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转型之路:坚守师范教育本色,道器兼修育英才

留学推荐2025-11-13 20:19:26佚名

师范大学朝着综合大学进行转型,这并不等同于“转身”,师范教育属于师范大学具备的优势特色,它同时也是一种责任担当,对于师范教育而言,只能够予以加强,绝对不可以进行削弱。

于资源竞争越发激烈之处,大学排行榜纷纷涌现,各种「名号」极具吸引力之际,同行之路宽广,光荣使命需共同「分享」。

华东师范大学校训_师范大学转型与师范教育发展_教师职业道器兼修

百年来,我国师范教育体系历经了这么一种变迁,最开始是由相对而言独立的师范教育机构单独承担,后来变成多种类型机构广泛参与。师范院校在此期间也产生了变化,从行业性机构朝着综合性大学进行转型。在这个组织范式转化旅程中,全国各个师范大学一同面临“师范教育向何处去”这一课题。而要回答师范教育究竟走向何方,首先得针对教师职业展开理性思考。

教师职业需要“道”“器”兼修

教师职业道器兼修_师范大学转型与师范教育发展_华东师范大学校训

在当下,不存在任何一种职业,会像教师这般,并被全社会予以关注、评价以及议论,这里面既有不少赞美,然而更多的却是非议,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制度针对教师职业所构建起来的“红烛”“春蚕”的那种“圣神化”形象,已然在不同程度方面遭受侵蚀,教师群体于不同程度上承受着信任危机,一方面,好像教师集体卸掉了“道德重负”,进而回归到“常人”生活,教师职业逐渐蜕变成了“饭碗职业”留学之路,另一方面,教师的培养愈发偏重精致技术,从而走上了所谓“真正的专业化”道路 。师德教育的标准与要求,相比专业技能超越常人,找不到有效的养成路径,所以似乎难有作为。其可能的后果是,聚焦学生学业成绩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受重视,重实践应用、重技术操作、重绩效表现成教师培养新价值诉求,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三大任务受挤兑,“器彰而道隐”。塑造“人格”、“精神”和“灵魂”等形而上的理想追求被奚落为“不接地气”的大词。好似,网络潮语,像“萌嗒嗒”“哥只是个传说”这般,引发掌声的那种讨巧,才回归质朴真切。

认识以及评价教师职业,不能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事实上,教师职业以往从来不是一般职业能够相比的,扬雄早在汉代就界定说“师者,人之模范也” ,司马光“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的感慨也是意味深长的,陶行知先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更是高度概括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呢,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华东师范大学的校训当中有“为人师表” ;东北师范大学的校训里同样有“为人师表” ;台岛师范大学校歌存在“师范尤尊崇,勤吾学,进吾德,建吾躬”的词句 ;高雄师范大学校歌也包含“师资孕育,师道尊崇,进德修业,学贯西中”的歌词。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在我们这些被称作“师范大学”的学校,从校训、校歌方面来看,没有不重视“德表”的。应当讲,这样的执着坚守永远都不会过时。于专业化叙事的大背景当中,教师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并非是减缩了,反而是要求变得更高了。“道”与“器”兼修这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诉求。唯有将道德意蕴跟专业素养相互结合起来,才会有教师职业的崇高以及尊严。北京师范大学设立了启功教师奖,对在乡村工作30年以上的教师予以重奖。他们的学历不一定有多么高,然而他们拥有一颗爱心,他们拥有执着与坚守,这恰恰是教师职业的灵魂。

华东师范大学校训_师范大学转型与师范教育发展_教师职业道器兼修

师范大学发展需要“转型”而非“转身”

