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房价为何居高不下?司机师傅道出背后原因

留学资讯2025-09-10 21:06:07佚名

在香港参与某项事务,从飞机场前往市区途中,我向驾驶人员随意询问了此地房价,对方回应"每平米一两万"。稍等,这是按平方英尺计算的,折合每平米要十二三万港币呢!司机师傅补充说,市中心新推的房产现在每平米价格已达五十万。这个机场附近的楼盘,若乘坐地铁前往中环,单程就要一个钟头,要是搭乘机场快线,一天往返的公共交通费用就高达两百元。但即便是这样,也是供不应求。

香港是否应该拓展更多土地呢?司机师傅表示这是港英政府遗留的旧制,必须保留充足的绿地带,足够的公园空间,以及足够山林资源。确实,不能随意将山体夷为平地,或者侵占海域获取土地。这些做法都难以持久。

我询问司机师傅,香港当局是否也和内地相似,为了征收拍卖土地后的巨额费用以及房产税香港城市,因而会将房价维持在较高水平,他称或许如此,不过民众已经适应了,最令人不满的是李嘉诚获利后便离开了,当然资本有其固有规律,香港产业遭受掏空,前景长期不被看好,香港的富裕阶层已经迁离,但内地的富裕人士又接踵而至,因此房价再度攀升。

我询问对方为何香港民众不外出表达对高昂房价的不满,对方一时语塞,可能是因为驾驶时担心注意力分散。我自己回答,我们中国人向来以勤奋为荣,若买不起房,就总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认栽就好。所谓命运不好也不能责怪当局者。“没错!没错!”司机师傅非常赞同地说。

这位师傅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车里正播放着谭咏麟的《朋友》这首歌。他谈到近两年的感受,觉得居住空间越来越局促,工作时长也持续增加。我认为这难以避免,毕竟整个香港正经历经济周期的低迷阶段,不能责怪政府。他还提到香港许多人每天要工作十二个小时。我讲内地那种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周末还要继续干活的工作模式,是网络行业的标准作息,他回应说香港差不多所有行业都这样。

二十年前,《新周刊》杂志曾把香港称作“国内最为辛劳的城市”。二十年光阴流转,香港至今仍是国内最为辛劳的城市。

房价如此高昂,年轻人该如何是好?有位驾驶职业者表示:“那必然是和家中长辈同住,等到成家之后,若想获得公租房资格,往往需要等待五六年光阴。”的确,年轻人不受经济波动影响,因此近些年他们情绪较为激烈,时常发生冲突,与前辈们专注于赚钱闯荡形成了鲜明对比。

那个司机从前在内地经营过企业,后来把业务迁走了,如今在某个组织里从事网络预约出租车服务。我问他不介意放慢脚步吗?他回答虽然算是自主工作,却不能停,你若歇业团队要怎办?幸运的是他年轻时足迹遍布全球香港城市,不过他仍觉得香港最适宜贝语网校,因这里办事便利,开销不高,服务水准也很出色,因此他没打算去其他地方。

中国境内最劳累的都市居民,却对任何地方都提不起兴趣。努力工作才是香港的本性。房价即便高,也只好耐心等待公共住宅。香港的街头,几乎看不到游荡的乞丐。因为他们没有闲工夫游荡,全都得去劳作。我在欧美主要城市的核心区域,经常见到成群的乞丐,他们并非没有住处,政府也有公共住宅可以安置,只是他们习惯了自由,就是不肯搬进去。我在瑞士伯尔尼目睹过针对特定人群设立的药物使用点,当局担忧这些人实施犯罪,特意提供毒品及场所供其使用。欧洲这种高额福利制度,我们中国人并不认同。

在机场入境处碰见一位长者,年纪至少六十五六岁,十分勤勉地指挥旅客排起队伍。某地报纸刊登了香港西贡区一位高寿老人,即便已届百岁仍经营着一家杂货铺。这位老人每天早晨挑一箱瓶装水和饮料去店铺,晚上卖不出去的再挑回来。估计那家杂货铺是别人家的,他只是租了个摊位。有记者问他健康长寿的诀窍,他回答说是不挑食兼勤快干活。

身体会因过度劳累而衰弱,但精神会因无所事事而萎靡不振。长时间缺乏活动,人会产生空虚和无用的感觉,思虑过多容易引发忧愁。我曾听台湾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讲过,没有事情可做,人会加速衰老。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