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杨绛于5月25日凌晨去世,享年105岁回顾生平

留学资讯2025-09-06 09:08:15佚名

杨绛于北京5月25日凌晨逝世,享年105岁。杨绛是知名女性作家、文学翻译家,同时也是钱钟书的妻子。她拥有高尚、深刻且富有感染力的精神世界,最终实现了“回归”的愿望。我们应当追忆杨绛的人生经历、文学成就,以及再次体会她当年的《一百岁感言》所表达的心境。

今天凌晨,知名女作家杨绛,同时也是文学翻译家与外国文学专家,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终年105岁。

杨绛诞生于1911年7月17日北京,原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是中国享有盛誉的文学家,剧作家,以及语言转换者。

杨绛掌握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称作顶尖的译作,到2014年已销售七十多万本;她早年的剧本《称心如意》,曾在舞台上演出六十余年,2014年依然在上演;杨绛九十三岁时出版散文集《我们仨》,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再版数量超过一百万本,九十六岁时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一百零二岁时出版八卷本《杨绛文集》,全书共二百五十万字。

杨绛 105岁 去世 回顾生平事迹 文学作品 翻译作品 钱钟书夫人 一百岁感言 心境 评价_钱钟书夫人病逝

杨绛辞世:她像一滴水融化在海中

一颗高贵、深湛而生动的灵魂,如她所愿终于 “ 回家了 ”。

一位世纪高龄的杰出女性,中国文学界的特殊存在,杨绛先生,这位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小说家和剧作家,于 2016 年 5 月 25 日凌晨去世,享年 105 岁。

杨绛先生诞生于辛亥革命前夕,她完整而深刻地见证了我国现当代以来跌宕起伏的国民发展历程。凭借长寿与丰富的文字作品,她成为这百余年历史时期中极具历史影像性和说服力的亲历者之一。

是这段风雨交加的岁月磨砺出了这样杰出的女性,还是因为有这样的女性才让这段岁月显得非同寻常?无论怎样,她都是华夏的子孙,身上刻着中国历史的印记,血脉里奔涌着中华民族的辉煌与苦难,所有的欢乐与悲伤,都融入了这片土地。

杨绛 105岁 去世 回顾生平事迹 文学作品 翻译作品 钱钟书夫人 一百岁感言 心境 评价_钱钟书夫人病逝

在现当代文化领域中,林徽因的庄重,张爱玲的孤高,陆小曼的妩媚,萧红的哀愁,谢婉莹的平和,丁玲的奇特,杨绛的声望与个性,其实一直并不特别突出,只是到了晚年时期,这位堪称“标志性”的作家才慢慢被公众所熟知,并且年纪越大,声望反而越盛。

拨开历史浮华,人们蓦然发现,原来,她才是真正的一代才女。

杨绛先生门第显赫,是地地道道的名门闺秀,毕生多数光阴都在国家民族动荡不安的时期度过,无论战火连天的解放前,抑或政治风浪迭起的解放后,她都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毅力与从容,带着风骨承受着猛烈如狂风暴雨般的艰辛。

社会上有很多关于她漫长岁月的传闻轶事:在上海那座孤岛期间,她在公共汽车上曾严厉斥责过全副武装的日本军人,凭借非凡的胆识让那些士兵不敢造次,最终安然无恙。文化大革命期间,她被红卫兵迫害剪掉了不伦不类的发型,还被命令去打扫厕所,但她戴上自制的假发,将那间脏乱差的地方清理得焕然一新,令造反派们目瞪口呆。所有这些,描绘出一位面对民族不幸与个人困境始终不屈不挠、绝不低头的崇高女性形象。

面对无边无际的困境,持续不断的贬低,越来越深的绝望,她外表平静地表现坚毅,潜移默化地展开抗争,精神世界坚不可摧如同瀚海。

钱钟书夫人病逝_杨绛 105岁 去世 回顾生平事迹 文学作品 翻译作品 钱钟书夫人 一百岁感言 心境 评价

其实,杨绛有双重身份,一是她自己,二是 “ 钱钟书夫人 ” 这个标签。作为极具才华的文化名人,杨绛的创作生涯持续了一生。作为容貌与才华兼备的著名女作家,她年轻时就在京城声名鹊起,被誉为 “ 杨绛最佳 ”,朱自清、李健吾、沈从文、费孝通都曾极力称赞她。到了中晚年阶段,她翻译了《唐吉坷德》和《斐多篇》,并且撰写了《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走到人生的边上》等作品,杨绛即便已经百岁高龄,依然实现了创作生涯的最高成就。经历了无数生活艰辛,她依然能保持平和淡然的心境,内心没有丝毫怨恨。“哀而不怨,悲而不伤”,这便是杨绛的为人处世态度。

