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教育发展之路,高等教育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留学推荐2025-08-11 09:06:57佚名

教育关乎国家复兴、社会演进的根本,承载着无数家庭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带领全国人民,始终以教育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逐渐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教育进步之道。

近些年,国家持续强化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高校建设获得显著进步。2012年,国内所有类型大学和学院的注册学生总人数为3325万,高等教育注册率提升至30%。其中,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有143.6万人,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有28.38万人。高校注册学生总人数已经位居全球首位,确立了自己作为高等学府强国的地位。

顶尖学府象征着一国整体实力与文化教育水准,对塑造未来发展方向具有核心价值,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民族繁荣与持续进步的强大引擎,也是增强国家文化吸引力的关键支撑,其规模与水准更是衡量高等教育领先地位的重要尺度。根据国家实际情况,要迅速完成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跨越,需要贯彻“突出重点、辐射全面”的策略,首先需要集中可用资源,重点扶持部分国内一流高校打造世界级大学,帮助基础扎实的高校建设高规格研究型大学,支持众多高校建设高水准学科,使它们的综合实力快速增强,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成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核心力量,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能力的提高。按照这一理念,国家陆续推行了“211工程”、“985工程”等关键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同时也是高等教育领域的整体革新举措。关键建设项目为优势学科建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回顾中国建设优秀大学的发展历程,那些在高等教育领域具有标志性的“211工程”、“985工程”等项目,一直把学科发展当作根基,把培育杰出人才当作中心,把推动学术创新当作动力,致力于快速建立顶尖学科、培养卓越人才、产出标志性成果。重大工程项目的推进,标志着中国顶尖学府建设取得了卓越成就,汇聚了高等教育领域的集体才智与付出,彰显了高等教育的卓越成果与辉煌篇章。

国家在关键项目上的投入,让国内顶尖学府的发展获得了全球性的认可,并形成了深远的外部效应。通过专项扶持,部分学科已跻身世界顶尖行列,同时众多优秀大学也积累了冲击世界一流大学所需的条件与能力。依据英国QS大学学科排行榜,到二零一三年,中国已有十三个高等学府的九十一门学科位列全球前百名之内。我国七所高校跻身THE-QS世界大学排名两百强名单之中,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榜单里,我国高校在学术研究领域的世界五百强数量呈现快速增加的态势,2004年时,我国仅有八所高校进入世界五百强,到了2012年,有二十七所“985工程”大学进入了世界五百强

国际知名度已可比肩世界一流大学

211工程985工程实施效果_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_世界大学排名2013

清华和北大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声誉榜单中,分别位列全球第35位和第45位,北大在QS世界大学排名学术声誉项中排第19位留学之路,清华排第30位,复旦和上交也都在前100名区间内

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国际社会对中国诸多领域的兴趣不断高涨,中国顶尖高校自然而然地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界瞩目的中心,部分大学的国际声誉已经媲美甚至超越了众多公认的顶尖世界学府。清华和北大于《泰晤士高等教育》的全球高校名望榜单中,分别位列第35位与第45位,北大在QS世界大学学术声誉调研中,位居全球第19位,清华则位于第30位,复旦和上交同样进入前百名。从理智角度分析,这些声誉评估的结论主要揭示了中国顶尖学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而非其实际的学术成就。然而,这种影响力在客观上为中国顶尖学府争取到了许多有利条件,越来越多的世界一流高校愿意与中国顶尖学府进行多样化的互动与合作。

一批学科已经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根据由汤森路透集团制作的“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平台分析,中国众多顶尖学府所涉学科门类数量已超过四百门,其中许多学科已跻身全球顶尖水平行列。

根据汤森路透集团制作的“基本科学指标”(ESI)资料,中国众多顶尖学府参与其中的学科门类已超四百种,其中不少专业跻身全球顶尖行列。十余所高校中,每所入选ESI的学科都超过十项,这些学校达到国际领先水准的专业已经形成气候,整体实力逐渐突出。国内顶尖高校众多学科进入ESI排名后,已有超过五十个学科的总被引次数位居全球百强行列,这些学科展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已具备争创世界一流学科的基础,其中部分学科例如清华大学的材料学科(总被引次数全球高校第三)和工程学科(总被引次数全球高校第十),从学术贡献来看已基本达到国际顶尖水准。

从ESI的统计来分析,既要肯定成绩,也应正视差距。

世界大学排名2013_211工程985工程实施效果_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我国高校学科建设成就突出,学术地位持续提高。跟过去比,进步非常明显。到2012年12月31日,超过一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的高校达到133所。这个数字比2010年底增加了44.6%,比2011年底多了18.8%。在这133所高校中,“985工程”的有37所,“211工程”的有84所,其他高校有49所。

我国高校的全球学术声誉逐步增强。到2012年岁末,被国际机构引用的论文数量位列ESI前500名的高校有13所,全部属于“985工程”成员。这个数目在随后的几年里持续增加,2011年岁末为11所,2010年岁末为8所。这种增长趋势,虽然仅代表学术声誉的一个维度,却表明我国高校正以较快的节奏朝着世界顶尖大学的目标前进。

我国大学学科发展,与全球顶尖学府相比,仍存显著不足,必须持续加码。美国有十九所高校,在ESI统计的全部二十二个学科领域里,均位列前百分之一。我国在免疫学、综合交叉学科和空间科学3个学科方面,没有高校跻身全球排名前1%的行列,在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经济学与商学、社会科学总论等学科领域,同样只有极少数高校能够进入全球排名前1%的名单,我国高校在这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方面相对滞后,亟待强化提升。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存在显著差距。我国仅有13所高校位列引文总数前500行列,其中,进入前300名的仅7所,且全部未跻身前100行列。相比之下,美国有114所大学进入引文总数前500名,其中,前300名囊括94所,前100名则包含49所。

