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它的外形庞大、耗能多、稳定性不佳。运行迟缓,通常每秒仅能完成数千到数万次运算,成本高昂,然而它为日后的计算机进步提供了根本性的支持。
第二阶段: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它的优势在于体积极小,能耗降低,可靠性增强,处理速度加快,通常能达到每秒数10万次,有时甚至能达到300万次,整体性能远非第一代计算机可比。
第三阶段: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
性能表现更为出色,处理频率可达到每秒数百万到数千万次之间,运行稳定性大幅增强,成本持续降低,商品逐渐实现了普及化、成套化以及规范化等方向的发展。开始被用于文字编辑和视觉设计等范畴。
第四阶段: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
它的优势在于构造紧凑,成本较低,操作便捷,不过其性能与处理能力已经媲美或超越了以往的大型机器。同时,借助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技术,众多逻辑元件已被开发出来,进而构建了虽然体量并不庞大,却能够实现每秒一亿次乃至数十亿次运算的超大型计算机。
扩展资料:
计算机的特点
1、运算速度快
计算效率表示机器单位时间可处理的指令数量,惯用MIPS作为计量标准,代表每分钟完成的百万指令数。当前先进机器每秒可处理的加法运算已达到数十亿级别。
2、计算精度高、可靠性强
计算结果的准确度取决于机器的存储容量以及所用的数学方法。理论上讲,电子机器的运算精确度没有上限,通常借助一些技术措施,就能满足各种精确度标准。因为机器内部使用二进制,在信息传递和运算过程中不容易产生错误,所以机器的稳定运行得到了充分保障。
3、存储能力强
计算机内部设有专门用于记忆的部件,名叫存储器,其作用是保存信息。这种部件能够容纳海量的数据和信息,并且保证存储的内容精确无误,可以长久保存,同时还能迅速调取。这些特性使得计算机得以自动且高速地工作。拥有这样的内部记忆功能,是电子计算机区别于其他计算工具的一个显著标志。
4、逻辑判断能力强
电脑不仅能够处理数学计算,还可以执行推理操作。通过运用推理操作,可以让电脑得出推理结论,依据结论内容采取相应措施。
具备逻辑分析功能,让机器可以完成信息搜寻、文献归类、思维演绎和命题验证等需要逻辑处理的任务,显著拓宽了机器的运用领域,这种功能确保了机器信息操作的深度自动化。
5、通用性强
任何繁杂的运算处理工作计算机就业,只要能够转化为数学形式,就能够通过代码来展现。计算机运用“预先存储指令并按指令运行”的机制,因此表现出广泛的适应性。
因此只要往机器里放入不同的指令,它就能处理并达成不同的目标。这些指令可以由操作者亲自设计,也能够由制造商直接给出,它们的构造千变万化计算机就业,尤其是借助了数字化的编码手段,让机器的作用从一些旧有的范畴扩展到了许多更新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