从1897年所成立的南阳公学师范院开始,到1902年成立的南通通州师范学堂,再到同一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从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对应的“壬寅学制”,到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对应的“癸卯学制”,以及1907年的《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还有1912年至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里的《师范教育令》,晚清以及民国初期我国师范教育系统逐渐建立起来,形成自成一统的局面。尽管曾受到1922年“壬戌学制”的影响,然而最终确立了自主的师范教育系统。新中国成立初期,构建起涵盖初级师范、中等师范、师范专科以及师范大学的所谓四级师范体系,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摒弃初级师范,进而形成了三级师范体系,“文革”结束之后,师范教育系统的运行得以恢复,自20世纪90年代往后,逐渐开始在层次与机构方面做出某种调整,施行从“三级”迈向“二级”乃至“一级”这样的师范教育体系转移进程,逐渐雕琢出以师范院校作为主体,并且有着其他高等学校参与其中的开放性教师教育体系。在这个进程里面华东师范大学校训,中师不见踪迹了,师范学校更改名称并且提升等级,师范大学陆陆续续踏上朝着综合大学转变的路途。曾经有一阵子存在着“学术性”与“师范性”这样的争议情况,变成了高师院校身份认定方面的关键要点。当“教学型”以及“研究型”成为新的划分标志之际,很多高师院校开始在研究型与教学型之间进行排列组合,确定站队的位置。经由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调整、合并、合作、共建”这一八字方针的带动指引,巨型综合性大学突显出来,而没有进行合并的行业性大学开始朝着综合性大学转变。师范大学也参与到其中了。师范大学朝着综合性大学转变之后,师范教育要如何处理呢?大学里面的教师教育学院与其他专业性学院处于同等地位之后,怎样去坚守传统师范教育所具有的“师道”价值呢?又该如何坚守“师德”价值呢?以及如何坚守“师表”价值呢?

华东师范大学校训_师范大学转型与师范教育发展_教师职业道器兼修

师范大学开展加强科学研究之举,同时朝着综合大学方向进行转型,这是针对社会所需做出的积极回应,亦是大学自身谋求发展的明智抉择。然而转型并非等同于“转身”。不管是从组织战略层面予以考量,还是按照国家使命来审视,师范教育既是师范大学的优势特色所在之处,同样也是其应尽责任担当所在之处,只能够予以加强,绝对不可以进行削弱。一味守旧、因循守旧是行不通的,盲目求新、包揽一切同样会产生问题。师范大学朝着综合化方向转型,是在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凸显师范特色的前提条件下,做到有所行动有所不为的综合化,并非是为了综合化的名声而去搞综合化。南京师范大学于2005年在设有教育科学学院之际成立教师教育学院,用以探索“大学+师范”模式。北京师范大学组建教育学部时,创立了具备统筹全校师范教育资源职能的教师教育学院。鉴于学科教学论的教师分散于不同学院,所以把它定性为跟教育学部相联系的“综合交叉教学平台”。华东师范大学在成立教育学部之后,又设立教师教育学院,这同样是针对综合化进程里怎样保持优势特色、“面向师范”的一番努力。在校这一些地方的机构究竟该怎么去进行协调,体制以及一套机制到底得怎样去确保师范教育所具备的品质,教育的整个过程又要怎样去促使“道器兼修”,这些都是需要持续去加以关注的。

师范大学共同体建设要“分享使命”而非“华山论剑”

教师,是对未来有着巨大影响的特殊群体,师范教育,是触摸未来的事业,《学记》讲,“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一个民族,若有足够多优秀教师,便会成为最具希望的民族,一个道尊、敬学的社会,是教师教育最大的发展动力,在与时俱进、综合发展之际坚守师范特色,就是坚守所有师范大学的共同信念与价值,培养德才双馨、道器兼修的优秀教师,乃是师范大学的共同利益,亦是共同使命。

教师职业道器兼修_师范大学转型与师范教育发展_华东师范大学校训

师范教育属于高等教育里重要的构成部分,师范大学面临好多共同的问题以及挑战,有着诸多共同的课题与期盼,在资源竞争越发激烈,大学排行榜还有各种“名号”吸引目光之际,各个学校难免会去制定策略,找出路径,突出重围,越是处于这样的时候,就越是得思考一下,从更大的时空范围来思量,从使命担当的层面去观察,师范院校到底是算一还是算多呢的,大学发展的目标是那种谁胜谁负、华山论剑的名次之争华东师范大学校训,还是去激发、锤炼以及运用我们的力量来教化当下,滋润未来呢的 ?用不着多说,答案自明。同行之路宽广,光荣使命需一同去“分享”。(作者周作宇,其为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还是教授,也是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报》2015年12月16日第4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