学术成果国际影响力正在快速提高

国内顶尖学府所刊载的全球性学术文章的体量与受援程度大幅攀升,迅猛向世界顶尖大学的一般水准看齐,现阶段已有十多所高等学府的年度全球性学术文章发表量跻身世界大学百强行列。

自该项计划启动以来,国内顶尖学府在国际期刊上刊载的学术文章篇数与获得引用的频次大幅攀升,正迅速向世界顶尖大学的同类指标看齐,已有十多所高等教育机构每年的论文发表总量跻身全球高校百强行列。当前,“211工程”与“985工程”高校所发布论文的单篇引用次数已攀升至全球均值的九成上下,其中一些高校的学术成果水准已逼近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群体的水准。更为鼓舞人心的是,通过重点投入,清华大学等机构已经具备在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关键领域不断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的水平,近些年每年都能在《自然》、《科学》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多篇有分量的论文,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日益提升。

世界大学排名2013_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_211工程985工程实施效果

2001至2012年期间,《自然》与《科学》两本期刊合计刊登了28072篇全球范围内的研究论文,中国内地贡献了800篇,这一数字在全球总发文量中占比2.85%。在这些论文中,由高校机构撰写的有471篇,占内地总论文数的58.88%(参见图1)。

2001至2012年期间,中国内地以首位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共计328篇,这一数字占内地总发文量的41%份额;其中,内地高等院校以首位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有144篇,占高等院校总发文量的30.57%比例(参见图2)。

师资队伍结构已经明显优化

重点建设启动阶段,中国顶尖大学的专职教师里拥有博士学位的仅占一成,到了2011年,“211工程”高校的博士学历教师比例增至半数,“985工程”高校则超过六成,而北京大学等九所高校的该比例已经超过了七成。

重点建设启动阶段,中国顶尖高校的专职教师里拥有博士学位的仅占一成世界大学排名2013,到了2011年,“211工程”高校的博士教师比例增至半数,“985工程”高校超过六成,北京大学等九所高校更是超过了七成。与此同时,中国顶尖大学着力提升高阶人才团队建设,成功招徕并栽培了一批国内首屈一指的学术领军人物。1995至2011年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新增成员里,来自“211工程”高校的比例逐步攀升,早期约为三成到四成,近年则接近半数。1999年至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遴选的2184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有六成是“211工程”高校的教员。师资力量整体进步迅速,中国顶尖高校同时吸纳了多位国际声誉卓著的学者,其中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并且补充了大量具备国际水准的各学科领军人物,优秀人才的集中程度持续增强。

服务国家战略已成高校自觉追求

[]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_211工程985工程实施效果_世界大学排名2013

中国顶尖高校的创建从规划到执行始终与国家发展方向深度契合,国家着重支持这些高校的核心目标是为了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全球竞争力。这些重点大学在建设过程中,一直把响应国家重大需求当作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推动国家科技教育发展战略的关键支撑。清华等“985工程”院校的49个科研机构,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选定的16个国家级重大项目中,有10个达成了合作,2000至2012年间公布的1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通用类别)里,有10项出自“211工程”高校。中国的高等学府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把国家需要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对于中国打造创新性国家、达成“中国梦”这一过程,它们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基地已经形成

中国顶尖高校是国内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培养的核心机构,十多年来世界大学排名2013,“211工程”院校授予的博士学位数量,一直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二上下。

国内顶尖高校在培育人才方面,无论能力还是条件,都显著强于其他国内院校,是培育卓越创新人才的重点机构。这些高校在创新本科教育理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上,勇于尝试,积极作为,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果。北京大学的本科教育改革,以通识教育为重心,着力培养具备宽广视野、强烈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中国人民大学也采取类似措施。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通过实施多样化的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让在校生深度参与创造与创新的实践,以此增强创新思维,提升创新技能。中国高等学府是培养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重要基地,十多年来,“211工程”院校授予的博士数量大约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二。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评选中,这些“211工程”大学获得优秀博士论文的比例持续高于它们授予的博士总数占全国的比例,这证明了它们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更高的水平。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任重道远

世界大学排名2013_211工程985工程实施效果_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我们必须清楚看到,国内大学学科发展与世界顶尖高校之间仍有显著距离,我国建设高水准大学仍需付出巨大努力。

重点建设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点的高水平大学发展道路,展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长处,大幅度提高了国内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准,促使部分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距离显著缩短,一些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领先程度。然而,我们同样需要清楚地看到,国内高校的学科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仍有明显差距,高水平大学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需要继续努力。需要准确识别不足之处,清晰设定方向,从而显著提升发展优秀高等教育的责任意识和时间压力。

我国部分顶尖高校通过强化建设,已拥有冲击世界顶尖学府的条件与能力。然而,国内高校在科技创新实力、杰出人才培育、优质学科建设以及制度完善等层面,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仍有显著差距。创建若干所世界级大学将是一项持久且繁重的挑战,需要我们持续不懈地奋斗。

为了响应二十四大号召,需要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的整体变革,促进教育事业的本质提升,迅速提升世界顶尖大学和优秀大学的发展速度,必须持续实施重点发展的策略,在增加资源支持的同时,依据新的标准加强改革深度,合理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调整发展方式,优化专业设置,强化专业能力,培育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打造更具实力的团队,取得更高水平的成效,以此保障“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最终目的得以达成,为构建人才大国和人力资源大国、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

我国当前仍处在大有可为的关键战略阶段,既拥有难得的历史契机,也遭遇着诸多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中国的高等学府必须承担起光荣的使命和深厚的责任,引领全国高校共同进步,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完成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跨越,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保障。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本报记者 宗河)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