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_64[id_2[]]39649]
01
[]
咩咩——羊
[]
汪汪——狗
笃笃,呱呱——青蛙
[]
[]
[]
唧唧、叽叽——小鸡
嗷呜——老虎
吱吱——老鼠
嗯啊嗯啊——驴
喔喔——用来写公鸡的声音。
[]
叽叽——用来写小鸡、小鸟的叫声。
瞿瞿(加上“口”)qū——蟋蟀的叫声。
啾唧——用来写虫、鸟等细碎的叫声。
[]
嗡嗡——用来写昆虫飞动的声音。
[]
咿呦——山鹿叫
咿喔、喔——鸡叫
嘶——马鸣、虫幽咽凄切叫声
哮、嗥——兽吼叫
嗒嗒——马蹄声
嘶噪——马鸣声
咿咿——虫叫、豚鸣
[]
02
鸟的叫声
科.科.科——画眉连续叫表示害怕示弱。
奥.奥.奥——画眉摆头并叫起来,表示威胁。
喳喳——喜鹊的叫声。
啁啾——鸟叫的声音。
噌——麻雀飞的声音。
哇哇、咻咻、哑哑——形容乌鸦叫声。
嘎嘎——形容大雁等的叫声,也作呷呷,鸭子的叫声。
咕——形容斑鸠等的叫声。
啾啾——形容许多小鸟一齐叫的声音,也形容凄厉的叫声。
急速划过的声响,称为刷啦,例如,柳树上突然飞走了一只鸟儿,伴随着刷啦的声响。
扑棱——形容翅膀抖动的声音,如:扑棱一声,飞起一只水鸟。
布谷——布谷鸟的叫声
03
人的声音
这种声音用来形容别人说得很含糊或者别人听不明白的说话声,也用来形容物体滚动的声响。
叽里呱啦——用来写大声说话的声音。
呼哧、咻咻、哼哧——用来写呼吸喘息的声音。
喀——用来写呕吐、咳嗽的声音。
怦怦——用来写心跳的声音。
这些声音,诸如咕咕、叽叽、咕哝、絮絮、哼哼、叽叽喳喳、咕咕哝哝,都适合表达低声细语或者一个人自言自语的情况。
呱唧——用来写鼓掌等的声音。
突然发出轻响,可以表示笑出声,也能形容气体或液体喷涌的声音,例如:某人忽然笑了出来;突然听见一声轻响,球泄了气。
呼噜——用来写打鼾或吸食流质食物发出的声音。
噗(pū)噜噜——用来写泪珠一个劲往下掉。
哈哈、嘻嘻、呵呵、唏唏——笑声
咿哑、呱呱——婴儿语声
叱咄——大声呼喝
叱咤、咄嗟、叱嗟、咄、啡——怒斥声、鄙斥声
咽咽、呕哑、唏唏、嗷嗷、嘘唏、哓哓(恐惧发出声音)——哀声
呃、嘞、喽、呣、呒——答应声
汹汹、哓哓——争辩声
呔——使对方注意的喝声
怦——心跳声
噗——吹气的声音
04
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声音
淅淅——用来写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淅沥——用来写轻微的风、雨、雪等声音。
稀里哗啦——用来写雨声、建筑物倒塌的声音。
呼呼——用来写风声。
呼啦——用来写旗帜飘动的声音。
咕隆——用来写雷声、大车声。
水流涌动时发出汩汩声,物体滚动时发出孱孱声响,水流冲击时发出哗哗声,水流急速时发出哗啦声响,水流持续时发出淙淙声响,水流轻柔时发出咕噜声响。
咕唧、咕叽——水压向外排的声音。
咕嘟——沸水声、喝水声
呜呜——用来写风声、汽笛声。
滴答——用来写水滴落下或钟表摆动的声音。
滴沥——水下滴的声音。
咿喔、咿哑、欸(ǎi)乃——摇橹的声音,划船时歌唱的声音
沙沙——用来写踩着沙子、飞沙击物或风吹草木等的声音。
飕飕()——形容风声
05
敲击、拍打、撞击的声音
咚咚——用来写敲鼓和敲门的声音。
噼啪、噼里啪啦——火燃柴的声音
咔——用来写器物清脆的撞击声。如:咔的一声关上抽屉。
咔吧、咔嚓、嘎吱、嘎吧——用来写物体断裂的声音。
咔嗒——用来写物体轻微的碰撞声。
刺刺——表示某些尖锐的声响,比如老鼠发出刺刺的叫声,车辆刺地停了下来。
砰砰——用来写撞击或重物落地的声音。
嘭、嘭嘭——用来写敲门、器物撞击等的声音。
哗(哗)——用来写撞击的声音。如:铁门哗的一声拉上了。
珑璁、珑玲,玎玲这些字眼,是用来形容金属器物或玉石相互敲击时发出的清脆声响的。
铛铛、叮当、丁当——用来写金属撞击的声音。
