外,它还培养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足球队;同时,这所高校也是我国最早设立新闻专业和建筑系的学术机构。
圣约翰大学昔为上海乃至全国顶尖学府之一,该校秉持反清反殖民的光荣传统,多次领导学生发起爱国运动,其影响力历久弥深。该校素有“东方哈佛”、“外交英才摇篮”的美誉,在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孕育了大量外交精英和国家栋梁,在民国及近现代史上留下了众多赫赫有名的校友。
经数据统计,圣约翰大学的杰出校友众多,超过百位。其中,较为知名的校友有:杰出的外交家顾维钧、外交家施肇基、红色资本家荣毅仁、新闻家邹韬奋、香港电影界的奠基人邹文怀、民生银行的创始人经叔平、著名的作家林语堂、张爱玲、建筑领域的巨匠贝聿铭以及国学界的泰斗吴宓等人。
震旦大学校门
震旦大学师生合影留念
六、震旦大学( )
震旦大学,曾名为震旦学院,是我国近代知名的教会学府,曾享有“东方巴黎大学”的美誉。该校由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于上海设立,是中国首家能够授予研究生硕士及博士学位的院校。1903年2月27日,马相伯神父在上海徐家汇天文台旧址创立了这所著名学府。
震旦一词源于印度梵语,其意与中国相同,在英文中则象征着曙光。马相伯期望这所大学能如同初升的太阳一般,成为我国教育的光辉象征。马相伯不仅是震旦大学的首任校长、董事长,更是担任了终身校长的职务,他的一生都在对震旦大学施加影响并提供支持。
1908年,学校搬迁至卢家湾,到了1928年,其名称变更为震旦大学。震旦大学内部设有医学院、理工学院、法学院、文学院以及震旦女子文理学院。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了一次院系调整,震旦大学被撤销,其所属的各个院系被分别划归至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以及南京大学等高校。如今,震旦大学原本的校址已经变成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校区。
震旦大学内最为知名的建筑物乃震旦博物院,其前身称作“徐家汇博物院”。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博物馆之一,它始建于1868年台湾辅仁大学排名,主要陈列动植物标本。1930年,该博物院更名为“震旦博物院”。馆内藏品丰富,种类繁多,其收藏的动植物标本在当时远东地区首屈一指,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大型博物馆体系,因而被誉为“亚洲的大英博物馆”。
震旦大学自成立以来,已走过近半个世纪的光辉历程,期间孕育了众多杰出的校友,他们的声名远扬至四面八方。诸如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家马君武,书法家同时也是政治家的于右任,诗人戴望舒,天文学家高平子,体育外交家何振梁,美术教育家和艺术大师徐悲鸿,以及数学家胡敦复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之江大学主楼旧址
之江大学旧址建筑
七、之江大学( )
位于杭州,由基督教美北长老会和美南长老会共同创办的之江大学,是中国十三所基督教大学中的一员。其前身是宁波的崇信义塾。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该校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历史位置。1951年,浙江省文教厅接管了之江大学,随之,美国籍教师纷纷离校返回祖国。到了1952年,随着中国高校院系的调整,之江大学最终被撤销。该学院被浙江师范学院、浙江大学以及复旦大学所分割,而之江大学则成为了过去。
自1911年开始,之江大学便选址于钱塘江之畔,位于六和塔附近二龙头地段,那里环境宜人。如今,它已成为浙江大学之江校区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之江大学的原址被正式纳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之江大学的杰出校友名单中囊括了众多杰出人才,例如散文大家潘希珍、理论物理领域的领军人物束星北、散文作家陆蠡以及翻译界翘楚朱生豪等人。
金陵大学校门
金陵大学老照片
八、金陵大学( of )
金陵大学,简称“金大”,其历史可追溯至1888年,由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在南京创立台湾辅仁大学排名,是一所著名的教会大学。该校在当时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教会大学”,享有“江东之雄”、“钟山之英”的崇高声誉。金陵大学是首个向中国政府申请备案并获得批准的外国教会大学,同时在所有教会大学中,它是唯一被评为A类的学府。
1952年,我国进行院系调整,金陵大学被取消原有编制。其文、理学院等并入南京大学,同时,一些院系参与了南京农学院、南京师范学院等新学院的组建工作。历史档案资料也被划归至南京大学管理。此外,南京大学还将校园从四牌楼迁至金大鼓楼的新址。
金陵大学学生
金陵大学拥有文学、理学和农学三大院系,其英语文学与古文化研究享誉全球。该校在农林学科领域开创了先河,赢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赞誉。金陵大学培育的杰出人才在中国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现代教育的进步、新型人才的培养及输出作出了卓越贡献。
金陵大学历经数十年,孕育了众多杰出校友,他们遍布全球,其中不乏知名人士,诸如遗传学奠基人李景均、国学泰斗南怀瑾、教育先驱陶行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图书馆学创始人刘国钧、哲学家方东美等。
岭南大学旧址
岭南大学学生军训
九、岭南大学( )
岭南大学的前身是格致学院,该学院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于1888年在广州设立。1927年,因受到广州大革命的影响,学校被迫停办。随后,以钱树芬为首的一批爱国校友共同发起倡议,接手管理学校。在广东省政府的批准下,学校被收归国有,并更名为私立岭南大学。该校不仅开创了中国华侨教育的先河,而且逐渐发展成为南方地区知名的高等学府。
1952年,我国进行了院系调整,岭南大学与国立中山大学以及其他多所院校的文理科专业进行了整合,由此孕育出了现今的华南理工大学以及中山大学。
1967年9月,岭南大学的一批校友在香港地区重建了该校,将其命名为岭南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该书院在1999年正式更名为岭南大学。如今,它已成为香港八所知名公立大学中的佼佼者。
岭南大学的毕业生足迹遍布全球,其中成功者众多,其中不乏知名的爱国华侨。诸如:民主革命的先驱陈少白、国学领域的泰斗陈寅恪、语言学的权威王力、音乐界的作曲家冼星海、革命事业的杰出代表廖承志、武侠小说的巨匠梁羽生、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陈香梅等,均享誉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