杨绛最为人所熟知的角色是钱钟书的伴侣。在两人超过半世纪的结合里,杨绛凭借卓越的文学素养,却常常甘愿居于钱钟书身后,扮演默默支持的角色。她不仅周到照料钱钟书的日常起居,更深度介入他的整个写作过程。钱钟书每一部作品问世,都凝聚着杨绛不易察觉的心血。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杨绛钱钟书夫人病逝,也许就没有钱钟书的巨大成就。

杨绛对钱钟书产生了深远影响;钱钟书同样对杨绛施加了重要影响,双方共同成就了彼此,最终达到了和谐统一的状态。钱钟书的声望极为卓著,几乎掩盖了杨绛的才情,然而杨绛那种从容淡泊、沉稳含蓄的风度,却使得她的形象更加令人敬仰。钱钟书所说的“最理想的伴侣,最杰出的女性”,确实发自内心。他们夫妻二人相得益彰的幸福生活,想必也是上天赐予杨绛的又一份厚礼。

但是,人生无常的悲哀不断降临:1997年,被誉为杨绛毕生最佳作品的女儿钱瑗离世,1998年,钱钟书溘然长逝。丈夫与爱女相继去世,对杨绛造成的伤害难以想象。她内心充满挣扎,想着“钟书离开了,我也想离开,可是能逃到哪里呢?我根本无法逃避,必须留在世间,处理后续事宜,完成我应有的义务。”那时候,将近九十岁的杨绛没有选择离世,也没有陷入消沉,她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在人生的晚年阶段,绽放出了耀眼的生命光芒。

杨绛决心与丈夫共度余生,倾尽心力支持他:钱钟书遗留下来的大量笔记和手稿,数量超过七万页,内容深奥难懂,杨绛负责收集整理,最终成果显著:2003年完成并出版了三卷本的《容安馆札记》,以及178册的外文笔记;2011年,二十卷的《钱钟书手稿集 · 中文笔记》正式发行。杨绛的行动,为钱钟书,也为中国文化,守护了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杨绛晚年心境宁静,超脱物外,达到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就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只保留着纯洁无瑕的童心。其实,任何对她美好的称颂和赞扬,甚至都可能是一种冒犯,因为她并不需要,也不在意,她原本就是那样,一直保持着高洁的品格,不受外界习俗的影响,又何必我们这些外行人的浅薄赞叹呢!她离世时应当很平静,她没有辜负家人和这个社会,最后,她仿佛一缕轻烟消散在天地间,再也找不到了。

杨绛先生,走好!

钱钟书夫人病逝_杨绛 105岁 去世 回顾生平事迹 文学作品 翻译作品 钱钟书夫人 一百岁感言 心境 评价

翻出杨绛的《一百岁感言》,重温一下杨绛当时的心境。

杨绛的《一百岁感言》:

我已是百岁高龄,行至人生尽头,不知还能活多久钱钟书夫人病逝,寿数不由自己掌控,但我明白自己即将“离去”。

我必须洗去这许多年积累的尘埃,然后返回家中。我并未有那种站在高山之巅俯瞰寰宇的开阔心境留学之路,只在自家的方寸之间享受安宁的时光。想到此处,内心变得非常宁静,我应当以平和的心态度过每一刻,然后启程回家。

在这个追逐物质利益的社会里,活一辈子确实很不容易。如果你一心想做个不与人争的忠厚人,别人就会利用你欺负你。你只要稍微有点才能和美德,别人就会嫉妒你排挤你。你如果心胸开阔地退让,别人就会侵犯你损害你。你不想与人竞争,就必须不向外界有所求,同时还要保持自己的实力准备应对争斗。你要想和别人和睦相处,就得先和他们打交道,还得随时准备好承受损失。

杨绛 105岁 去世 回顾生平事迹 文学作品 翻译作品 钱钟书夫人 一百岁感言 心境 评价_钱钟书夫人病逝

年轻人热衷嬉戏,中年人沉溺情爱,中年时期急于成就事业扬名,老年时满足于自我欺骗。

人的生命有多长,坚硬的金属经过锤炼能变成多少纯金,实在难以估量,然而不同的磨砺,总会带来不同的成果,同样,不同的放纵,也必定会沉淀出不同的败坏。

天意不会将所有美好都赐予一人,获得情爱不一定伴随财富;拥有财富不一定带来愉悦;体验愉悦不一定保持强健体魄;身体强健不一定事事称心。

维持满足愉悦的心境,是磨砺心智、洗涤灵魂的最好方法,这种快乐源自精神层面,它能将承受苦难转化为愉悦体验,彰显精神对物质的优势,这就是人生真谛。

人的锻炼程度不同,得到的修养和好处也不同。就像香料,打得越碎,磨得越细,香味就越浓。我们曾经那么盼望命运的起伏,最后才明白:生活中最美好的景象,其实是内心的平静和镇定……我们曾经那么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最后才懂得:世界只是自己的,跟别人没有丝毫牵连。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