隆隆——用来写剧烈震动的声音,如:雷声隆隆,炮声隆隆。
咕咚——用来写重东西落下或大口喝水的声音。
咕嘟——用来写液体沸腾、水流涌出或大口喝水的声音。
突然、迅速、爆裂、划过、嘶鸣、轻响——这些词语可以形容炮弹在空中急速前行的声响。例如:炮弹正从头顶呼啸而过。
嗒嗒——用来写马蹄、机枪等的声音。
嗒嗒——表示清亮、短暂的敲击音。例如:地面冻得坚实,行走时会发出嗒嗒的声响。
叮当——用来写金属、瓷器、玉饰等撞击的声音。
叮咚——用来写玉石、金属等撞击或水滴落的声音。
扑腾——用来写重物落地的声音。
扑通——用来写重物落地或落水的声音。
啪啪是模拟放枪、鼓掌、物体碰撞等声响的拟声词。例如:鞭子抽打时发出啪啪的声响。
啪嚓是书写时纸张落地、物体相撞或器皿碎裂发出的声响。例如,碗突然摔到地面,发出啪嚓的声响象声词大全,随即破裂开来。
梆梆——敲打木头的声音。
突突——象声词,心跳声,摩托车声
呜——鸣笛声
乒——象声词,枪声、关门声、东西砸破声
乓——象声词,枪声、关门声、东西砸破声
玲玲——玉石撞击
06
树的声音
喀嚓:象声词,喀嚓一声,树枝被风吹折了,也作咔嚓。
快速掠过的声响,称为刷,类似风拂动树叶时发出的声响,树叶随之发出沙沙的声响。
07
车的声音
呜是一种声音表达,例如:突然传来一声呜,一辆汽车急速驶过。此外,汽笛也发出呜呜的声响。
快速掠过的声音,用嗖来比喻,例如:那辆轿车突然跑掉了。
辘辘:象声词,形容车轮声。
嘟:象声词,汽车喇叭嘟地响了一声。
突突:象声词,如:摩托车突突地响。
08
金属的声音
琅琅:象声词,金石相击的声音等。
铮是一种声音的描述,代表金属相互碰撞时发出的声响,例如在描述声音时使用铮然作声,或者在比喻人才时用铁中铮铮,指的是那些能力超群、非常出众的人。
锵:象声词,形容撞击金属器物的声音,如:锣声锵锵。
当:象声词,撞击金属器物的声音。
铛:象声词,撞击金属器物的声音。
丁当:或称“叮当”,象声词,形容金属、瓷器等撞击的声音。
丁东:或丁冬,象声词,形容金属等撞击的声音。
撞击声,形容物件碰触后发出的震动声响,例如:突然听见一声巨响,碗柜被碰倒在地。
09
枪炮的声音
噗:象声词,如:子弹把尘土打得噗噗直冒烟。
格格:象声词,形容机关枪的射击声。
咝是拟声词,用来描述炮弹、枪弹等在空中迅速飞行的声响,例如:子弹从头顶上方急速掠过时发出咝咝咝的声音。
乒:象声词,如:乒的一声枪响。
爆裂:又爆裂,表示声响的术语,形容敲击或炸开的声响,例如:爆裂的炮火。
乓:象声词,形容枪声等。
啪:象声词,形容放枪等声音。
嗒嗒:象声词,如:机枪嗒嗒地响着。
格格:象声词,形容机关枪的射击声。
10
门声
哗:象声词,如:铁门哗地拉上了。
嘭:象声词,如:一阵嘭嘭的敲门声。
乓:象声词,形容关门声等。
呀:象声词,门呀的一声开了。
哗:象声词,如:铁门哗地拉上了。
咣:象声词,形容撞击振动的声音。如:咣的一声,关上了大门。
冬:或咚,象声词象声词大全,形容敲门等声音。
11
重物落地的声音
扑通:象声词,形容重物落地的声音。
撞击声,表示物体相碰或重物落地时发出的响声,例如:突然听见一声巨响,木板便被推倒了。
哐啷:象声词,器物撞击的声音。
噔:象声词,沉重的东西落地或撞击物体的声音。
嘎吱:象声词,形容物件受压力而发出的声音。
咕噜:象声词,东西滚动的声音。如:大石头咕噜滚下山去。
轰:象声词,如:突然轰的一声。
哗啦:象声词,如:哗啦一声,墙倒了。也可以说哗啦啦。
12
爆炸的声音
爆响阵阵:再次爆响,拟声语,表示接连不断的爆裂声响,例如:焰火爆响阵阵地鸣。
嘣:象声词,形容爆裂的声音。
轰:象声词,如:突然轰的一声。
轰隆:象声词,形容爆炸声。
劈啪:又噼啪,象声词,形容拍打或爆裂的声音,如:劈啪的枪声。
13
走路的声音
嗵:象声词,如:他嗵嗵地往前走。
橐:象声词,橐橐的皮鞋声。
咯噔:象声词,咯噔的皮靴声。
小学生必读国学经典:《论语》中的110个成语典故!
《论语》,一部不朽之作,影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华文明。
书中的许多警句格言,广为流传。
而你可知道,出自《论语》的成语典故,竟有110个之多!
1. 哀而不伤
心情低落却不至于悲痛,体现情绪的自我控制;同时也能用来形容诗词曲调和谐动听,情感表达恰到好处。
常用来比喻做事情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处:《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 北辰星拱
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稳固地位于高空,周围星辰环绕分布。曾经用来形容领导者施行仁德政策,天下百姓自然前来归顺。后来也用来形容深受大家爱戴的领袖人物。
施政以德,如同北极星,安坐其位,群星环绕。
4. 比而不周
结成团伙,却内部不和。这些人为了个人利益勾结,行事违背道义,不守信用。
出处:《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5. 屏气凝神
解释:屏气:暂时抑止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穿着整齐的衣裳登上厅堂,身体弯曲得像要弯断似的,屏住呼吸,好像不呼吸一样。
6. 博施济众
解释: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能广泛周济百姓,又能拯救众多人,怎么样?可以称得上是仁德吗?
7. 博文约礼
解释: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君子广泛涉猎文化典籍,以礼法约束自身,这样便不会偏离正道了。
8. 不耻下问
不以向学识、身份等不及自己的人求教视为羞耻,体现出自谦好学的品质。
天资聪颖且热爱学问,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因此人们称他为文。
9. 不得其死
解释: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处:《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 不舍昼夜
解释:舍:停止,停留。
无论白天黑夜都不止息。
《论语·子罕》中记载,孔子站在河边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不停息,日夜流逝不停。
11. 不亦乐乎
这种愉悦难道不令人感到无比舒畅吗,这种满足难道不让人觉得心满意足吗
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2.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释:不担任某职务,就不去过问某职务范围内的事。
出处:《论语·泰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3. 察言观色
解释:察:详审。
留意别人的言语、脸色来揣摸别人的心意。
那个人是通达的,品质端正而且喜爱道义,能审察别人的言语,也能观察别人的脸色,常常想着把自己放在人下面。
14. 志士仁人
解释:指有远大志向和高尚道德的人。
有高尚的志向和仁爱之心的人,不会为了活命而损害仁义,而是愿意牺牲生命来成就仁德。
15. 成人之美
解释:成:成全,帮助人使他成功。
成全别人的好事。
君子乐于助人成就好事,不助人做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16. 从心所欲
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也代指七十岁
《论语·为政》中有言,人到了六十岁,各种声音都能自然分辨,不受干扰;到了七十岁,内心意愿的抒发完全自由,却不会违背规矩。
17. 大动干戈
刀枪并用的时代已经过去,烽火狼烟的岁月一去不复返,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远去,刀剑相击的景象早已不再,金戈铁马的年代已经结束,战鼓雷鸣的时期已经过去,刀剑交错的场景早已消失,战车轰鸣的岁月已经远去,战争频仍的时代已经结束,刀光剑影的时期已经过去。
大规模地动用武力进行战争。也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国家四分五裂却无法保全,反而策划在境内动用武力。
18. 待价而沽
解释:沽:卖。
等有了好价钱才卖。比喻有才能的人等待机会才肯出仕效力。
出处:《论语·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19. 箪食瓢饮
解释:一箪食,一瓢饮。形容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古代有个读书人,只吃一竹筐饭,只喝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苦,他却不改变自己快乐的本心。
20. 当仁不让
担当道义时从不犹豫,见有责任的事就立刻行动,绝不推诿。
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21. 道不同,不相为谋
同路之人,难谋共事,因志趣相异,故行不同道。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22. 道听途说
解释:道、途:路。
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说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23. 恶衣恶食
解释:恶:粗劣的。
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形容生活俭朴。
读书人若立志追求真理,却以穿着简陋、饮食粗淡为耻辱,这种人就不值得与之谈论道义。
24. 耳顺之年
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指六十岁的代称。
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困惑,五十岁明白事理,六十岁听人言则心安,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会逾越规矩。
25. 发愤忘食
解释: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读书勤奋时常常忘记吃饭,心情愉悦时常常忘记忧愁,意识不到自己正在慢慢变老,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26. 犯上作乱
解释: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7. 肥马轻裘
解释:裘:皮衣。
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28. 斐然成章
解释:斐、章:文采。
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我们这一派的年轻人志向高远却行事草率,文采斐然却不知如何加以约束。
29. 分崩离析
解释:崩:倒塌;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远方的人不归附却无法招徕,国家四分五裂却无力维系。
30. 父母之邦
解释:指祖国。
出处:《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31. 刚毅木讷
刚表示意志坚定,毅代表决断力强,木象征品格纯真,讷意味着言辞审慎。
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处:《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
32. 割鸡焉用牛刀
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到了武城那里,听到了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面带微笑,说:用宰牛的刀割鸡,太浪费了。
33. 各不相谋
解释:谋:商量,计义。
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34. 恭而有礼
解释:恭:恭敬;礼:礼节。
恭敬又有礼节。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3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器:工具。
完成工作,务必先让工具变得锐利。如同要成就某件事情,前期的准备环节十分关键。
做好工作需要先准备好工具,处在这样的国家里,要侍奉那些贤能的大夫,要结交那些仁爱之士。
36. 攻乎异端
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出处:《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37. 过犹不及
解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子贡询问:师和商谁更优秀?孔子回答:师过于严,商不够精。子贡又问:既然这样,师是不是更好?孔子说:过分和不足都一样不好。
38. 怪力乱神
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出处:《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39. 后生可畏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
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40. 患得患失
解释:患:忧患,担心。
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尚未得到时,担忧得不到;已经得到后,又忧虑会失去。如果只担心失去,就会做出任何事来。
41. 诲人不倦
解释:诲:教导。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2. 不念旧恶
解释:念:记在心上。
不计较过去的怨仇。
出处:《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43. 见义勇为
解释:义:应该。
见到应该做的事情就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4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5. 既往不咎
解释:咎:责怪。
过去的行为已经完成,无需再追究责任了。现在表示对于过去的错误不再责备。
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贝语网校,既往不咎。”
46. 见贤思齐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7. 尽善尽美
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孔子评价《韶》乐说,它极其美好,也极其完善。评价《武》乐说,它极其美好,但不够完善。
48. 敬而远之
看似恭敬有礼,实则内心排斥,不愿亲近,也常被当作对他人拒绝亲近的嘲讽之语。
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49. 举一反三
解释:反:类推。
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教导他人要等到对方心里急切困惑时才去开导,等到对方想说而说不出来时才去启发,假如只是举例说明一个角落,却不能推知其他三个角落的道理,那就不再继续教他了。
50. 侃侃訚訚
解释: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
早晨,同下级官员交谈时,态度从容不迫;同上级官员交谈时,言谈和气亲切。
51. 空空如也
解释:空空:诚恳,虚心。
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有位平民向我提问,我心中毫无成见,便从问题的各个角度深入探究,直到彻底弄清为止。
52. 巧言令色
解释: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出处:《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53.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解释:乐:喜爱,爱好。
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出处:《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54. 乐以忘忧
解释: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
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55. 乐在其中
解释: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古代圣人吃粗粮喝白水,弯曲手臂当枕头,快乐也就在这之中了。
56. 良师益友
解释:良,好;益,有帮助。
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同行多人之中总能找到值得学习的人,选择他们好的方面去效仿,看到他们不好的地方就要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和正直的人交朋友,和诚信的人交朋友,和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和谄媚的人交朋友,和阿谀的人交朋友,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57. 苗而不秀
解释:苗:指庄稼出苗;秀:庄稼吐穗开花。
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
某些庄稼只长苗而不开花,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啊,某些庄稼只开花而不结果,这种情况也确实存在啊。
58. 敏而好学
解释:敏:聪明;好:喜好。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9. 敏于事,慎于言
解释:敏:奋勉,慎:小心。
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君子不追求食物的充足,不要求居所的安稳,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
60. 鸣鼓而攻之
解释: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61. 名正言顺
解释: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
原本表示名字的选取恰当,言辞合乎情理,后来经常用来形容从事某项活动时理由充分,逻辑清晰。
出处:《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62. 内省不疚
说明是审视自身,内心并不觉得羞愧和焦虑,也就是说没有做出让自己内心有愧的事情。
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63. 能近取譬
解释: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出处:《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4. 以文会友
解释: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65. 匹夫不可夺志
说明:即便是对寻常之辈,也不应随意更替其心志,同时意味着决心如磐石,难以撼动。
出处:《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6. 披发左衽
解释:左衽:衣襟向左掩。
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出处:《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67.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释:虑:考虑;忧:忧愁。
一个人若缺乏长远的规划,必定会遭遇眼前的困境。这强调做事情和观察事物都必须具备宏大的视野,同时还要进行细致周全的思考。
出处:《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8. 任重道远
解释:任:负担;道:路途。
担子很重,路很远,形容责任重大。
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69. 非礼勿视
解释:不合乎礼的事不看。
言行举止,要合乎规矩,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
70. 三十而立
解释: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71. 三月不知肉味
许久尝不到食物的甘美,形容心思完全被某件事占据而忽略了其他,也用来形容连续数月未曾吃肉。
出处:《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72. 杀身成仁
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
为了正义献出生命。后来也用来形容为了捍卫正义事业而放弃自己的性命。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3. 色厉内荏
解释: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
外表强硬,内心虚弱。
外表强硬内心懦弱,打个比方说,这类人就像那些偷偷摸摸挖墙洞行窃的小偷吧。
74. 三思而后行
解释:三:再三,表示多次。
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季文子做事总是思虑很多次才行动,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考虑两次就足够了。
75. 生荣死哀
解释: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出处:《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76.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过去认为人的生死等所有经历都由天意主宰,这种观念常用来形容形势发展到某个地步,人们已经无法改变。
出处:《论语·颜渊》:“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77. 升堂入室
古代的宫殿建筑,主要部分是堂,次要部分是室。这个说法用来形容学问或技艺,需要从简单的基础开始,不断深入,慢慢积累,才能最终取得卓越的成就。
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78. 手足无措
解释:措:安放。
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出处:《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79. 是可忍,孰不可忍
解释:是:这个;孰:那个。
他连这种事都狠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呢,简直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
孔子评论季氏,说他们在大堂上用八行八列的舞队,这种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
80. 食无求饱
解释: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节制。
出处:《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81. 逝者如斯
解释: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论语·子罕》中记载,孔子站在河边感叹道,时光流逝真是这样啊,不分白天黑夜永不停歇地前进。
82. 述而不作
解释: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83. 死而后已
终止了,直到生命终结才停止。表示为了履行某种义务而终生拼搏。
读书人必须心胸开阔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施行仁德作为自己的使命,这难道不是分量很重吗?直到生命终结才停止奋斗,这难道不是路途很远吗?
84. 驷不及舌
解释: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
一句话一旦吐露,即便有四匹骏马牵引的车辆也难以追上。这用来形容话语一旦发出,便无法再收回。
出处:《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85. 四海之内皆兄弟
解释: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君子的态度严肃认真,做事从不出差错,对待他人和蔼可亲,举止符合礼仪规范,天下所有的人,都可以看作是自己的兄弟姐妹。
86.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人的两只手和两只脚称为四体,稻子、黍子、稷子、麦子、豆子被称为五谷。
脱离生产实践,不懂得分辨各种农作物。表现出对农业活动毫无概念,缺少基本的生活技能。
老人说,四肢不常劳动,五谷不辨种类,怎么能称作老师呢
87. 中庸之道
解释: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处:《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88. 温故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
回顾既有学问,可获得新的领悟和感悟。同时,追忆往昔经历,有助于更清晰地洞察当下。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9. 文质彬彬